颤证如何辨证施治
颤证有风阳内动、痰热风动、气血亏虚等证型,应根据不同的证候进行辨证论治。
1、风阳内动:肢体颤动粗大,程度较重不能自制,头晕耳鸣,面赤烦躁,易激动,心情紧张时颤动加重,伴有肢体麻木,口苦而干,语言迟缓不清,流涎,尿赤,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数。治以镇肝息风、舒筋止颤,代表方为天麻钩藤饮合镇肝息风汤。
2、痰热风动:头摇不止,肢麻震颤,重则手不能持物,头晕目眩,胸脘痞闷,口苦口黏,甚则口吐痰涎;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治以清热化痰、平肝息风,代表方为导痰汤合羚角钩藤汤。
3、气血亏虚:头摇肢颤;面色白,表情淡漠,神疲乏力,动则气短,心悸健忘,眩晕,纳呆;舌体胖大,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滑,脉沉濡无力或沉细弱。治以益气养血、濡养筋脉,代表方为人参养荣汤。
4、髓海不足:头摇肢颤,持物不稳,腰膝酸软,失眠心烦,头晕,耳鸣,善忘,老年患者常兼有神呆、痴傻;舌质红,舌苔薄白,或红绛无苔,脉象细数。治以填精补髓、育阴息风,代表方为龟鹿二仙膏。
5、阳气虚衰:头摇肢颤,筋脉拘挛,畏寒肢冷,四肢麻木,心悸懒言,动则气短,自汗,小便清长或自遗,大便溏;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迟无力。治以补肾助阳、温煦筋脉,代表方为地黄饮子。
参考资料:[1]张伯礼,吴勉华.中医内科学.第4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
颤证的中医辨证及治疗
颤证的中医辨证一般包括气虚、阴虚、阳虚等,可以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等方式进行改善。
1、气虚。
气虚是指由于元气不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证候,可出现肢体无力、头晕目眩等症状。可以遵医嘱服用补肺汤、玉屏风散等药物进行治疗。
2、阴虚。
阴虚是指由于体内阴液亏少,不能滋养身体,导致阳气亢盛,可出现咽干、盗汗等症状。可以遵医嘱服用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等药物进行治疗。
3、阳虚。
阳虚是指人体阳气不足,导致推动、温煦等作用减退,使身体出现虚寒的症状。可以遵医嘱服用右归丸、桂附地黄丸等药物进行治疗。
除此之外,也可能是肝气郁结、肝阳上亢等原因导致的。
颤证的中医辨证及治疗
颤证指的是颤病,是一种以肢体震颤、无力、气促、表情呆板、言语不清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中医辨证及治疗。
颤病发病与年龄、性别、种族、家族遗传史、饮食不节、外邪入侵、情志失调、内伤情志等因素有关。临床上常见的有帕金森病、肝病、心源性颤病等。患者一般会出现肢体震颤、肌肉强直、动作迟缓、姿势步态异常、言语不清等症状。建议患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中医辨证,然后根据不同的辨证结果进行治疗。对于肝气郁结型的颤病,患者可遵医嘱使用逍遥丸、四物颗粒等药物进行治疗。对于心脾两虚型的颤病,可遵医嘱使用人参归脾丸、补中益气丸等药物进行治疗。如果患者出现肢体颤抖、肌肉强直、动作迟缓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
此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适当进行体育锻炼等,有利于增强体质,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恢复有一定的帮助。
颤证的中医辨证及治疗
颤振是由于年老体虚、情志过极、饮食不节、劳逸失当导致气血阴精亏虚,不能濡养筋脉或痰浊、瘀血壅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或热甚动风,扰动筋脉,而致肢体拘急颤动。肝郁阳亢,化火生风,扰动筋脉时,应镇肝熄风,舒筋止颤。可用天麻钩藤饮合镇肝熄风汤加减。痰热内蕴,热极生风,筋脉失约时,应清热化痰,平肝熄风。可用导痰汤合羚羊钩藤汤加减。
以上就是“颤证的中医辨证及治疗”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您。如果需要服用药物,请严格按照说明书用法用量,遵医嘱用药,若还有其他疑问,请咨询主治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