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患者吃什么养肝

乙肝患者吃什么养肝:
  乙肝患者吃什么养肝?
  1、新鲜的蔬菜水果必不可少:新鲜的蔬菜水果大家都知道是很有营养的,特别是维生素特别多,这是可以促进肝脏的修复还有再生的作用的,不仅如此,还可以提高身体的一些免疫能力的。日常饮食中,有乙肝的人可以多吃的水果蔬菜是比较多的,比如常见的绿色菜有青菜、荠菜、芹菜,还有菠菜、黄瓜、番茄等,而水果有苹果、梨子,还有香蕉和葡萄等等,选择还是比较多的。
  2、首选养肝主食是谷类:为什么说首选的养肝主食是谷类呢,因为谷类食物,像糯米、高梁、黍米这些,还有大米等,这些谷类食物是可以修复肝的组织细胞的,所以乙肝病人可以通过这些食物来护理肝的,还有就是大米熬粥还是很好的,熬粥的时候可以加入红枣、桂圆、核桃、栗子这些等,这些对肝都有保健修复作用的。除此之外,还有香菇等等。
  3、多吃些高蛋白低脂的食物和真菌类的食物:其实对于乙肝病人来说,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还有一些真菌类的食物是对肝有很好的保护作用的,因为这些可以为肝提供一些必要的营养还有一些特殊的物质,也可以为身体提供一定的能量,但是对于真菌类的食物,比如各种蘑菇,还有黑木耳。银耳这些,虽然好,但是一定要适量才行,一次过量吃的话也并不见得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

乙肝患者吃什么养肝相关阅读

乙肝抗体多高算有免疫力

世界卫生组织在2009年发布的《乙型肝炎疫苗:WHO立场性文件》中指出:接种了3针基础免疫的乙肝疫苗后1~3个月检测抗体水平,若“抗HBs抗体≥10 mIU/ml,则可视为机体已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具备了抵御能力。”

因此,乙肝妈妈所生宝宝在出生后都常规注射了乙肝免疫球蛋白,接种了乙肝疫苗,一般情况下体内都会有足够的抗体。所以乙肝妈妈不用反复给孩子取抽血检查。

那为什么3针后检查抗体时,如果抗体< 100 mIU/ml会告诉家长,孩子的抗体不算太高,需要加强一针乙肝疫苗呢?有些人会有这样的疑问。接种乙肝疫苗后抗HBs滴度峰值越高,其下降至≤10 mIU/ml所需的时间也就越长。

因此,如果完成3针疫苗后抗体< 100 mIU/ml,则被视为孩子对乙肝疫苗“低应答”,尽管已经有了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力,这种免疫力持续时间可能较短,因此建议孩子再加强1针乙肝疫苗。但是,孩子在2个月时还没有接种第3针乙肝疫苗。等第3针疫苗接种后,抗体会自动升高的。所以,家长不要太着急。

新生儿抵抗力较差,医院里病毒、细菌较多,反复到医院反而会增加孩子感染其他疾病的风险。现在的母婴阻断技术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绝大多数乙肝妈妈都会生下健康宝宝的。

什么是甲胎蛋白和甲胎蛋白的异质体

我国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指出:“血清甲胎蛋白(AFP)及其异质体是诊断肝细胞癌的重要指标。”甲种胎儿球蛋白(简称:甲胎蛋白,英文缩写:AFP)是由胎儿肝细胞合成、在胎儿血清中正常存在的一种特殊蛋白。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AFP常明显升高,超过350 ng/ml(放射免疫定量法),甚至达1000 ng/ml以上或呈进行性升高。但甲胎蛋白升高不一定都是肝癌。由于甲胎蛋白是肝细胞发育时的一种特殊蛋白,因此在急、慢性肝炎和肝硬变时,伴随肝脏修复和肝细胞再生,也可产生和分泌甲胎蛋白,使血清AFP升高。

使用一些刺激肝细胞再生的药物(如:促肝细胞生长素)后,也可出现AFP升高。因此,应注意AFP升高的幅度、动态变化及其与ALT、AST的消长关系,并结合临床表现和肝脏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如果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AFP长期处于高水平,居高不下,甚至进行性升高,则应警惕原发性肝癌的发生。

为了鉴别血清AFP是良性升高还是肝癌所致,科学家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检测甲胎蛋白的异质体(AFP-L3)。科学家发现,肝癌细胞产生的甲胎蛋白与肝细胞良性增生时产生的甲胎蛋白不同。肝癌细胞产生的甲胎蛋白与小扁豆凝集素有很强的结合力,如果检测到这种甲胎蛋白的异质体在甲胎蛋白中的比值升高(>10%),高度怀疑与肝细胞癌相关。

除了甲胎蛋白和甲胎蛋白的异质体的检测外,还可以进行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Ⅱ诱导蛋白(又名脱γ羧基凝血酶原)的检测。

孩子是怎样感染的乙肝病毒

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有三个途径:宫内感染、产时感染和产后感染。宫内感染是指胎儿在母亲体内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母亲体内乙肝病毒的感染;产时感染是指母亲在分娩的时候,新生儿吞咽了含有乙肝病毒的母血、羊水、阴道分泌物,或在分娩过程中因子宫收缩促使少量母血渗漏入胎儿血循环引起婴儿感染;产后感染实际上属于乙肝病毒的“水平传播”,主要是通过哺乳和生活中密切接触传播。

国内外大量研究证明,在没有使用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进行母婴阻断的情况下,产时感染占绝大多数,约为80%~85%,产后感染约10%~15%,宫内感染约5%~10%。因此,产时感染是乙肝母婴传播中最主要的途径。

但在目前已经使用了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的母婴传播阻断措施后,阻断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宫内感染。这是因为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注射了乙肝免疫球蛋白会有效地清除母亲在分娩过程中污染到新生儿体内的病毒,保护新生儿免遭乙肝病毒感染。

而且,乙肝免疫球蛋白的保护作用可以持续至少42~63天,4个月后基本清除。而此时,新生儿已经接种了两针乙肝疫苗的接种,大约有80%~95%的婴儿已经通过自己的免疫系统产生了抗体,完全能力抵御产后与母亲密切接触导致的乙肝病毒感染。因此,目前的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病例基本上都属于宫内感染所致。

如何诊断乙肝病毒的宫内感染?

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用来诊断乙肝病毒的宫内感染。一般认为,出生时新生儿HBsAg和HBV DNA同时阳性,且持续到出生1个月后仍为阳性的新生儿基本上可以确定为乙肝病毒的宫内感染了。但是近些年来发现,这种诊断标准常常会漏掉许多因宫内感染所致的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的病例。

这是因为部分新生儿虽然在子宫内已被母亲的乙肝病毒感染,但血清学感染标志却表现为阴性,形成所谓的乙肝病毒“潜隐性状态”。由于胎儿免疫系统尚未成熟,肝细胞也未充分发育,尽管胎儿在子宫内已经感染了乙肝病毒,但乙肝病毒的复制能力较低,对HBsAg的表达水平也较低;再加上新生儿出生时立即注射了乙肝免疫球蛋白,而来自母血的抗-HBcIgG也可抑制胎儿HBsAg表达和产生有效的免疫反应。

所以,有些乙肝病毒宫内感染的新生儿,尤其是临近分娩期的宫内感染,常常表现为HBsAg或/和HBV DNA的“假阴性”,被医生们称为乙肝病毒“潜隐性状态”。随着新生儿肝细胞发育逐渐成熟,乙肝免疫球蛋白和来自母血的抗-HBcIgG滴度下降,“潜隐性状态”的乙肝病毒开始复制和表达,HBsAg和HBV DNA才逐渐转为阳性。

宝宝阻断失败,反复打乙肝免疫球蛋白能挽救吗?

前几个月,我曾经收到一位乙肝母亲的来信,说她的宝宝在出生后医生曾怀疑孩子阻断失败。为了挽救孩子,在孩子1岁以内,她先后给孩子打过6次乙肝免疫球蛋白,期间多次给孩子取血检查,孩子抗体最高达到300 mIU/ml以上,但1岁以后检查,仍然阻断失败。她问我:“有抗体了为什么还被感染?这是为什么呢?”

我告诉她:她的孩子肯定是宫内感染。如果是产时感染或产后感染,打了那么多乙肝免疫球蛋白,病毒早就被清除了。但是,乙肝病毒宫内感染则不同。乙肝病毒宫内感染后,已经在胎儿的肝细胞内扎下了“根”,形成了cccDNA。

这种情况下,出生后注射再多的乙肝免疫球蛋白也不可能清除病毒了,只能延长新生儿体内乙肝病毒“潜隐性状态”的时间,到1岁以后仍然被检测出携带乙肝病毒。而且,反复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还有可能造成乙肝病毒的变异,甚至因频繁注射抗体,影响其他疫苗的免疫效果或导致其他副作用。

蓝色的尿与乙肝或肝硬化有关吗

乙肝和肝硬化引起的黄疸会使尿色变黄,如果合并泌尿系统损害,可能会出现血尿,但绝对不会导致蓝色的尿。如果有严重肝病、肝昏迷,很可能因肝肾综合征导致氮质血症,使用留置导尿管,因此很可能因泌尿系感染而导致“紫尿袋综合征”。

“紫尿袋综合征”最早的记录可追溯到1812年。当时乔治三世国王看病的医生专门记录乔治三世国王尿的变化。1812年1月14日,他发现乔治三世国王的尿变成蓝色。1978年,某著名杂志首先报道了以““紫色尿袋”为名报道了这种病症,以后被命名为“紫尿袋综合征”。

“紫尿袋综合征”实质了是泌尿系感染在特殊条件下的一种表现。食物中的“色氨酸”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分解,产生“吲哚”(导致大便的臭味)。部分吲哚被肠道吸收入血,经肝脏代谢成“硫酸吲哚酚”,随血液循环从尿中排出。

当泌尿系感染时,尿液中的细菌(如: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等)可以产生“吲哚硫酸酶”或/和“吲哚磷酸酶”,当尿液PH值较高(呈碱性)时,“硫酸吲哚酚”就会被细菌产生的这些酶分解,生成蓝色的靛青和红色的靛玉红,两者混合后就使尿呈现为紫色。

“紫尿袋综合征”顾名思义,主要发生在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发生率大约为9.8%。医生们发现,女性的尿道较短,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较高;有便秘的患者肠道中产生的“吲哚”会更多地吸收入血,而肾功能不全或脱水的患者尿量减少,尿液中“硫酸吲哚酚”的含量较高。

因此,“紫尿袋综合征”更容易发生在老年女性、有便秘史、碱性尿、有氮质血症(肾功能不全,血清肌酐和尿素氮升高)、液体入量不足或脱水、使用塑料乳胶管导尿管(尤其是对乳胶过敏者)的患者中。

慢性乙肝患者要多吃糖吗

建议慢性肝炎患者适量多吃糖,甚至葡萄糖,这是非常错误的。过去生活条件不好时,特别是六十年代,国家对肝炎患者多供应白糖,那时强调高糖饮食,以供给机体充足的热量。现在粮食充足、食物丰富,已没有必要高糖饮食。我们吃的粮食,不论大米还是面粉或是其他,经消化吸收后都是以葡萄糖的形式进入血液的,再额外吃糖,不论葡萄糖还是白糖(蔗糖)、果糖,对慢性肝炎并没有什么额外的好处。而有意识地、经常地或大量地摄入白糖或葡萄糖,这些简单糖类很容易转化为脂肪,会使人发胖并患脂肪肝(《临床营养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出版)——反而对肝细胞不利。

一般认为,慢性乙肝患者应该减少脂肪摄入量、保证蛋白质摄入量并增加碳水化合物摄入。适当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既能促进受损肝细胞的再生和修复,又可使正常肝细胞免受脂肪损害。碳水化合物(主要包括粮食中的淀粉和甜食中的糖)在一些专业教材(如《生物化学》)上又被称为“糖”,于是有了慢性乙肝患者要适当多吃糖的说法,但此糖非彼糖,慢性乙肝患者应该增加粮食的摄入量,而不仅仅是多吃甜食或白糖(蔗糖)。

总之,慢性乙肝患者要多吃糖的说法完全是一个低级错误造成的:把碳水化合物(粮食中的淀粉和甜食中的糖)理解成了白糖。关于慢性乙肝患者要适当增加粮食的摄入量。

(0)

相关推荐

  • 乙肝早期症状

    乙肝早期症状:   乙肝是由乙肝病毒感染引起来的乙型传染病。急性乙肝病毒发病的主要症状,早期症状有的出现消化道的症状,例如出现食欲下降,不思饮食,没有饥饿感,不喜欢吃油腻的食物,恶…

    10-21
    14
  • 打了乙肝疫苗还会感染乙肝吗

    注射了乙肝疫苗以后,还会有一定的几率感染乙肝。乙肝疫苗只能够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并不能够对乙肝病毒起到切断的效果。同时,还可以采用阻断血液传播的方式以及阻断性传播的方式来避免病毒的…

    08-20
    8
  • 哪些人需要注射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是防止受到乙肝病毒感染的一种疫苗。在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是需要注射乙肝疫苗的。比如新生儿,接触过乙肝患者血液或者体液的人,吸毒的人,经常发生性行为的人和疾病预防、治疗的工作人员…

    12-16
    9
  • 乙肝患者可以喝酒吗

    乙肝患者可以喝酒吗:   乙肝患者如果想让疾病不发展,酒精的摄入建议是0。现有很多研究发现,即使在正常人群中,酒精的摄入也会导致多种脏器的损伤,比如长期饮酒可以导致肝脏功能的损害,…

    08-31
    9
  • 乙肝孕妇转氨酶升高怎么办

    乙肝是一种常见肝病,一定要积极的治疗,尤其是对于一些孕妇,因为患上了乙肝很容易会导致出现转氨酶升高的情况,一定要积极治疗,到专业的肝病医院进行科学治疗,治疗时千万不要盲目用药,要等…

    10-08
    15
  • 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

    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   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乙肝是一种由于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所引起的传染病,主要传播途径有性传播、血液传播及母婴垂直传播,无皮肤破损时通过唾液传染的概率较低。乙肝的…

    11-29
    12
  • 乙肝疫苗为什么要打三针

    乙肝妈妈常常唯恐自己的孩子母婴阻断失败,孩子出生后不仅不敢给孩子喂奶,还三天两头地给孩子抽血查抗体,抗体水平一下降就怕得要死。今天我收到一位乙肝妈妈的来信就是这样,看到出生5个月的…

    08-19
    20
  • 乙肝怎么治疗

    乙肝怎么治疗:   乙肝病毒的存在可以导致肝脏的炎症的持续存在。肝脏的炎症,会损伤肝脏功能,导致肝功能障碍,出现慢性乙肝的症状。比如乏力、肝区疼、腹胀、纳呆、不想吃饭等。长期炎症也…

    09-12
    12
  • 什么是乙肝病毒携带者

    什么是乙肝病毒携带者:   乙肝携带者是乙肝表面抗原出现阳性,时间持续超过六个月以上,一般是不出现和肝病有关的体征以及症状的,肝功能没有出现异常,是慢性的乙肝病毒的感染的患者。乙肝…

    09-09
    9
  •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首选药物有哪些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首选药物有哪些:   并不是所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需要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指证需要依据血清HBV-DNA、ALT水平和肝脏疾病严重程度,同时要结合年龄、家族史和…

    09-25
    10
  • 干扰素适合哪些乙肝人群

    乙肝人群其实也可以选择干扰素治疗,但是也同样有着各种不一样的适应人群,比如说转氨酶水平比较高,肝脏炎症活动比较高,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选择干扰素治疗,基本上并不容易会出现问题,只要在…

    11-02
    23
  • 乙肝五项定量参考值

    这样的参考值一定要结合具体检测情况而定,不同医院设计参考值是不一样的,一定对照参考值进行综合性分析。而在参考值范围之内,检测就是阴性的,而超过了参考值检测结果是阳性,必须注意检查情…

    10-08
    12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