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检查心脏房颤:
心脏房颤的检查方式,如果到内科门诊发现是房颤,先要做的检查是普通心电图。因为房颤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
如果是阵发性房颤,可能普通心电图看不出来。可永久性、持续性、一目了然以一张心电图诊断即可。对于阵发性房颤,如何才能发现要做24小时的心电图,24小时内如果能发现房颤,阵发性房颤是可诊断的。
对于24小时不能发现的房颤还有更好的方法,实际上目前有植入性的Holter,植入一个小小的芯片在体内,可监测两年的心电活动,所以只要房颤,通过各种手段都能够检查出来。除心电学的检查房颤,还有其他可以发现房颤的方法,从其他的方面侧面去了解。比如做心脏彩超,会发现患者的左房或右房有增大。房颤的原因是因为左房和肺静脉的变异发生,如果心房扩大到一定的程度,患者发生房颤是迟早的事情。
怎么检查心脏房颤相关阅读
房颤的治疗
房颤是一种心律失常的表现,如果不及时治疗,有可能危及生命。房颤的治疗主要从节律控制、心室率控制以及抗凝这几个方面入手,通过药物与手术来达到控制心律的目的,并积极预防因房颤引起的血栓。
房颤是比较常见的快速型心律失常,它的发病率与年龄有关,年龄越大的人,出现房颤的几率越高。房颤发作时,患者会出现心慌、气短、胸闷等症状,长期的房颤甚至可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那么,房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一、房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1、节律控制:即尽量将患者的心房、心室的节律转复为窦性心律。患者可选择通过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将房颤的节律转复为窦性心律,但它的成功率不高,并有可能出现不良反应。除此之外,患者还可以选择手术复律方法,它的创伤比较小,复律的成功率较高,但手术难免会有一定的风险,且价格较为昂贵。另外,还可以采取电击除颤的方法。
2、心室率控制:对于复律失败的人群,可以使用药物来控制心室率,一般应将心室率控制在80次/分左右。
3、抗凝:许多房颤病人都需要进行抗凝处理,可以通过药物来抗凝,比如华法林等等。抗凝的目的是为了预防因房颤引起的血栓。
二、房颤的发病因素
1、外部因素:许多外部因素都会导致房颤的发作,比如剧烈运动,精神上受到刺激,长期大量饮酒,过量喝咖啡等等。这类由于外部因素的刺激引起的房颤只要远离发病因素,房颤的症状就会得以缓解,甚至会慢慢消失。
2、疾病因素:在此之前,房颤出现的因素大多与心脏瓣膜疾病有关,比如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在过去是最为常见的引发房颤的原因之一。不过现代社会,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风心病已经比较少见了,而根据临床数据统计的结果来看,目前引起房颤最常见的疾病是高血压。
在我国,高血压患者的人群十分庞大,这与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的改变有很大的关系。如果长期处于血压过高的状态下,会导致心房扩大,从而引起房颤。除此之外,心肌疾病、冠心病、甲亢等都有可能导致房颤的出现,因此需要随时注意自身情况。
房颤怎么治疗
如果房颤病情较轻时,可以应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抗凝剂等进行药物治疗;如果病情比较严重,可以选择介入射频消融术进行治疗,如果这种治疗方法效果不佳时,还可以进行迷宫手术治疗。
房颤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心脏疾病,如果房颤患者治疗不及时,不但会导致心脏损害越来越严重,甚至还会出现血栓、中风,严重时会致人死亡,所以一旦发现有房颤的症状,就需要及时治疗,那么,出现房颤怎么治疗比较好呢?
一、房颤的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
1)抗心律失常药
房颤患者最明显的症状,就是心律失常,此时应该及时的应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缓解病情,比较常用的药物包括美托洛尔,阿罗诺尔,普罗帕酮等,应该让医生根据自己的病因、病情,选择适合的抗心律失常的药物,缓解房颤的症状。
2)抗凝剂
因为房颤患者治疗不及时,极有可能会出现血栓,所以此时需要应用抗凝剂,防止血栓的出现。临床上比较常用的抗凝剂,包括肝素,草酸盐,橘橼酸盐等。
2.介入射频消融治疗
如果房颤特别严重,服用药物效果不理想,可以及时到采取介入射频消融的方法,进行治疗,这是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效果还是不错的。
3.迷宫手术
如果采取介入疗法效果不佳,可以到三甲医院做迷宫手术,彻底消除房颤。
二、房颤患者的注意事项
1.避免外伤
如果房颤患者,正在应用抗凝药物,一定要注意避免外伤,以免导致出血。如果已经有出血症状,应该及时就医,考虑是否继续应用抗凝药。
2.定期复诊
无论房颤患者,采取哪一种治疗方法,都要注意定期复诊,让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控制程度,及时调整治疗的方案,即使采取了房颤手术,房颤症状已经彻底消除,也要注意随访,比如在术后一个月内每周都要复诊,术后一个月后可以两周复诊一次,如果房颤没有复发,三个月以后可以改成半年或一年复诊一次。
3.控制血压
因为血压是诱发房颤的重要因素,所以房颤患者,一定要注意控制血压,尤其是正在服用抗凝药的房颤患者,更应该把血压控制在80/130以下,防止出血。
房颤是怎么回事
许多人都担心会患有心脏病,想要做好预防工作,前提是要对心脏病的类型以及症状有充分的了解。许多人患有心脏病并不自知,比如房颤,或许许多人对它并不了解。那么,下面大家共同来分析一下房颤是怎么回事?
房颤是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疾病。将心脏比作一套房子,它有两个心房与两个心室。房颤指得是心房的跳动发生异常。人体正常的心房是有规律地收缩与舒张,但是若是患有房颤后,心房的收缩与舒张的功能几乎全部消失,出现心律失常。
可以许多患者没有意识到,房颤最大的危害是脑中风。脑中风伴有偏瘫、半身不遂严重者影响到生命安全。患有房颤时,由于心房不能正常的收缩与舒张,导致血液淤积于心房里不能流出来。心房里面有一个心耳的结构,好像是卧室里的一个卫生间。当血液到达心耳后,若是心房失去了收缩功能,血液就没有那么容易再流出来。若是人的血液有许多的血细胞、血小板,就会在心耳里面瘀积成块,发生血栓;若是血栓发生脱落,百分之九十则会会流到大脑,就会导致脑中风发生。
脑中风也是房颤导致的最大的危害,除了会导致脑中风外,房颤还会造成患者会感觉心慌、极易发生疲劳等。再则,若是患者没有其它的心脏疾病(比如心肌病、冠心病、心力衰竭等),若是这时再合并有房颤,就会雪上加霜,导致患者的病情严重,还会出现明显的喘、憋、气促与下肢肿等症状。总之,患有房颤一定要引起重视,降低病情严重其给身体带来的危害。
房颤的原因
房颤已经是困扰着很多人的疾病,而房颤会引起的疾病有很多,比如心力衰竭,心脏乱跳,有甚者还会出现致死,让患者变残的并发症,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的影响是很大的。那么导致房颤的原因有哪些?希望各位患者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从而让病情能够更好的控制。
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它可引起心力衰竭、血栓栓塞,甚至死亡、残疾等严重并发症;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出现房颤疾病的发病率较高。房颤导致的中风患者几率很大,主要原因是房颤收缩期功能不协调,心房内血流长期停滞,易形成血栓。而血栓可能在任何时候脱落,同时随着血液流经脑血管而引起栓塞,从而导致中风。
在日常生活中,高血压患者房颤的发病率高达百分之五十七左右,这主要是因为患者长期高血压时,左室射血阻力较大,导致左室舒张功能受损,从而增加左房射血阻力。随着左心房压力的升高,心房肌的电生理不稳定可导致心房颤动。甲亢引起的房颤几率也是比较大的,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会分泌过多的甲状腺激素可直接影响心律,诱发房颤。
日常生活中大家应该注意预防与掌握治疗房颤的方法,首先应该做好定期体检,当房颤发生时,心率加快的患者可能会有意识的恐慌、胸闷、呼吸短促、心跳加快,甚至由于心脑供血不足、供氧不足而昏厥。患者遇到这样的情况不要大意,避免延误疾病的最佳治疗时机。
还有高血压、糖尿病和甲状腺机能亢进的患者更应该在平时多加注意,避免从事繁重的工作,同时也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做好适当的锻炼,将会预防很多疾病的发生。
心室率和心率的区别
心室率就是心室搏动的节律,正常人心房和心室节律是一样的,都是受到窦房结这个心脏最高节律点的控制,但是有的病,人心房率和心室率不一致,比如发生了房室传导阻滞等,而心率是指正常人安静状态下每分钟心脏跳动的次数。
在临床,有很多疾病的症状十分相似,导致医生误诊误判的可能性非常大,也有很多疾病的名字,非常相近,让患者迷惑不解,不知道自己究竟得的是哪一种疾病,对于心率相信大部分人都知道,但是心室率和心率是否一样呢?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
什么是心室率
心室率就是心室搏动的节律,正常人心房和心室节律是一样的,都是受到窦房结这个心脏最高节律点的控制,但是有的病,人心房率和心室率不一致,比如发生了房室传导阻滞,或者房颤房扑心房心室不一致等。
心室率的计算是看R-R间隔平均是多少,然后计算出来一分钟内心室搏动次数。正常心室率一般是60-100次/分,但是有的比较新的看法50-90次/分,这个主要是根据窦房结的正常节律来的。
什么是心率
心率是指正常人安静状态下每分钟心脏跳动的次数,也叫安静心率,一般为60~100次/分,可因年龄、性别或其他生理因素产生个体差异。
一般来说,年龄越小,心率越快,老年人心跳比年轻人慢,女性的心率比同龄男性快,这些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安静状态下,成人正常心率为60~100次/分钟,理想心率应为55~70次/分钟(运动员的心率较普通成人偏慢,一般为50次/分钟左右)。
对于正常人来说,不管是心室率、心率或者是心房率,每分钟跳动的次数都是一样的。
心率等于60秒除以完成一次收缩舒张过程所用的时间,应该多次计算取平均值。当出现房颤时,心房发生纤颤,每分钟节律大概是350-600次,非常快,在心电图上就是“颤抖”的基线,看到的是f波。
而心室率如果比较规则,我们一般可以通过计算R-R间期推算,一般连续几个R-R间期,求一个平均值,计算心室率就可以了。但是房颤的心室率常常绝对不规则,有时快,有时慢,误差太大。如果出现房室传导阻滞,那心室律才比较规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