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吃什么药

乙肝吃什么药: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因感染乙肝病毒造成的具有传染性的一类肝病。分为急性乙肝与慢性乙肝。急性乙肝有的无明显临床表现,自行清除乙肝病毒,有的转为慢性乙肝。
  对于乙肝患者而言,并不是所有患者均需治疗。首先要进行肝功能、HBV-DNA、乙肝五项、AFP、腹部彩超等检查,来综合判断病情。如果仅是慢性HBV或HBsAg携带者,年龄偏小,无肝硬化、肝癌家族史,可定期复查,出现病情波动后再积极治疗。如果是HBeAg阳性或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异常,需要积极保肝抗炎、退黄等治疗,而治疗的关键是抗病毒治疗,通过抗病毒治疗,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病情进展到肝硬化甚至肝癌,延长患者生存期。

乙肝吃什么药相关阅读

乙肝免疫球蛋白用打3针吗

这两天,我连续收到关于预防接种的来信。昨天,我又收到一封乙肝妈妈的来信,她向我反映说:她的孩子出生55天了,已经在出生时和出生18天分别注射过两次乙肝免疫球蛋白。最近,防疫站医生要求给孩子查查乙肝五项,好决定要不要继续打乙肝免疫球蛋白。

检查后的结果是:第一项乙肝表面抗原阴性,第二项乙肝抗体为阳性(定量值是81),第三项e抗原和第四项e抗体都是阴性,第五项乙肝核心抗体阳性。防疫站的医生说第二项和第五项阳性就是没阻断成功,需要继续注射第三针乙肝免疫球蛋白。这位乙肝妈妈问我:她的孩子还需要注射第三针乙肝免疫球蛋白吗?

首先,我们看一下孩子是否感染乙肝病毒?乙肝五项中,第一项表面抗原阳性是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母婴传播感染者一般第三项e抗原也是阳性。而这个孩子这两项指标都是阴性,说明他目前没有被感染。第五项阳性的意义,是从母亲体内来的,并不代表孩子阻断失败。所以,那位防疫站医生说孩子没有阻断成功是错误的。

第二,我们再谈谈孩子用不用再注射第三针乙肝免疫球蛋白?目前,大多数专家都认为,乙肝妈妈所生的孩子出生后12小时内注射的乙肝免疫球蛋白是最重要的,有的医生建议出生后15天-30天再注射一次乙肝免疫球蛋白,这也是可以的。

我国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推荐的第二个婴儿出生后的母婴阻断免疫程序就是注射二次乙肝免疫球蛋白,而我国的《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第1版)》只建议在出生时使用一次。

但是,无论国内、国外,都没有建议在孩子出生后2个月再注射第三针乙肝免疫球蛋白。而且,如果孩子到此时真的阻断失败,即使注射再多的乙肝免疫球蛋白也无济于事。所以,这个孩子不需要再注射第三针乙肝免疫球蛋白了。

第三,我们再谈谈如果孩子继续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有没有坏处?麻疹疫苗、风疹疫苗、水痘疫苗都是减毒活疫苗,容易受体内抗体的影响,对含有抗体的血制品特别敏感。为了防止体内抗体对麻疹疫苗的影响,孩子出生8个月后才开始接种麻疹疫苗。

在美国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写的《疫苗可预防疾病:流行病学和预防(第12版)》中建议,如果注射了含有抗体的血制品,至少要间隔3~11个月才可以接种麻疹疫苗和水痘疫苗。如果这个孩子2月龄以后还继续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肯定会影响到他以后疫苗的接种。所以,不应该再给这个孩子注射第三针乙肝免疫球蛋白了。

乙肝病人抗病毒治疗后为什么还会发生肝癌

乙肝病人抗病毒治疗后为什么还会发生肝癌呢?是不是抗病毒药物没有改善乙肝病毒对肝脏造成的伤害呢?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看看谁是乙肝疾病进展的元凶?

有一项研究,把病人按最初检测的HBV DNA(基线HBV DNA)水平分为≥105、104和<104拷贝/ml三组,观察这些病人13年后肝癌的发生率。结果发现HBV DNA水平越高的患者将来发展为肝癌的几率越高。

还有一项研究,把病人按最初检测的HBV DNA(基线HBV DNA)水平分为≥106、105~<106、104~<105、300~<104和<300拷贝/ml五组,观察这些病人13年后各组有多少有发展为肝硬化。结果同样发现乙肝的结局与病毒复制有关,HBV DNA越高,将来发展为肝硬化的几率也越高。看来,病毒复制是疾病进展的元凶。

后来,研究者又把这些病人按不同的HBV DNA水平再细分为ALT异常的和ALT正常的两组,观察他们13年后肝硬化的发生率。结果发现,肝功能异常且HBV DNA高者,比肝功能正常者更容易发生肝硬化。

乙肝病毒复制是乙肝疾病进展的元凶。只有用抗病毒药物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才有可能阻止慢性乙肝的疾病进展,而肝功能异常者更需要有效的抗病毒治疗。

我国有一项拉米夫定治疗乙肝肝硬化的研究,其中436人服用拉米夫定治疗,215人服用安慰剂治疗。3年后,服用安慰剂治疗的患者21%病情发生进展,因肝衰竭、肝癌、自发性腹膜炎或消化道出血死亡;而服用拉米夫定的患者只有9%病情发生进展。

如果治疗期间没有发生拉米夫定耐药,肝病进展的发生率更低,只有5%;即使发生拉米夫定耐药,其肝病进展的发生率(13%)也低于没有抗病毒治疗的安慰剂组患者。

尽管抗病毒治疗并不能完全阻断肝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但抗病毒治疗明显减少的肝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改善的乙肝疾病的预后。由于这几年抗病毒治疗的应用,乙肝患者的病死率大大降低,生活大大改善,大多数乙肝病人可以吃着一片药,正常工作、学习、结婚、生育。因此,不要因为个别患者发生的肝癌,就对自己的治疗失去信心。

如何在治疗期间预测干扰素对乙型肝炎的疗效

在治疗期间观察HBsAg和HBV DNA下降的情况可以预测干扰素的疗效。根据以往文献的报道,对于基因A型和D型的乙肝病毒感染者,若经过12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未发生HBsAg定量的下降,建议停止治疗。

对于基因B型和C型的乙肝病毒感染者,若经过12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HBsAg定量仍大于20000 IU/mL,建议停止治疗。无论哪种基因型,若经过24周治疗HBsAg定量仍大于20000 IU/mL,建议停止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

对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如果12周治疗后HBsAg未下降且HBV DNA较基线下降<2 log10 IU/ml,应考虑停止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法国医生瓦利特?皮卡德(Vallet -Pichard)在2014年总结了以往文献,提出了干扰素治疗期间预测和早期停药的原则:12周时HBV DNA及HBsAg下降是持续病毒应答的最佳早期预测指标。

对于e抗原阳性患者,干扰素治疗12周,HBV DNA下降至20000 IU/ml以下,HBsAg水平< 1500 IU/ml,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较高;然而,HBsAg水平在20000 IU/ml以上或HBsAg水平未下降者,发生e抗原血清学转换的可能性极低,应该考虑早期停药。

对于e抗原阴性患者,干扰素治疗12周时HBV DNA下降至20000 IU/ml以下,治疗12周和24周时HBsAg下降>10%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持续病毒学应答率较高;而治疗12周时HBV DNA下降< 2 log10 IU/ml和HBsAg无明显下降者,治疗结束后的病毒学应答率较低,应该考虑早期停药。

我国专家根据国外学者的经验,首次把干扰素治疗期间的预测和疗效欠佳患者早期停药写入2015年版《乙肝指南》,建议“:HBeAg阳性慢乙型肝炎患者治疗24周HBsAg和HBV DNA的定量水平是治疗应答的预测因素。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如果24周HBsAg<1500 IU/ml,继续单药治疗至48周可获得较高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若经过24周治疗HBsAg定量仍大于20000 IU/mL,建议停止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改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

HBeAg阴性慢乙肝患者治疗过程中HBsAg的下降、HBV DNA水平是停药后持续病毒学应答的预测因素。如果经过12周治疗后HBsAg未下降且HBV DNA较基线下降<2 log10 IU/ml,应考虑停止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

普通干扰素或聚乙二醇干扰素疗效有限,大约2/3的患者疗效欠佳,而且有较多的不良反应。另外,聚乙二醇干扰素的价格也较贵。对于疗效欠佳的患者,早期预测,可以指导患者及时改变治疗方案,使病人更早获得有效治疗,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和医疗费用。

乙肝小三阳孕期为什么会出现肝病活动

要讲清乙肝小三阳准妈妈孕期为什么会出现肝病活动这一问题,我们首先得谈谈慢性乙肝病毒感染后的自然发展规律。大多数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感染后的自然发展规律分为4期: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动或低(非)复制期和再活动期。

自幼感染乙肝病毒时,一般处于“免疫耐受期”。这是因为免疫系统没有认清乙肝病毒这一入侵之敌,与乙肝病毒“和平共处”,容忍耐受,没有改动清除病毒的“战争”。因此,感染者病毒复制量很高,HBV DNA常常大于>2×106 IU/ml,乙肝五项血清学检测结果为e抗原阳性、e抗体阴性的“大三阳”状态,而肝功能正常,肝组织没有明显炎症或炎症和纤维化程度很轻。

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免疫系统“发现”了入侵的乙肝病毒,开始对感染病毒的肝细胞发动免疫“战争”,进入“免疫清除期”。此期的感染者仍为乙肝“大三阳”,病毒复制量也很高。由于长期的免疫耐受状态,大多数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体内的免疫功能往往不能有效地清除乙肝病毒,免疫战争的结果常常是“两败俱伤”,肝细胞受到严重破坏。

尽管免疫系统完全清除乙肝病毒的可能性很低,但有时也会胜出一头,抑制住乙肝病毒在体内的疯狂复制,使病毒不得不停止复制和放弃e抗原的产生,难以“组装”出完整的病毒颗粒。这时感染者的血清中e抗原转为阴性,e抗体出现,成为“小三阳”状态,血中的HBV DNA很低或检测不到,肝功能正常。这就是乙肝病毒感染自然史中的第三期——“非活动或低(非)复制期(简称:非活动期)”。

这一期是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最安全的一期,发生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风险明显减少。乙肝病毒感染的女性如果在此期怀孕,几乎100%能够阻断成功。国外一些医生甚至主张:对这样的母亲所生宝宝在出生时可以不用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进行主动免疫,只需接种乙肝疫苗。

意外接触乙肝病毒后怎么办

医护人员在为病人治疗时,有可能被病人用过的注射器针头刺伤,也有可能被手术刀割伤。这种在工作中皮肤破损意外接触到乙肝病毒感染者的血液和体液在医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做乙肝病毒的“意外暴露”。

我国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对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发生乙肝病毒“意外暴露”后处理的推荐意见:“意外暴露后预防:当有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意外暴露HBV感染者的血液和体液后,可按照以下方法处理:

①血清学检测:应立即检测HBV DNA、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和肝功能,酌情在3个月和6个月内复查。

②主动和被动免疫:如已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且已知抗-HBs阳性者,可不进行特殊处理。如未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或虽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但抗-HBs<10 mIU/mL或抗-HBs水平不详者,应立即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200~400 IU,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针乙型肝炎疫苗(20mg),于1个月和6个月后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各20 mg)。

乙肝病毒通过皮肤伤口或黏膜破损感染的风险也与伤口大小、深浅和新鲜程度有关。小而浅的划痕,陈旧的伤口由于血管已经闭合,病毒很难进入。这种乙肝病毒的意外暴露主要见于医护人员,有时也会发生于警察、司法人员等在追捕、看守乙肝病毒感染的犯人时意外受伤,受到乙肝感染者的性侵犯或伤害。

一旦发生乙肝病毒“意外暴露”,可以按照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推荐,进行血清学检测、接种乙肝疫苗或给予乙肝免疫球蛋白实施主动和被动免疫。

(0)

相关推荐

  • 肝结石是怎么形成的

    肝结石是怎么形成的:   肝结石是肝内胆管结石,是指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各分枝胆管内的结石,属于胆结石范畴内。胆结石一般分为肝内胆管结石、肝外胆管结石与胆囊结石。肝内胆管可以单独存在…

    11-14
    20
  • 肝腹水晚期能治好吗

    肝腹水晚期能治好吗:   肝硬化分为早期肝硬化与晚期肝硬化,早期肝硬化患者没有腹水,晚期肝硬化患者会出现各种并发症,包括腹水。人体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腹腔内约有50ml的游离液体,可以…

    09-05
    11
  • 脂肪肝怎么调理

    脂肪肝怎么调理:   我们先要看脂肪肝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是饮酒所致,必须先戒酒,如果是脂肪肝是因为患者自己体重超重导致的,调理起来就是四个字,降低体重。   降低体重,首先控制饮食…

    12-22
    16
  • 甲肝治疗要多久

    甲肝治疗要多久:   甲肝全称是甲型病毒性肝炎,是病毒性肝炎的一种。甲肝是人体感染甲型肝炎病毒后造成的一类传染性肝病。   甲型肝炎病毒是通过消化道传播,患者接触被甲型肝炎病毒污染…

    09-27
    9
  • 酒精肝不能吃什么

    酒精肝不能吃什么:   酒精肝在饮食上面需要注意的首先就是饮食原则;   第一,必须要戒酒。   第二,在饮食上面,酒精性肝损伤一定要看它的轻重程度。   如果只是单纯的酒精性肝病…

    08-30
    11
  • 药物性肝炎怎么办

    药物性肝炎怎么办:   药物性肝损伤是指由各类处方或非处方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乃至辅料等所诱发的肝损伤。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往往有明确的特殊药物用药史,如果用药过程中出现食欲不振、乏力、…

    11-21
    11
  • 肝脓肿怎么办

    肝脓肿怎么办:   肝脓肿患者多有糖尿病史或有胆道类手术史基础病,细菌通过血源性、胆道等定居肝脏,形成肝脓肿。肝脓肿形成后,患者多表现为发热、寒战、肝区疼痛等,肝脓肿可单发亦可多发…

    09-12
    14
  • 肝吸虫症状

    肝吸虫症状:   肝吸虫是华支睾吸虫寄生于人体胆道系统疾病引发的一种寄生虫病。病原体是华支睾吸虫,常见于我国南方地区,特别是长江流域相对比较多一些。人类常因食用未经煮熟含有华支睾吸…

    09-05
    16
  • 急性肝炎是怎么回事

    急性肝炎是怎么回事:   急性肝炎指的是在多种致病因素侵害肝脏,使肝细胞受到破坏,肝脏的功能受损,继而引起人体出现一系列不适的症状,这些损害病程不超过半年。超过半年则为慢性肝炎。 …

    11-15
    14
  • 肝硬化病人的饮食注意事项

    肝硬化病人的饮食注意事项:   肝硬化分为早期肝硬化与晚期肝硬化,早期肝硬化,即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饮食需要均衡营养,进食易消化食物,多进食新鲜蔬菜水果。   晚期肝硬化,即失代偿期…

    12-24
    14
  • 肝硬化饮食注意哪些

    肝硬化饮食注意哪些:   肝硬化患者根据肝脏储备功能分为代偿期肝硬化和失代偿期肝硬化。   代偿期肝硬化,顾名思义,肝脏代偿功能尚可,为早期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硬化,肝脏内正常肝细胞…

    10-09
    18
  • 什么是乙型肝炎

    什么是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全称是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病毒性肝炎的一种。我国是肝病大国,目前乙型肝炎的发病率为5%-6%。   乙型肝炎是人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造成的一类传染性肝病…

    11-15
    14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