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病人全身浮肿的原因有好很多,包括肾功能衰竭、合并严重的冠心病、低蛋白症等等。对于患者来说,除了对症治疗以外,还可以多吃冬瓜、薏米以及洋葱,来降低血糖,起到利尿的效果。
大家都知道,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得病以后,患者身体会感觉乏力,视力也越来越模糊,而且体重会下降。但是很多人全身还会浮肿,大大影响了日常的生活。那么,糖尿病病人全身浮肿是什么原因?
糖尿病病人全身浮肿的原因
1、当糖尿病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是肾功能衰竭期,由于排尿的减少,会引起的全身浮肿。或者是血液中的钾元素升高,导致了全身浮肿。对于这样的患者,需要检测离子及肌酐,在影响生命的时候,需要进行透析治疗。
2、当糖尿病患者合并有严重的冠心病、心衰的情况,也会出现全身的浮肿,新功能减退的情况。这种情况需要进行强心、利尿、扩血管等多方面的综合治疗,才能将病情控制住。
3、低蛋白血症也会引起全身浮肿。当患者长期饮食不当,或者是消耗过大的时候,就会出现低蛋白血症。而体内白蛋白降低后,血浆胶体渗透压就会降到正常水平以下,就会出现水肿。
糖尿病病人全身浮肿宜吃哪些食物
1、冬瓜
冬瓜是人们常吃的食物,有助于大肠蠕动,排清体内的废物和毒素,它还是天然的利尿剂,对于有浮肿的患者来说,需要多吃这种食物,最好是连皮熬煮,利尿的效果更好。
2、薏米
薏米大家都知道,对子宫有兴奋作用,不适合孕妇吃。但是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有利尿消水肿作用,还能促进血液和水分的代谢,是非常好的食物。一般省属参半食疗效果更佳。
3、洋葱
洋葱中含有的维生素、无机盐非常多,有刺激食欲、帮助消化以及降血糖的作用。对于患者来说,每天吃40-60克洋葱,可以起到很好的降低血糖和利尿的作用。
糖尿病病人全身浮肿是什么原因相关阅读
哪些人容易得糖尿病,是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
不久前,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发布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指南指出,我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病率(2013年)为10.4%,肥胖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升高了2倍,未诊断糖尿病比例估计高达63%。
该指南强调,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就是容易得糖尿病的人)要重视检查血糖,筛查糖尿病,并进行健康干预和自我管理。那么,什么是“高危人群”呢?在成年人(>18岁)中,具有下列任何一项或多项危险因素者,就是容易得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1)年龄≥40岁;
(2)有糖尿病前期(IGT、IFG或两者同时存在)史;
(3)超重(BMI≥24kg/m2)或肥胖(BMI≥28kg/m2)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4)静坐生活方式;
(5)一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
(6)有妊娠糖尿病史的妇女;
(7)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1mmHg=0.133kPa)和(或)舒张压≥90mmHg],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
(8)血脂异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0.91mmol/L和(或)甘油三酯(TG)≥2.22mmol/L],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
(9)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
(10)有一过性类固醇糖尿病病史者;
(11)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或伴有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临床状态(如黑棘皮征等);
(12)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和(或)抗抑郁药物治疗和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
在上述各项中,糖尿病前期人群及中心性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重要的高危人群,其中IGT(糖耐量异常)人群每年约有6%~10%的个体进展为2型糖尿病。
糖尿病皮肤病变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血糖升高可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使包括皮肤在内的身体各器官发生异常。据报告,30%的糖尿病患者患皮肤病,并且,通常其皮肤病临床表现和并发症更严重。各种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相关的皮肤病分别具有不同特点。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增加,以皮肤病变为首发表现的糖尿病也逐渐增多,其中最常见为皮肤感染、瘙痒症、湿疹,且皮肤病病情与糖尿病患者的年龄、血糖水平、血脂异常及糖尿病并发症等关系密切。在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皮肤病表现的认识,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①皮肤感染
皮肤感染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皮肤表现发病率显著高于健康人群,高血糖和酮症酸中毒时更易发生。原因主要是由于局部皮肤干燥、皮肤小血管损害、末梢神经受累、多核白细胞功能障碍以及抗体和补体功能低下等。
真菌感染
据统计,在病情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中,并发真菌感染者高达40%,且感染后不易治愈,即使治愈也易复发。真菌感染主要由皮肤癣菌和白念珠菌感染所致,好发部位是外阴、黏膜、皱褶部位及指(趾)甲。外阴念珠菌感染在糖尿病患者中最常见,其瘙痒程度与血糖及尿糖升高程度相关,另外,口角炎、擦烂、甲真菌病、股癣、足癣及癣菌病亦较常见。鼻脑毛霉病与糖尿病关系密切,一般起于鼻腔感染,随后扩散至眼及脑部,可危及生命。
细菌感染
糖尿病患者中,皮肤化脓性感染发病率约为20%,较健康人群显著升高,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常表现为疖、痈、毛囊炎、汗腺炎。严重感染可加重糖尿病病情,甚至诱发酮症酸中毒。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也较常见,多表现为趾间及甲下感染,另外其引起的恶性外耳炎是一种少见但严重的外耳道感染,致死率达50%。红癣是由微小棒状杆菌所致表皮感染,通常发生于间擦部位,病情控制差者易患此病。
病毒感染
单纯疱疹、带状疱疹及尖锐湿疣最常见。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糖尿病引起的免疫学异常和末梢神经病变是包括病毒感染在内的各种皮肤感染的重要基础,因此,糖尿病可能增加病毒感染发病率。
②血管病变所致皮肤改变
坏疽
一般是由闭塞性动脉硬化引起,多为湿性坏疽,常见发病部位为足、外生殖器。足部坏疽在4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中发病率较非糖尿病人群升高50倍,是导致患者残疾、死亡和活动能力丧失的重要原因,病情严重者可死于脓毒症。
丹毒样红斑
糖尿病患者下肢和足背可出现境界清楚的红斑,可能为局部微循环受累所致微血管功能性改变。该类患者无发热、血沉增快和白细胞增多,使之区别于丹毒。
无痛性水肿性红斑
常发生于四肢及面部,多见于中年以上男性。酮症酸中毒患者的面部常潮红,病情控制不良者两颊及下颌可出现持续性潮红,伴毛细血管扩张,在血糖控制后扩张血管可恢复正常。
紫癜
多出现于高龄患者下肢,足部、小腿多见,一般为淤点。
神经血管性溃疡
一般由血管病变、血液高凝状态及自主神经损伤引起。自主神经损伤所致溃疡多见于脚趾、足跟及趾骨等压力高和易反复损伤部位,可为无痛性溃疡,经久不愈。静脉性溃疡易发生于浅表静脉曲张相关部位,动脉性溃疡则常伴疼痛,多发生于远端。
③神经病变所致皮肤改变
皮肤瘙痒症
瘙痒可以是糖尿病起病症状之一,多见于高龄患者,可全身泛发或局限于外阴及肛周,主要与感染、皮肤干燥或血液循环不良有关。
无汗症
糖尿病患者的皮肤干燥,尤其是小腿伸侧,可伴无汗症。
糖尿病足
发病率为1%~2%,通常由血管并发症及神经病变引起,表现为皮肤易发生皲裂、蜂窝织炎和深部组织感染。
眼、足综合征
发病率较低,患者有神经性足损害和典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④胶原异常所致皮肤病
胶原沉着症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良可导致颈后、背部皮肤变厚,较少见。
环状肉芽肿
最常见于四肢远端伸侧,临床表现多样 特殊类型包括巨大型、皮下结节型、穿通性及播散型环状肉芽肿。
糖尿病性硬肿病
多见于伴糖尿病的肥胖成人,颈背部、肩部常见,表现为非凹陷性皮肤硬肿。
蜡样皮肤和僵直关节
较少见,通常见于1型糖尿病。
⑤代谢障碍相关皮肤病
发疹性黄瘤
见于少数严重糖尿病患者,多出现于中年以上男性。常见于肘膝伸侧、臀部,也可发生于黏膜,表现为桔黄色丘疹或结节。可能与血糖控制不佳、甘油三酯升高时胰岛素抵抗妨碍血液中脂肪清除有关。另外,睑黄瘤常见于中年女性,与高脂血症、肝胆疾病和糖尿病有关。
迟发性皮肤卟啉症
多发于中老年患者,男性多见,由血红素合成代谢障碍引起,以面颈、手背等日光暴露部位的散在皮疹和尿卟啉大量增多为特征。
胡萝卜素沉着症
多见于糖尿病伴高脂血症者,血清胡萝卜素水平升高,常见于手足掌侧及鼻唇沟等部位皮肤变为橘黄色,无自觉症状,巩膜无黄染,预后良好。
坏死松解性游走性红斑
较罕见,好发于中年女性,患者多伴发胰高血糖素瘤,口周和摩擦部位多见,表现为泛发性、游走性环状或花边状红斑,中央紫癜样,有水疱、脓疱、糜烂、结痂留有色素沉着。组织病理示表皮上半部松解坏死,为特征性表现。
女性糖尿病人吸烟易致心脏病
研究人员指出,吸烟会与一些糖尿病相关问题产生共同作用,例如升高的胆固醇水平和对血管阻塞物质的易感性增加,而这些都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而糖尿病患者本来就是心脏病高危人群,而吸烟更会增加其患病危险。
健康的身体是我们每一个人更好地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基础,是做任何事情的首要前提。健康需要有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同时健康也来自我们每一天良好的生活习惯。
据美国学者报道,对于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吸烟可增加其心脏病风险。哈佛公共卫生学院的博士指出,通常每天吸15根或更多根香烟的糖尿病妇女发生心脏病的危险比从不吸烟的糖尿病妇女大7倍。而戒烟时间超过10年的糖尿病妇女患心脏病的危险已经降到和从不吸烟的糖尿病妇女一样的程度。
研究人员指出,吸烟会与一些糖尿病相关问题产生共同作用,例如升高的胆固醇水平和对血管阻塞物质的易感性增加,而这些都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而糖尿病患者本来就是心脏病高危人群,而吸烟更会增加其患病危险。
研究人员指出,大量吸烟与心脏病发作存在密切关系。在吸烟的女性中,心脏病患病率在糖尿病患者中大大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在现在还吸烟的人群中,中风的危险也升高。
哪些人有可能患上糖尿病
糖尿病逐渐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主要慢性病。提起糖尿病人们首先会想到糖,于是出现“谈糖色变”,其实糖尿病与糖的摄入并不相关,但是肯定与我们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因为我们的糖尿病发病率随着时代的发展在逐年增加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调整饮食避免糖尿病的发生呢?平时每一餐您都吃些什么呢?怎么吃才算科学营养呢?吃能吃出糖尿病吗?
哪些人有可能患上糖尿病呢?
医学研究结果表明,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而导致的慢性疾病。一般情况下,肥胖者、有糖尿病家族史、分娩过4公斤以上胎儿的妇女和中老年人是高危人群。
遗传因素我们都知道,也就是您的爷爷或者奶奶患有糖尿病的话,您就有可能成为糖尿病病人。那么,导致糖尿病的环境因素有哪些呢?长期饮食结构不合理、热量摄入过多、吸烟、喝酒、心理压力、情绪波动,都是造成糖尿病的环境因素。
或许许多家庭都这样安排饮食:平时没有特意地注意荤素搭配,菜谱没有特意去想。星期六、星期日孩子爱吃排骨、牛肉什么的,有时间做就给他做点。吃什么算好呢?平时当然是少吃粮食多吃肉,鸡鸭鱼肉一样也不能少,可这样吃正确吗?
现在,大家的饮食习惯有所改变,生活好了,肉吃多了,油吃多了,高蛋白、高脂肪摄入多了,这样,热量就摄入多了,营养随之便过剩了,加之运动又少了,所以,我们的糖尿病发病就多了。我们应该明白,并不是粮食造成了糖尿病,而是过多地摄入了油、蛋白质、脂肪造成了营养的过剩导致了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饮食注意事项
大部分坚果类的食物热量都很高,例如花生、瓜子、核桃、杏仁等,每100克中大约含有40-50克的脂肪,进食之后会使血糖升高,所以一定要严格控制。
建议糖尿病患者建立起食物热量的概念,尽量选择口感好、热量低的食物,这样有利于糖尿病的全面控制。作为四大主食的面粉、大米、小米、玉米,其含糖量非常接近,都在74%-76%之间。
粗粮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比较符合高纤维的饮食原则,膳食纤维有降糖、降脂、通便的功效,但是如果吃太多的粗粮,就可能增加胃肠的负担而且影响营养素的吸收,长期这样会造成营养不良,而对身体不利。
在通常情况下,选择粗粮、细粮都可以。但无论粗粮、细粮,均要按照糖尿病饮食处方而定。数学中有一个黄金分割点,其实在饮食中也有一个黄金法则,科学研究表明,精制粮与粗粮的比是6∶4时为最佳状态。动物油与植物油的配比也一样。而且总是吃相同的食物,会造成食谱简单,人为影响治疗。
荔枝中含有大量的果糖,果糖只有通过肝脏的转化酶转换为葡萄糖后,才能被人体所利用。大量食用荔枝,果糖积聚在血管内,来不及转变成葡萄糖,使血液葡萄糖过低,从而造成了低血糖休克。
但是,却不能因此就说,可以通过吃荔枝来降低血糖,因为食用大量的果糖后会引起高血脂,60%以上的糖尿病人兼有高血脂症,这样没有消耗掉的糖通过三羧酸循环会变成甘油三酯,甘油三酯高的人又不适宜大量食用含果糖高的食物。
专家介绍,阴虚者一次吃荔枝不要超过0.25公斤,糖尿病人尽可能不要食用荔枝。成人吃荔枝一般不超过300克,儿童不超过5颗,时间最好在饭后半小时吃,以免引起“荔枝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