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得了中耳炎需要注意的是,首先要进行积极治疗,改善中耳功能状况;在中耳炎的过程中,对于孩子家长需要注意的是给孩子良好的聆听环境。因为在中耳炎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存在传导性的听力问题,会影响孩子的听力状况,父母要为孩子创造相对好的聆听环境,以便他有效地接受外界声音。相对好的聆听环境,包括面对面的交流,也就是尽量面对面跟孩子进行交流,有可能适当的提高音量,这样才能让孩子有效地获得外界声音;同时要避免其他疾病的出现,要远离一些二手烟的污染,这样给孩子良好的恢复环境。此外要注意,反复性发作的中耳炎,如果持续三个月以上,有可能会变性,变成慢性的中耳炎,对患者的治疗就会更难,而且引起后续听力障碍的可能性也更高。
得了中耳炎需要注意什么相关阅读
新生儿听力筛查有必要做吗
新生儿听力筛查是诊断,新生儿是否有听力障碍的一项重要检查,新生儿听力筛查分为初筛和复筛,检查结果显示为通过或未通过两种情况,如果筛查通过就说明宝宝听力没有问题,如果筛查不通过,就需要进行复查。对于听力筛查结果异常的新生儿,需根据听力障碍的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疗。
现在很多医院医院在宝宝出生后都会对宝宝进行听力筛查,甚至有些宝宝在筛查过程中没有配合好,医生就会告知宝妈,再次对宝宝进行听力筛查。有很多宝妈对这种情况很不了解,有的宝妈甚至会觉的没有必要。那么新生儿听力筛查有必要做吗?
耳聋是最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都知道听力是学习语言的基础。如果宝宝从一出生就听不到声音,那么根本也不可能学会说话。所谓的“聋哑”,不是因为发音器官(声带)有问题而不会说话,而是因为听不到声音,不能正常地接收声音及对声音作出反应,所以就不能学会说话。
语言发育的关键期在3岁以前,若在语言发育最重要和关键的2~3岁内不能建立正常的语言学习,最终轻者会导致言语障碍、社会适应能力低下、注意力缺陷和学习困难等心理行为问题,重者将导致聋哑。因此对于患有耳聋的新生儿及婴幼儿,能够早期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宝宝听力有问题可以通过助听器或人工耳蜗植入术等手段可以让孩子听到声音,学会说话,做到“聋而不哑”。
新生儿听力筛查都怎么做
新生儿听力筛查常用的方法有耳声发射(OAE)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两种技术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操作简便且都是对宝宝没有任何伤害的。初筛一般在宝宝出生的3-5天内进行,在睡眠安静状态下,将探头或耳罩放置在宝宝的一侧耳朵开始进行测试,做完一侧耳朵再做另外一侧。
初筛通过,表示宝宝听功能基本正常。初筛未通过,说明宝宝听力可能存在问题,需要在出生后42天内进行复筛。不过宝妈也不要过分担心,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如外耳道胎脂、中耳羊水吸收不完全和孩子不配合等,这种情况即使筛查未通过,也不意味着孩子就是听障宝宝。
新生儿听力障碍怎么办
造成新生儿听力障碍的原因有很多种,比如有先天性的,或者是宝宝长时间的处于噪音很大的环境中,对听力就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也可能会因为一些疾病的发生,比如说一些炎症对宝宝的耳朵造成一定的伤害,会使宝宝听力造成一定的障碍。家长在发现之后要及时的带宝宝到医院做详细的检查,以便及时的得到有效的治疗。
听力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是人们在进行正常交流的重要基础之一,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总是会忽略掉宝宝的听力问题,宝宝听力出现障碍作为家长的一定会很着急,也会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这些负面影响会给宝宝造成很大的压力,也会影响到家庭的生活。那么,新生儿听力障碍怎么办?
对于已经发现的听力障碍患儿,针对不同病因采取不同医学干预措施,医学干预即医生提出医学诊断,和针对听损伤及相关疾病的医学和外科学治疗的方向。治疗方案包括由耵聍取出,处理渗出性中耳炎,听力重建手术和人工耳蜗植入等。
听力学康复是又一重要措施,通过针对个人的声放大设备和感觉装置,即助听器的选配,一达到种补偿性或替代性治疗。其目的是使配戴助听器的婴幼儿最大可能地获得言语声的特征,而且其所听到的言语声强度应当在安全舒适的可听范围。
交往能力的评价和干预,是目前对聋儿全面干预的新要求,目的在于促进并形成适应发育水平的言语能力,增强家庭对其子女能力和需求的理解。需要早期干预工作人员和患儿家庭的共同合作,在其语言发育的敏感阶段给予学习语言的前期信号,同时使其获得与其年龄相符的语音能力,视觉、空间、运动能力,形态学辨识能力,语义理解能力,语法组织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听不到声音的痛苦,是普通人永远体会不到的。听觉障碍者不仅失去了一条感知世界的道路,同时由于接收不到声音的反馈,也有极大概率丧失语言功能。常山县妇幼保健院儿保医生提醒“新手”宝爸宝妈,6月龄是治疗新生儿听力损失的关键节点,重视新生儿听力筛查、早发现、早治疗可以让孩子与无声世界“绝缘”。
幻听如何治疗
如果出现了幻听的症状,可以考虑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来进行治疗,也可以进行支持性心理治疗,再就是进行运动治疗,中药治疗的效果也是不错的,常用的有补脑丸和顺气补心十一味。
幻听是很常见的精神疾病症状,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现在这个社会,人们面对着来自生活和工作等各方面的压力,精神总是处于紧绷的状态,而且睡眠质量也非常的差,久而久之就会患上一些精神疾病,出现幻听症状。那么幻听如何治疗?
一、幻听的药物治疗
幻听可以通过药物的方式来治疗,临床上常用的就是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比如说如氯吡嗪、氟哌啶醇、奋乃静等等。这一类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相对来说比较小,不过如果病情严重,属于难治性的精神分裂症幻听,可以考虑将一类药物和二类药物联合应用,以便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二、幻听的支持性心理治疗
幻听这种疾病可以通过支持性心理治疗来缓解,医护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采用劝导、鼓励、安慰、支持以及理解等方式来治疗,从而有效的消除患者的不良情,使患者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心理状态,对之后的治疗会大有帮助。
三、幻听的运动治疗
对于有幻听症状的患者来说,适当的运动是可以达到治疗效果的。运动不仅能够增强人的体质,而且也可以有效的排解身体所产生的负能量,让人的心情和压力得到释放,精神症状也会改善,这样一来,幻听的症状就会慢慢的消失。
四、幻听的中药治疗
1.补脑丸
补脑丸的主要组成成分就是当归、枸杞子、炒酸枣仁、煅龙骨、胆南星、天麻、石菖蒲、蒸肉苁蓉等。该药主要的功效就是治疗失眠,还能够治疗神经性耳鸣,对于幻听症状的改善会有帮助。
2.顺气补心十一味
顺气补心十一味含有沉香、肉豆蔻、石膏、枫香脂、木棉花、丁香、紫河车等十一味中药材,其主要的功能就是镇静和安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幻听等精神疾病症状。
宝宝听力筛查没通过怎么办
宝宝第1次做听力筛查没通过,是很常见的现象,一般可以等42天之后再做一次。这个时候再做,就不会受外耳道堵塞的影响。如果第42天以后还没通过,就需要在宝宝达到5公斤时,复查一次,这个时候还没通过,就必须在半岁时佩戴助听器。
宝宝听力筛查,是每个新生儿都会做的一种检查。有一部分新生儿第1次听力筛查,是不会通过的,这种情况就让很多家长都担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有耳聋的情况,其实只要按照规律来定期产检,宝宝基本上都会健康的,那么宝宝听力筛查没通过怎么办?要如何护理?
一、宝宝听力筛查没通过怎么办
1.42天后再进行复查
很多新生儿第1次听力筛查,都会有不通过的情况,这其实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新生儿刚刚出生没多久,外耳道可能堆积了一些胎脂,也有可能会有羊水栓塞。
所以需要身体花费一定的时间来代谢,做第1次听力筛查的时候,可能会受这些原因的影响而无法通过,因此一般建议在42天之后再复查一次。
2.体重达到5公斤后再复查一次
如果在42天之后复查,还是没有通过的话,那就有可能出现了一些问题,像这种情况需要在体重达到5公斤后再复查。体重达到5公斤后,身体的各项器官,基本上已经发育正常,这个时候如果还没有通过,就需要进行脑干电位检查,明确患儿听力的致病原因。
3.半岁时可配助听器
确定患儿听力已经有问题后,那么要尽早给患儿佩戴助听器。早一点佩戴助听器,可以使患儿更早的适应助听器,这样对以后语言功能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
二、宝宝听力筛查没通过怎么护理
1.注意外耳道清洁
宝宝听力筛查没通过,很有可能是外耳道堵塞引起的,所以父母平时可以注意一下宝宝的外耳道清洁。但是要注意,不要自己随意给宝宝清洁,可以到医院找专门的医生或护士,来清理。
2.不要用太大声音刺激宝宝
注意不要用太大的声音,来刺激宝宝,不要自己在家里测试宝宝,是否有听力障碍。宝宝这个时候听力比较敏感,用太大的声音刺激宝宝,反而容易导致宝宝应激性耳聋。
听力残疾分级及主要致聋原因
一、听力残疾的定义及分级
听力残疾是指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不同程度的永久性听力障碍,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环境声及言语声,以致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据WHO预防聋和听力损失项目报告(1991年,日内瓦)以及项目进展第1次会议报告(1997年,日内瓦),对听力残疾的定义及听力损失的分级如下:①成人:较好耳0.5、1、2和4kHz四个频率永久性非助听听阈级平均值≥41 dB HL;②儿童(15岁以下):较好耳0.5、1、2和4kHz四个频率永久性非助听听阈级平均值≥31dBHL。此定义同时也明确表达一种理念,应优先考虑儿童听力损失的诊断、治疗和干预,其次才是成人。听力损失程度分级以较好耳0 5、1、2、4kHz四个频率的平均听阈计算,轻度26~40 dB HL,可听到和重复1米处的正常语声,有的人可能需用助听器,但多数人不需要;中度41~60dB HL,可听到和重复1米处提高了的语声,通常推荐用助听器;重度61~80 dB HL, 当叫喊时可听到某些词,使用助听器对听力有较大帮助;极重度≥81dBHL,包括聋81 dB HL以上,不能听到或听懂言语声,助听器或人工耳蜗植入对于听懂话语十分有帮助。
我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规定的听力残疾分级标准与1997-WHO推荐的听力障碍标准相接轨。依据听力损失程度不同,从结构、功能、活动和参与、环境和支持四个方面,将听力残疾划分为四级:
听力残疾一级:听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方面极重度损伤,较好耳平均听力损失在90 dB HL以上,在无助听设备帮助下,几乎听不到任何声音,不能依靠听觉进行言语交流,在理解和交流等活动上极度受限,在参与社会活动方面存在严重障碍。
听力残疾二级:听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重度损伤,较好耳平均听力损失在81~90 dB HL之间,在无助听设备帮助下,只能听到鞭炮声,敲鼓声或雷声,在理解和交流等活动上重度受限,在参与社会活动方面存在严重障碍。
听力残疾三级:听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中重度损伤,较好耳平均听力损失在61~80 dB HL之间,在无助听设备帮助下,只能听到部分词语或简单句子,在理解和交流等活动上中度受限,在社会活动参与方面存在中度障碍。
听力残疾四级:听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中度损伤,较好耳平均听力损失在41~60dB HL之间,在无助听设备帮助下,能听到言语声,但辨音不清,在理解和交流等活动上轻度受限,在参与社会活动方面存在轻度障碍。
二、常见致聋原因及分类
耳聋的分类方法很多,依据病变的性质,可分为器质性耳聋和功能性耳聋,前者有听觉系统的器质性病变,后者没有。依据病变损害部位可分为传导性聋、神经性耳聋和混合性耳聋。依据发病的时间又可分为先天性耳聋和后天性耳聋。依据致病原因又可分为遗传性耳聋和获得性耳聋。
1.遗传性耳聋
据有关资料统计,遗传性聋患者占所有的耳聋病人的50%。但由于遗传方式比较复杂,有的表现为垂直传递,有的表现为水平传递;有的是连续发病,有的是隔代遗传;有的父母听力正常,但子女听力障碍,也有的父母耳聋,子女听力正常,因此遗传性聋的准确判断往往比较困难,有时会被其他症状所掩盖。此时家族史的追踪就显得十分重要。遗传因素所致的耳聋可以是听觉器官的结构异常如耳廓畸形、外耳道闭锁等,也可以是功能异常,既有传导性聋,也有感觉神经性聋。有一些耳聋的孩子还存在身体其他系统异常,形成了有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白额发综合征,基本特点为白额发,双眼或一眼呈半透明的蓝色即虹膜异染,皮肤可见缺少色素的区域。三体综合征又称先天愚型,表现有特殊面容和智力发育障碍,眼距宽,眼裂小,两眼外侧上斜鼻梁低外耳小,头围较正常小等。
遗传性聋并不一定都表现为先天性聋,有一部分遗传性聋出生后听力是正常的,只有到了一定的年龄才表现出耳聋的特征。例如,家族性进行性感音神经性聋,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儿出生后听力并无障碍,到了10岁左右,才开始出现症状,且逐年加重。目前耳聋基因检测技术有助于这类耳聋的诊断。
2.获得性耳聋
获得性耳聋主要由于疾病,药毒等环境因素导致的耳聋。病毒感染性疾病:母亲怀孕期间,感染了某些病源微生物,如风疹病毒、麻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流感杆菌、梅毒螺旋体等均可导致胎儿听觉器官的发育异常。其中侵袭力最强的是风疹病毒,有人统计,在妊娠的前三个月内,母体感染了风疹,新生儿出现耳聋的概率可达60%。
虽然近年来,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感染性聋的发病率已有大幅度下降。但是这种耳聋的程度一般都比较重,且难以治疗,仍应引起高度重视。常见的对听觉损害严重的传染病有:流脑、伤寒、猩红热、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肺炎、脊髓灰质炎等。
在妊娠期间,如果患有糖尿病、慢性肾炎、高血压、严重的贫血、甲状腺功能低下、一氧化碳中毒、酒精中毒以及有重大精神创伤、严重营养不良等也可能造成胎儿听力障碍。新生儿严重窒息供氧不足时,首先受到影响的是听觉器官,所以产程长短、催产药物的使用、羊水中有无胎粪、生后有无脐带绕颈、皮肤有无青紫、多长时间会哭叫等出生时的细节应被充分注意到。胎儿出生时不顺利,被迫使用了引产器械,头颅外伤如胎头吸引器、产钳等,或手法引产过于粗暴,也可损伤听觉器官或听觉中枢,导致耳聋。
妊娠不足37周产出的新生儿,称早产儿。出生时体重不足2500 g,则称为低体重儿,大量的临床资料所证明,早产儿及低体重儿更容易出现听力障碍,应引起充分注意。正常新生儿出生后2~3天,开始出现黄疸,10~14天后消退,称为生理性黄疸。如果黄疸出现过早或消退过晚成为病理性黄疸,是由于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过高造成的。这种病理状态如不及时纠正,会出现神经系统的损伤,如累及听觉神经,则可导致感觉神经性耳聋。
老年性耳聋是由于听觉能力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退的现象。主要表现为高频听力损失为著。老年性耳聋早期与自己熟悉的人交谈还可以,与不熟悉的人交谈有困难。后期与所有人交谈均有困难,主要表现能听到声音,但听不清对方在说什么,尤其在嘈杂环境中更为突出,接电话、看电视有明显困难。老年聋实际上是听觉系统的一种退行性变化,合理的助听器验配对老年性聋十分有帮助。
近年来,一些新的耳毒性药物相继问世,人们对它们的耳毒危害性估计不足,使得药物中毒性聋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这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目前临床上仍在使用的耳毒性药物有以下种类: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小诺霉素、新霉素、拖布霉素、洁霉素等。非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如氯霉素、紫霉素、红霉素、万古霉素等。水杨酸盐如阿司匹林、非那西汀、保泰松等。利尿剂如速尿、利尿酸、贡撒利等。抗肿瘤药及中药如乌头碱、重金属盐(贡、铅、砷等)。上述药物应尽量避免使用,必须使用时,一定要在用前仔细询问家族史,以排除家族特异性;使用时要严格掌握剂量和方法,使用中要严密注意不良反应并定期测查听力,一旦出现耳鸣、耳聋、面部蚁行感时,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由于噪声和暴震引起的耳聋为噪音性耳聋。突然出现的高强度爆炸声以及长期暴露于噪声环境均可造成内耳毛细胞的伤害,导致暂时或永久性听力下降。所以治理工业噪声污染,随身听,MP3声音过大也可损伤听力应予以关注。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0~6岁听力残疾的主要致残原因,除不明原因外依次为、遗传、母孕期病毒感染、新生儿窒息、药物性耳聋、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60岁及以上组主要致残原因依次为老年性耳聋、中耳炎、全身性疾病、噪声和爆震及药物性耳聋等;农村与城市致残原因构成比较,农村高于城市的有原因不明性耳聋、中耳炎、遗传性耳聋、传染性疾病、母孕期病毒感染及新生儿窒息;而噪声和暴震、药物中毒及全身性疾病导致的听力残疾城市均高于农村。笔者认为,针对遗传、母孕感染等导致新生儿出生听力缺陷的因素,及中耳炎,噪声污染,耳毒药物,老年等听力致残等主要因素制定预防策略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