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后跟疼怎么办

脚后跟疼怎么办:
脚后跟疼即足跟痛,指足跟一侧或两侧疼痛,不红不肿,行走不便。常见引起脚后跟疼原因有:1。足跟骨刺2。跖筋膜炎3。跟垫痛4。跟骨后滑囊炎5。跟骨骨突炎6。距骨下关节炎7。跟骨骨膜炎。8。足弓结构发育异常9。跟腱炎。一旦出现脚后跟疼,休息后无缓解,需到正规医院就诊,明确诊断,予以休息、穿宽松软底鞋、热敷、理疗、外用活血通络膏药、口服消炎镇痛类的药物进行治疗,有明确痛点予以封闭或冲击波治疗。非手术治疗效果欠佳的,根据致病因素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 (1)足跟骨刺切除术对于顽固性跟骨痛,X片证实有骨刺者。(2)跟骨钻孔术对跟骨内压高者适用,目的是使增高的跟骨内压降低,治疗顽固性无骨刺的跟痛症。(3)跟骨神经切断术对于无原因顽固性足跟痛可采用此法。(4)跟骨滑囊切除术是将跟骨结节滑囊及跟骨下滑囊切除。(5)平足症的跟骨截骨术,目的是通过跟骨截骨使跟骨角增大,外翻的跟骨摆正,使跟骨有一个良好的生物支架。

脚后跟疼怎么办相关阅读

足跟痛如何热敷

足跟痛发病时会有疼痛感,但是却不不红不肿,会影响正常的行走,所以说要及时的进行治疗,可以通过热敷缓解不适感。一般采用干热敷法与湿热敷法进行,要注意掌握好温度,不能伤到皮肤。通过热敷可以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但是要注意如果是感染性炎症所引起,就不能热敷,所以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热敷。

足跟痛,是指足跟的一侧或者是两侧发生疼痛。足跟痛一般不红不肿,但是会影响人的行走,对于工作需要长期站立或者是行走的人来说,很是不便。所以及时的进行治疗非常重要,可以通过热敷,一起来看下足跟痛如何热敷?
  一、干热敷法
  1.把热水袋加热水温至60-70摄氏度,将热水袋使用毛巾或布套包裹,放于跟腱患处,一般每次热敷20-30分钟,每日3-4次。
  2.不可加温过高,热水袋需有毛巾等物品间隔,不能直接与皮肤接触,以免造成烫伤。
  3.可用炒热的食盐或米或沙子装入布袋中代替热水袋,重量高与患处更贴合。温度同上,不可过高,防止烫伤。
  二、湿热敷法
  1.将两块小毛巾或纱布浸润在热水中,轮流取出并拧至半干,用手掌测试水温,不宜过烫,敷于患处,约每5分钟更换一次,共计30分钟左右。
  2.可于热敷处上加盖棉垫、毛巾,以免热气失散,影响效果。
  热敷的作用是可以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局部代谢,以达到促进病情恢复的效果。一般足跟痛急性受伤后24小时之后便可以开始热敷,或慢性劳损的足跟痛平时可采用热敷治疗。
  热敷对于足跟痛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如果是感染性炎症就不能热疗,因为感染性炎症它本身是细菌作用,热疗以后血管扩张会导致细菌更加扩散,加重病情。但除此之外的情况,热疗是可以的,因为热疗能增加血液循环,大家都知道疼是由炎症引起的,通过增加血液循环,炎症因子可以释放到血液里,可以通过人体的免疫系统排出体外。

足跟痛中医怎么治疗

患者出现足跟痛的情况后,可以采取中医治疗方法,其中主要包括艾草泡脚、按摩穴位、药浸法和尿渍法。大多数患者通过以上这些方法都可以有效的改善和治愈足跟痛的情况,但是需要坚持使用才会有明显的效果。

对于一些经常站立或行走的人来说,很容易出现足跟痛的情况,足跟痛并不是很严重的疾病,但如果疼痛剧烈,则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甚至还会导致患上其他疾病。大多数足跟痛的患者都会采取西医治疗,但是西医通常具有一定的副作用,所以建议患者可以进行中医治疗,那么足跟痛中医怎么治疗比较好呢?
  1、中医艾草泡脚
  患者会出现足跟痛,可能是肾不好所引起的,肾气是人体气血运行的动力所在,如果肾气不足,就会导致气血瘀滞不通,从而出现足跟痛的情况。建议患者可以选择中医艾草泡脚,这是很常见的一种中医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的疏通足部的经络,消除足跟疼痛的情况,还可以促进气血运行。治疗方法也比较简单,首先需要准备一盆废水,加入适量的冷水调节水温,然后放入一大把艾草,泡脚半小时后,可以有效的缓解足跟疼痛的症状。
  2、中医按摩穴位
  患者出现疾病症的情况后,还可以采取中医按摩穴位的方法,首先需要用拇指尽力捏住另一只手的内掌纹,在患者可以接受的情况下用力捏压。三分钟后变为有节奏和规律的一松一压,联系捏压三十六次,等到有所缓解之后,再继续捏压5分钟,这样可以有效的改善足跟痛的情况。一般治疗5天之后,可以达到治愈的效果,但如果患者属于骨质增生型足跟痛,那么使用这个方法一般不会有明显的作用。
  3、中医药浸法
  患者首先需要准备麻黄、川穹、苏木、当归、白附子各30克,用水煎开后浸洗脚部,还需要同时用手揉搓足跟,这样可以是肌肤充分的吸收药物。建议每次浸泡15分钟左右,每天两次可以有效的治疗足跟痛。
  4、中医尿渍法
  除了以上几种方法以外,患者还可以使用中医尿渍法,首先准备一个比较大的花岗石,煅烧后放在地上,将童子尿渍于花岗石上,然后患者需要立即将足部置于花岗石。通过这个方法可以有效的改善足跟痛的症状,如果没有花岗石,也可以选择使用铁块,如果没有童子尿,则可以使用芒硝饱和液和白酒调匀后替代。

女人左脚后跟疼原因

女人左脚后跟疼的原因主要包括韧带发炎、骨质疏松、跟骨后滑囊炎、跖筋膜炎以及跟垫痛。如果说女性朋友遇到这种情况,首先需要搞清楚具体的发病原因,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治疗。

脚后跟是人体最重要的部位之一,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是却比其他的部位更容易出现问题。因为脚后跟总是和鞋子相互摩擦,而且又要承受身体巨大的重力,出现疼痛的症状也是很常见的,不少女性就遇到过左脚后跟疼的情况。那么女人左脚后跟疼原因有哪些?
  1、韧带发炎
  大多数情况下,女人左脚后跟疼都是因为韧带发炎导致,人脚底的韧带连着跟骨的底端,在行走的时候会产生巨大的牵拉力,这个牵拉力通常都是集中在跟骨下面韧带上一个狭窄的区域内,反复的牵拉摩擦很容易导致韧带发炎,如果说经常穿高跟鞋走路或者是走路过多,体重过大等,很容易发生脚后跟疼痛的情况,有可能是双侧疼痛,也有可能是仅有左边或者右边疼痛。
  2、骨质疏松
  女性左脚骨质疏松也是导致左脚后跟疼的常见原因之一,这种情况更容易出现在更年期女性的身上。女人到了更年期之后,身体各个器官的机能会下降,骨骼的钙流失也会比较严重,如果没有注意补钙的话,很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的情况,如果体现在跟骨上就会表现为左脚后跟疼痛。
  3、跟骨后滑囊炎
  如果女性朋友的左脚患上跟后骨滑囊炎,那么左脚后跟也会出现疼痛的症状。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穿了不合适的高跟皮鞋摩擦损伤引起,患病之后,滑囊壁会变得比较肥厚,囊内充满滑液,局部会有肿胀现象,并且有压痛感。
  4、跖筋膜炎
  女性左脚后跟疼痛有可能是长时间、慢性以及轻微外伤积累所引发的病变,简单来说就是跖筋膜炎。在跟骨下方偏内筋膜附近可能会有骨质增生,并且形成骨嵴。这种情况下所导致的足跟痛一般是可以自愈的,但前提是做好日常的护理工作。
  5、跟垫痛
  跟垫痛也是引起女性左脚后跟疼痛的重要原因,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老年女性的身上。跟垫是跟骨下方由纤维组织为间隔,由脂肪组织及弹力纤维组成的弹性衬垫,青年时期跟垫弹力很强,有震荡也能够吸收,但是到了老年时期,弹力就会明显下降,无法很好的吸收震荡,跟骨可能会在无衬垫的情况下承担体重,这样就很容易引起足跟痛。

足跟痛不是骨刺的治疗方法

不同原因所导致的足跟痛,所需要的治疗方法也是不一样的,如果大家的足跟痛不是骨刺所导致的话,那么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治疗方法,比如中药疗法、理疗法、手术疗法以及偏方疗法,其中比较推荐手术和理疗法,效果比较显著。

足跟痛是目前常见的一种疾病,患有该疾病的患者往往会存在着足跟肿胀以及麻木疼痛等等症状表现。而导致大家出现足跟痛的原因也有很多,比如说骨刺等等,不同的原因所需要的治疗方法也是不一样的。那足跟痛不是骨刺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呢?
  一、中药疗法
  对于存在着足跟痛的症状,但又不是骨刺的人来说,中药疗法就是不错的治疗方法,中药疗法往往需要根据患者所出现的具体症状表现来辨证施治,不同类型的足跟痛症状所针对的中药也有所不同。比较常见的治疗药物主要有川乌、透骨草、川椒以及鸡血藤等,大家在使用中药治疗的时候,可以先将药材水煎熏洗,这样当药物作用于局部的时候,能够将其中含有的有效成分,直达大家患病的部位,可以起到很好的促进气血流通,以及改善局部血液运行的作用,帮助大家有效的缓解自身的疼痛感。
  二、手术疗法
  即便大家不是因为骨刺,而出现的足跟痛的症状,也可以考虑采用手术疗法来进行治疗,比较常见的手术治疗方法有跟骨滑囊切除术,跟骨神经切断术以及跟骨钻孔术等。
  三、偏方疗法
  对于长时间出现足跟痛的患者来说,也可以考虑尝试偏方疗法,比如说点穴按摩疗法,药浸法以及足跟痛消除法等,足跟痛消除法需要患者双手抱在脑后站立,然后蹲下之后再起立如此为一次,每天需要做满200次,才能够起到治疗的效果。而药物浸泡法主要是选择松木,麻黄当归以及白附子等中草药水煎以后,进行自己的逐步让药液进入到肌肤当中,从而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四、理疗法
  对于经常性出现足跟痛,但又不是骨刺引起的患者来说,理疗法也是不错的治疗方法。比较常见的理疗法有自然疗法,人工疗法以及力学疗法等。

足跟痛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临床表现】

(一)跟腱止点滑囊炎:在跟腱附着处肿胀、压痛。走路多时可因鞋的摩擦而产生疼痛。冬天比夏天严重,疼痛与天气变化有关。

检查:在跟骨后上方有软骨样隆起。表面皮肤增厚,皮色略红,肿块触之有囊性感及压痛。

(二)跟骨下脂肪垫炎:站立或行走时跟骨下方疼痛,有僵硬肿胀及压痛,但无囊性感。

(三)踉骨骨骺炎:多见于6~14岁的儿童。主诉足跟部疼痛,走路可现跛行,运动后疼痛加剧,跟骨结节后下部疼痛,有轻微肿胀。X光片显示:跟骨骨能变扁平,密度呈不均匀的增高,外形不规则,呈波浪状或虫蚀状,骺后线增宽。

(四)跖筋膜炎:站立或走路时,跟骨下面疼痛,疼痛可沿跟骨内侧向前扩展到足底,尤其在早晨起床以后或休息后刚开始走路时疼痛明显,行走一段时间后疼痛反而减轻。

(五)肾虚性跟痛症:站立或行走时双侧足跟部酸痛乏力,但局部无明显压痛。 X光片显示:跟骨本身稍有脱钙外无明显的异常。

【治疗】

(一)治疗原则:舒筋通络,活血止痛。

(二)取穴与部位:三阴交、阴陵泉、太溪、照海、然谷、昆仑、仆参及患部周围。

(三)主要手法:点、按、压、揉捻、捋顺、侧击等手法。

(四)操作方法:

1.跟骨下止点滑囊炎:患者俯卧床上,患肢膝关节屈曲60°,医者一手拿住患足作背屈固定,使跟腱紧张,另一手用小鱼际处,对准滑囊用力侧击。手法的作用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消肿止痛,或使滑囊破裂、液体吸收。

2.跖筋膜炎:患者仰卧,下肢伸直。医者先用点按法点按穴位,然后以一手拇指或"丁字器"点按、揉捻痛点,再以擦法及捋顺法沿阳筋膜走行方向进行推擦及捋顺,并使足底发热。

 【注意事项】

(一)跖筋膜炎患者在急性期间应注意适当的休息,减少负重,控制剧烈运动。症状缓解后,逐渐进行足底部肌肉的收缩锻炼,以增强足底肌的肌力。

(二)注意局部保暖,避免寒冷剌激。

(0)

相关推荐

  • 顽固性神经痛如何预防

    顽固性神经痛属于一种较为严重的疾病,因此顽固性神经痛的治疗难度比较高,而且给人们身体带来的症状也很难受,所以针对该疾病应该做好相关的预防措施,大大降低其发作的几率。这不光需要在日常…

    12-02
    12
  • 气胸是什么意思

    气胸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气胸呢。气胸其实是一个急症,所以我们对它应该有一定的了解,气胸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气体进入了胸膜腔,造成集气的状态,我们叫做气胸。其实我们平常的时候,脏…

    10-31
    20
  • 畏寒怕冷是阴虚还是阳虚

    胃寒怕冷,如果不是临时感冒发烧或者受寒,而是长期的状况,或者穿的比较多也是怕冷,时间比较长,说明不是外感病,这种胃寒怕冷一般来说是阳虚,阳虚不能温煦,所以它是一种胃寒怕冷的感觉,得…

    11-28
    7
  • 性激素六项检查多少钱

    性激素六项检查多少钱:   这个费用的话是根据每一个医院定价的。这是由于每一个省份不一样,它定的价格也不一样。另外因为由于医院的等级也有不同,比如说有三甲医院,有二甲医院,所以它的…

    11-16
    20
  • 耐药结核病患者能够生育吗

    耐药结核病患者能够生育吗:   结核病是一种经呼吸道传播的慢性传染病,在全球广泛流行。如果病人感染的结核分枝杆菌对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抗结核药物产生了耐药性,即为耐药结核病。   耐药…

    11-27
    19
  • 情绪性疲劳有哪些检查项目

    情绪性疲劳是指人长期从事一些单调、机械的工作活动,伴随着肌体生化方面的变化,中枢局部神经细胞由于持续紧张而出现抑制,致使人对工作对生活的热情和兴趣明显降低,直至产生厌倦情绪。情绪性…

    12-19
    8
  • 儿童肾病综合征的危害有哪些

    儿童肾病综合征的危害有哪些:   儿童肾病综合征的危害:首先,并发症。儿童肾病综合征容易合并感染,以及栓塞、肺栓塞、肾栓塞等各个系统的栓塞。因为肾病综合征长期用激素治疗,很容易出现…

    11-16
    9
  • 口腔溃疡喝什么好

    很多人在生活中会喝上一些茶,不管是花茶还是绿茶红茶都能达到清新口气作用,当患上口腔溃疡以后可以适当喝一些桂花茶,菊花茶以及单味茶,能起到一定辅助治疗作用,让口腔溃疡的恢复速度变得更…

    10-12
    41
  • 过敏性荨麻疹症状有哪些

    过敏性荨麻疹症状有哪些:   过敏性荨麻疹是皮肤科常见的一种疾病,是皮肤对外界刺激或者是内部因素的影响引起的一种过敏反应。   主要的症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皮肤方面的症状…

    11-26
    16
  • 阴茎勃起无力如何办

    阴茎勃起无力如何办:   阴茎勃起无力实际上是阴茎勃起功能障碍的一种,勃起功能障碍又称为早泄,它指的是阴茎不能达到勃起,或者是维持有效的勃起以达到满意的性生活,我们称之为勃起功能障…

    12-06
    9
  • 加味逍遥丸(御室)说明书-价格-功效与作用-怎么样-副作用

    肝胆胰类>加味逍遥丸(御室) JiaWeiXiaoYaoWan 加味逍遥丸(御室)说明书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加味逍遥丸 商品名称:加味逍遥丸(御室) 拼音全码:JiaW…

    09-26
    9
  • 中药柯树皮怎么吃/服用-别名-性味归经

    《中药大辞典》:柯树皮 拼音Kē Shù Pí 出处《本草拾遗》 来源为壳斗科植物柯树树皮的韧皮部。 原形态柯树,又名:木奴树(《临海异物志》),石栎、青锡,栲…

    12-12
    16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