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姆病早期症状是什么
莱姆病早期可能会引起乏力或者发热,还会伴有头痛等症状,需要及早到医院检查判断。
莱姆病通常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主要传播途径是蜱虫叮咬吸血,患病后可能会存在平均7天左右的潜伏期,因此早期多数没有明显症状,潜伏期过后会引起全身不适,比如发热或者乏力,还会引起肌肉关节疼痛或者头痛,也会伴有淋巴结肿大等症状。随着病情加重,还可能会导致肌肉麻木或者刺痛。
可以到医院的感染科进行血常规检查和病原学检查,还要做血清学检查等方面,要多卧床休息,适当喝些温热白开水,能够促进电解质平衡和热量的充分供给。
莱姆病第一期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莱姆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可将莱姆病分为三期,第一期(局部皮肤损害期)的三大特征性表现是游走性红斑、慢性萎缩性肢端皮炎和淋巴细胞瘤。
约60%-80%的患者在蜱虫叮咬处发生慢性游走性红斑或丘疹,数天或数周内向周围扩散形成一个大的圆形或椭圆形充血性皮损,外缘呈鲜红色,中心部渐趋苍白,有的中心部可起水疱或坏死,周围皮肤有显著充血和皮肤变硬、局部灼热或痒、痛感。身体任何部位的皮肤均可发生红斑,通常以腋下、大腿、腹部和腹股沟为常见,儿童多见于耳后发际。
某些患者的红斑不仅发生于蜱虫叮咬处,还可出现于其他部位。多数患者的红斑随着病程进展而逐渐增大,大约25%的患者不出现特征性的皮肤表现。红斑一般在3-4周内消退。
多数患者伴有疲劳、发热、头痛、淋巴结肿大、颈部轻度强直、关节痛、肌痛等。
参考资料:[1]李兰娟,任红.传染病学.第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莱姆病的早期症状有哪些
莱姆病初发症状有红斑,如不能及时治疗,数周后可感染心脏、神经系统等。莱姆病的主要传染源是野生动物和驯养动物,以蜱为媒介感染病原体。莱姆病的严重程度在范围内的患者之间差异很大。以脑膜炎、脑炎为主,多表现为运动和感觉障碍。一期莱姆病可用抗生素治疗,但二期、三期无特效治疗。早期以皮肤慢性游走性红斑为特征,发病多为青壮年,主要患者为野外工作者和林业工作者。
莱姆病症状
莱姆病的临床表现为:
一,潜伏期3到32天多为七到十四天,分为发病早期和发病晚期,早期又可分为早期局灶性症状和早期全身传播性表现。
二,早期局灶性症状皮肤是首发部位,60%到80%病例会出现特征性的皮疹,皮疹可见于任何部位,可伴有全身症状包括发热,肌肉酸痛,头痛,乏力等流感样症状,部分病人会有肝脾肿大和淋巴结炎。
三,早期全身播散型表现,感染后四到九周进入此时期,最常见的就是继发性异型性性皮肤红斑,通常发生在原发皮损出现后的数天或数周,较原发皮损小,常伴有发热,不适,头痛,激涌,结膜炎,淋巴结肿大等症。
四,晚期表现,最常见的是关节炎,多发生在感染数月以后,主要侵犯大关节,特别是膝关节关节肿,接着会出现关节炎经常复发。
以上就是“莱姆病早期症状”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您。如果需要服用药物,请严格按照说明书用法用量,遵医嘱用药,若还有其他疑问,请咨询主治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