小儿高热如何治疗
小儿高热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服用中成药、针灸疗法、外治疗法等。
一、服用中成药。
1、九味双解口服液:用于外感风热之发热。
2、小儿热速清口服液:用于外感风热之发热。
3、清瘟解毒丸:用于温热炽盛所致的发热。
4、小儿化食丸:用于胃肠积热所致的发热。
二、针灸疗法:。
选大椎、曲池、合谷穴行强刺激,不留针。十宣穴三棱针放血、耳尖放血。
三、外治疗法:。
1、柴胡注射液。每次左右鼻孔若干滴,用于外感高热者。
2、生石膏、柴胡、大黄、金银花、芦根适量,煎水取汁,直肠滴入或保留灌肠,,或根据辨证处方中药煎剂,直肠滴入或保留灌肠。
3、温水泡足与搽浴。用温水浸足及毛巾浸温水拧干后搽拭患儿躯干四肢皮肤,用于高热无汗者。
参考资料:[1]马融.中医儿科学.第4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小儿感冒发烧用什么药最好
发烧在临床上被称为发热,小儿感冒、发热时一般需要对症的用一些药物,主要如下:
1、退热药物:因为感冒、发热可以使用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或者布洛芬,在小儿发热体温超过38.5℃时,可以适当服用缓解小儿状态;
2、感冒糖浆或者感冒合剂:另外,有些小儿的感冒可能会伴有咳嗽、鼻塞、流涕等症状,可以适当的用感冒糖浆或者感冒合剂,对于小儿症状也会有缓解作用;
3、抗炎药物:多数的感冒、发热与病毒感染有关,但是并不能判断所有小儿都是单纯的病毒,有些可能在病毒感染之后出现细菌合并感染,或者有些就是细菌感染造成的咽喉部发炎,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也统称为感冒。这时应该根据小儿感染的种类,适当的使用抗炎药物,像在细菌感染时尽量要用头孢或者青霉素类的药物,及时控制感染,对小儿的感冒、发热,都会有比较好的控制作用;
4、大环内酯类药物:另外,有些小儿的感冒、发热可能与支原体感染有关,适当的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也会比较好的缓解小儿症状;
5、清热解毒类药物:此外,小儿的感冒、发热按中医可以分为风寒感冒或者风热感冒,多数的小儿与风热感冒有关。此时适当的使用清热解毒类的药物,对小儿的感冒、发热也有作用。
所以小儿感冒、发热有不同的原因,使用的药物也会有所差异。
小儿发烧常用药
一,一般38.5摄氏度才考虑用退烧剂,如果体温正好在这附近,而孩子的精神状态还好,可以暂缓用药。低于38.5摄氏度可以用物理降温的办法,比如温湿敷、冰敷等,尽量不用酒精擦,酒精容易透过儿童的皮肤导致酒精中毒。
二,对乙酰氨基酚在安全剂量下安全性是比较高的,可以作为选择药物。儿童用量是每次剂量为十五毫克每千克,4小时一次,一天最多四次,低于这个剂量是比较安全的。
但是家长要注意,有些复方感冒药里面是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这个时候就要避免重复用药导致过量,口服不方便的话可以考虑别的剂型,比如肛塞剂等,孕期和哺乳期的女性也可以用,但是要注意用量。
三,布洛芬也是常用的退烧药,儿童的用量是十毫克每千克,6小时一次,一天最多4次,布洛芬退烧作用比较强,退烧过程中会大量出汗,所以要注意给患儿补水,常用的有美林、芬必得等。
四,这两种常用药物选择第一个,如果用了剂量后2小时烧还没有退下来,这个时候可以交替使用布洛芬,两种药每天最多使用次数不变。
小儿发热如何药物降温 小儿发热可用三种药控制
小儿发热是临床上很常出现的一种状况,这种病症出现后给小儿身体造成的影响比较大,如果不积极控制,还会就诱发很多其他的不良表现出现。所以建议家长在发现小儿出现发热状况的时候,积极使用一些药物进行降温。那么,小孩发热可以使用哪三种药物控制呢?
1、美林
美林是治疗小儿发热比较常用的一种药物,这种药物不仅可以缓解发热的症状,并且还可以改善感冒和流感所引起的头痛、咽喉疼痛等,而且这种药物使用起来是非常安全的,不会给小儿身体造成影响,也不会带来副作用。不过这种药物的服用时间,需要根据病情来判断。
2、泰诺林
泰诺林也是治疗小儿发热的一种药物,这种药物吸收是非常迅速的,在用药半个小时之内就会产生作用,并且在用药之后不会对肠胃造成刺激,也没有肾毒性。而且这种药物在服用的时候,没有任何的禁忌,可以和任何果汁同服,不过这种药物的药效持续时间比较短,通常只能持续2~4个小时左右。
3、瑞芝清
小儿发热也可以使用瑞芝清进行治疗,这种药物的退热效果也是很显著的,这种药物对机体的影响是很小的,在用药之后不会产生任何的不良反应,具体用药的剂量,需要根据小儿的体重进行判断,每天需要服用2~3次。不过此药物只适合炎症性的发热,其他类型的发热使用这种药物的效果是比较微弱的。
上述内容就是小儿发热的三种治疗药物,不过除了上面的几种药物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药物可以用于小儿退热,所以具体药物需要到当地医院,根据医生的诊断选择。在用药期间,家长需要观察小儿的身体变化,如果发现出现了异常,应该立即停药,到医院就医。
以上就是“小儿高热,可应用的药物及用法”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您。如果需要服用药物,请严格按照说明书用法用量,遵医嘱用药,若还有其他疑问,请咨询主治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