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能不能治好,这个治好的概念在普通人和医生心目中是不同的。临床医生所谓的治愈指的是临床治愈,比如肿瘤经过正规的治疗之后,五年之内不复发,就可以认为是临床治愈。但是肿瘤本身是一个全身的疾病,现在的观点认为许多患者能够带瘤生存,或者叫做与瘤共存,从这个角度而言,肿瘤没有办法彻底治好。现在医生所能做的只是尽量延长病人寿命,提高他的生活质量。目前,有许多新的治疗办法,包括传统的手术、化疗、放疗,新技术,比如靶向治疗,免疫治疗,都可以有效延长患者寿命。
肝癌能治愈吗相关阅读
肝癌分型及病理
☆肝细胞癌按肉眼形态可分为五类:
① 弥漫型,小癌结节弥漫分布于全肝;
② 块状型,瘤体直径在5~10cm之间,根据肿块数量和形态,又分单块型、融合块状型、多块状型;
③ 巨块型,瘤体直径大于10 cm;
④ 结节型,瘤体直径在3~5 cm之间;
⑤ 小癌型,瘤体直径小于3cm,边界清楚。
☆肝细胞癌按组织排列方式及细胞特征亦可分为五类:
① 梁状型:为HCC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
②假腺样和腺泡状型;
③ 致密(实性)型;
④ 硬化型;
⑤ 其他类型:紫癜样、菊型团样、自发性坏死及伴其他不同类型的肿瘤成分。
◇肝细胞癌细胞学分型 :
①肝细胞型:最为常见,癌细胞呈多边形,与正常肝细胞相似,但癌细胞体积明显增大。
②透明细胞型:癌组织中50%以上的癌细胞胞浆内富含糖原,细胞浆可呈淡染细丝状,或透明状。
③梭形细胞型:约占肝细胞癌的5%,其中约46%的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呈阳性。该型常出现门静脉侵犯和肝内转移,预后较差。
④富脂型:为癌细胞脂肪代谢紊乱所致,易误诊为良性病变,如局灶性脂肪变等。
◇肝细胞癌的分化与分级:
Ⅰ级:癌细胞呈高分化状态,类似正常肝细胞,细梁型排列。手术切除率较高,术后生存机率较高.
Ⅱ级:癌细胞中度分化,形态接近正常肝细胞,但核/浆比增大,核染色加深,胞浆嗜酸性增加,在梁索型基础上出现假腺管型结构。大肝癌切除率明显降低且术后短期内复发的机率很高。
Ⅲ级:癌细胞分化较差,核体积与核染色均超过Ⅱ级,核异型明显,核分裂象多见,可见瘤巨细胞。不能行根治性切除术,或切缘见癌浸润;
Ⅳ级:癌细胞分化最差,形状极不规则,高度异型的癌细胞占多数,细胞排列松散。镜下可见较多的血管癌栓或卫星灶 ,伴肝内、外转移。
◆小肝癌
指单结节直径或两个相邻癌结节直径之和≤3厘米的肝癌,少有肉眼可见的癌栓,与周围肝组织分界清楚。小肝癌属早期肝癌,有如下病理形态特点
◇小肝癌的分化与癌灶大小有关;
◇小肝癌具有膨胀性生长和侵润性生长的特点;
◇近60%的小肝癌呈Ⅰ~Ⅱ级高分化表现,需要与肝细胞腺瘤、肝腺瘤样增生、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相鉴别,可做相关免疫组化或肿瘤基因标志物检测以帮助。
◆肝内胆管癌
肝内胆管癌 占肝脏恶性肿瘤的2.3%。确切病因尚不清楚,研究提示,多基因变异在肝内胆管癌的多阶段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肉眼所见:肝内胆管癌 以肝左外叶多见,瘤体直径2~15cm,可包裹累及的胆管,肝组织常有淤胆,少有肝硬化。
◇镜下所见:典型的肝内胆管癌 为中度分化的腺癌,癌细胞有立方形或低柱状,胞质不含胆汁,癌细胞核膜清楚,核仁不明显,常见核分裂象。
◇组织学类型:肝内胆管癌 常见的组织学类型为管状腺癌、乳头状腺癌或梁索型。分化差的腺癌包括多形型、腺泡型、黏液型、印戒细胞型和梭形细胞型等。
◇治疗及预后:总体来说,肝内胆管癌 恶性程度较高,治疗首选手术切除,一般可将平均生存期提高到2年。
◆混合型肝癌
由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癌 两种成分混合构成,发生率少于肝脏肿瘤的5%。主要表现为在一个肿瘤结节内,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癌两种成分或相互混杂或分区存在,在基因表型分析上显示分属两个独立的克隆。混合型肝癌属于高侵袭性肿瘤,术后5年生存率为24%,比单纯性肝细胞癌(37%)可能更差,治疗原则同肝细胞癌。
◆肝母细胞瘤
为一种肝脏的胚胎性恶性肿瘤,占儿童肝原发性恶性肿瘤的50% ~62%, 2岁和5岁以下的患儿分别占70%和90%,平均年龄16个月,男女之比为2:1。5%~96%患儿血清甲胎蛋白含量升高。肿瘤多位于肝右叶,以单个实性大肿块为主,切面为实性分叶状,或因出血坏死而局部囊性变,含有骨性成分时质地坚硬并伴有钙化。肿瘤半数有纤维包膜,肝组织无肝硬化。
镜下可分为上皮型(56%)和上皮-间叶混合型(44%)。
◇上皮型
①胎儿型:最常见,约占31%,瘤细胞犹如6~8周的胎肝细胞,为圆形或立方形,小于正常肝细胞,排列成1~2层细胞厚的梁状,相互交替排列成特征性的亮区和暗区结构。
②胚胎型:约占19%,瘤细胞分化更差,缺乏相互连接,通常排列成不规则索状、条带状、腺泡状、菊花团状。瘤细胞边界不清,胞质稀少,嗜碱性,核/浆比例增大,核分裂象多见。胚胎型和胎儿型常混合出现。
③粗梁型:约占3%,瘤细胞排列成10余层细胞厚度的梁索状,是肝母细胞瘤分化较为成熟的表现。
④小细胞未分化型:占2%~10%,是肝母细胞瘤中分化最差的一种组织类型。瘤细胞小圆形或卵圆形,因连接差而呈松散片状或巢状分布,胞质少,细胞边界不清。
◇上皮-间叶型混合型
由数量不等的胎儿型或胚胎型上皮细胞成分与三个胚层的间叶成分混合出现,最常见的间叶成分是围绕瘤细胞沉积的骨样组织和灶性钙化。
◆纤维板层型癌
纤维板层型癌在我国非常少见。在美国,此肿瘤在所有肝细胞癌中占1%。患者主要为青年人,90%以上发生于35岁以下人群, 患者中多无肝硬化,85%~90%以上的患者血清甲胎蛋白不升高,而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可升高。
海扶刀能否治疗肝癌
海扶刀可以治疗肝癌。肝癌以往治疗多采用手术切除、动脉栓塞治疗、化疗等,但很多患者发现发现时往往已是肿瘤晚期,或肿瘤位于大血管附近,失去手术机会,有的患者因身体原因不能耐受手术治疗,同时手术切也有很多并发症。海扶刀治疗肝癌,具有痛苦小、不开刀、损伤小、安全、并发症少、可重复等特点,可改善患者症状,延长生命。海扶刀治疗后未发现局部瘤体破裂、黄疸、胆汁漏出、血管损伤等情况,治疗是很安全的。
(1)适应证:晚期肿瘤姑息性治疗、直径小于10cm的右肝单发性肝癌、右肝巨大肿瘤伴卫星结节,且仍局限于右肝肿块;手术后局部复发、门静脉癌栓;
(2)禁忌证:已有恶液质、弥漫性肝癌、晚期肝功能严重失代偿,远处转移。
(3)治疗过程:肿块位于右肝者应右侧卧,位于左肝者常用平卧位。术前B超对靶区肿瘤进行定位,制定治疗计划。然后对肿瘤进行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的“消融”治疗。每日1次,1个层面约40~60分钟,以后逐天逐层累加直至整个肿瘤全部被消融。治疗完成后,观察是否有表皮损伤,然后用机外B超扫描整个靶区的情况,判断疗效。
(4)术后处理:随访患者肝功能及电解质情况,在肝功能较差、有腹水、黄疸者应给予支持治疗。大部分受治者体温均在正常范围内,少数患者3~5天内体温可升高,一般低于38.5℃,常规禁食4小时,左叶肝癌者应禁食6小时后从流质开始,逐渐过渡。治疗后部分患者3~5天有上腹疼痛,一般较轻,可自行缓解。
(5)疗效评佑:HIFU可破坏肝癌组织,癌细胞出现不可逆坏死。CT可示靶区CT值明显下降,增强CT示动脉相、门静脉相对靶区均无供血,治疗边缘可见一增强带。MRI平扫T1、T2加权相可见癌灶信号改变、增强示动脉相、门脉相靶区血供消失,延迟相在治疗边缘见一增强带. 超声治疗有效可见肿块逐渐缩小,血供消失,组织坏死、液化、最后被吸收。
(6)随访:治疗后2年内应每2个月随访1次,2年以上半年复查1次,5年以上应每1年复查1次。AFP可作为判断有无肿瘤复发指标。影像学如果治疗彻底,肿块将减小、消失,或者肿块存在,但已无活细胞,肿块直径5cm以上者,2年内仍可见到肿块影,需注意用PET鉴别。
通过临床观察治疗前后甲胎蛋白、肝功能及核磁共振等检查结果,海扶刀治疗肝癌患者临床缓解率在80%以上。对于血液供应丰富的肝脏肿瘤可与动脉介入治疗联合应用。在海扶刀治疗前行肝动脉灌注化疗及栓塞治疗,可以阻断肿瘤中心部供血,同时栓塞用可作为肿瘤标记,便于海扶刀定位。碘油同时改变了肿瘤内的声阻抗差和声波吸收系数,有利于海扶刀治疗时聚焦处能量转换,提高了治疗效果。
肝区疼痛就是肝癌的征兆吗
许多患有乙肝、丙肝等肝部疾病的患者发生肝区疼痛时,都感到十分紧张,怕这种疼痛的感觉是肝癌的预兆,给患者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肝区疼痛就是肝癌的征兆吗?
肝区疼痛是肝脏受到刺激后的一种预警。造成肝区疼痛的原因很多。首先,最常见的可能是急慢性肝炎发作时,炎症刺激产生疼痛感;其次,胆石症、胆囊炎等胆部疾病引起的肝区疼痛等。此外,还有一些肝区疼痛是与肝胆疾病无关的,例如,胃肠道疾病导致腹部疼痛可能牵涉或者误认为肝区疼痛;有的肋间神经痛的患者也会自觉肝区疼痛;还有右下胸肋缘的疾病和腹直肌右上段劳损等等。当然,最严重的病变就是肝部肿瘤——肝癌所引发的肝部疼痛。以上表明肝区疼痛并不一定就是肝癌的预兆。
肝癌早期无明显典型的症状,待临床症状明显时,多数已经进入中晚期。肝癌常在肝硬化基础上发生,在中晚期表现有如下几条:1肝区的疼痛。2.肝脏进行性增大,常伴不同程度的压痛。3.晚期可能出现黄疸。4.肝硬化征象。5.有进行性消瘦、发热、乏力、营养不良等全身性的表现。6.因癌组织引起内分泌或代谢异常的伴癌综合症(自发性低血糖症、红细胞增多症)。在晚期,肝癌患者多伴有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癌结节破裂出血、继发感染等多种并发症。
所以在出现肝区疼痛时,虽不一定是肝癌的预兆,但也要警惕。尤其有病毒性肝炎以及肝硬化病史的患者,更应重视。在发现自身有肝区疼痛的情况下,要尽快去医院进行相关检查,不要置之不理,也不要自我揣测病情,背负过大心理压力,或者胡乱吃药。只有及时就医进行检验排查,确诊后进行对症治疗,才是正确的选择。
肝癌晚期患者皮肤发黄的原因
有些肝癌晚期患者皮肤发黄,这是黄疸所致。其中,多见阻塞性黄疸,其发生机制如下:
1.坏死的肿瘤脱落在胆管内,肝内原发肿瘤,胆管内癌栓形成,包括坏死肿瘤脱落,在胆管内生长,肝内原发肿瘤破入胆管,或肿瘤出血,含有癌细胞的血凝块形成栓子,阻塞胆管等,均可导致阻塞性黄疸。
2.肝内肿瘤侵入胆管,导致胆管不完全或完全阻塞,并可部分坏死脱落,下降至肝外胆管,突然阻塞胆道,引起阻塞性黄疸,此机制的发生率约为1.5%-8%。
3.肝内及肝门区肿瘤结节或肝门淋巴结肿大压迫各级胆管,导致胆汁引流不畅,结合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返流入血,血中胆红素浓度升高,以结合胆红素为主,引起阻塞性黄疸。
4.弥漫性肝癌或合并有严重的肝硬化,因广泛肝细胞受损,胆红素在肝内的生成、代谢及排泄障碍,导致血中结合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水平均升高,引起肝细胞性黄疸, 同时也可因肝内肿瘤对胆道系统的压迫,合并有阻塞性黄疸,呈混合性黄疸。
肝癌晚期伴黄疸的患者可到肝胆外科,可先利用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的方法,在阻塞而扩张的胆管内放置导管,把胆汁引流到肠道或体外,黄疸就会减退。
中晚期肝癌患者为什么呕血
近几十年以来,虽然肝癌的外科治疗有了较大进展,但新诊断出的肝癌患者中只有10%一15%适合手术,而实际接受真正治愈性切除手术的例数很低。
手术治疗可以相对干净地切除肉眼所见原发癌灶,但无法发现癌细胞向肝内门静脉(肝静脉)侵犯的情况;其次手术的出血和挤压亦可造成癌细胞局部种植和沿血道、淋巴道到达远处,形成微转移灶;以及手术创伤可导致免疫力低下等,均可出现日后的局部复发,肝内转移及远道转移等不利情况,这些是手术治疗肝癌的局限性。
另外,部分患者在诊断确立时 ,由于受肿瘤的大小、部位以及肝脏的基本病变、肝功能和患者的整体状况的影响 ,不能耐受手术切除。此时,非手术性局部治疗方法就成为治疗肝癌的重要手段。
多年来,我国对肝癌治疗进行了深入研究,随着治疗病例数的增加、疗效提高,放疗在肝癌治疗中的地位也日渐提高,目前放疗已成为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一种重要方法。对大多数不能切除的中晚期肝癌,或伴有肝硬化不宜作肝叶切除的患者,现代放疗是值得选择且效果可靠的治疗方法。
有些肝癌患者有呕血症状。呕血是上消化道出血量大的表现,患者先是恶心,然后呕血。出血量少者,呕吐物呈暗褐色,混有胃液或食物残渣;出血量大者,会呕吐大量鲜红色血液,并含有血块。患者可同时伴有心慌、出冷汗、血压下降的休克表现。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癌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也是导致肝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上消化道为什么会出血呢?多数肝癌患者合并有门静脉高压,高压的门静脉在胃底和食管下端形成曲张的侧支循环,随着压力的进一步升高,曲张的静脉发生破裂出血,往往出血量大,预后凶险。部分肝癌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是因为合并门静脉高压胃病,导致胃黏膜的糜烂出血。还有一种可能是,合并了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的出血。当肝癌晚期形成门静脉癌栓时,由于癌栓把门静脉血流阻断,门静脉的压力进一步升高,增加了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
一般有呕血的肝癌患者,多伴有黑便;上消化道出血量小时,可只表现为黑便而无呕血。呕血多表示病情危重,家属应立即将患者送往医院采取急救措施,同时让患者去枕平卧,禁热食及其他蛋白质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