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肠炎和肠癌给人身体带来的症状表现的确存在某些地方类似,但实际上这是两种完全不相同的疾病。不光是因为这两种疾病可选择的治疗方法完全不一样,也是因为这两种疾病的特点以及病因也不相同。
在现实生活当中,人们经常会听到某个人的身体发作了肠炎或肠癌等疾病,而因为不少人对于这两种疾病了解并不是很多,再加上这两种病症,在刚开始发作时给人身体带来的症状表现有些许类似的地方。所以有很多人会将这两种病症搞混淆。那么,肠炎和肠癌的区别在哪儿呢?
一、疾病特点不同
肠炎和肠癌的区别之一就是两者疾病的特点不同。相比较肠癌,肠炎的发展速度会更快一些,在该疾病刚开始发作的时候,就容易导致人身体出现腹泻以及腹痛等症状,同时还有可能会让人身体出现血便的现象。最关键的是肠炎本身具备着复发和传染等特性。
而肠癌相对来说发病速度较慢,在早期发作的时候不会存在明显的症状,随着人体内的癌症肿瘤变得越来越大以后会导致患者身体出现便血以及腹泻和腹痛等症状。同时还可能导致人身体出现全身异常的症状,最关键的是肠癌本身具备着遗传的风险,但一般不会传染。
二、病因不同
肠炎和肠癌的区别还在于两者的病因不同,肠炎主要指的是人体肠道发作的炎症疾病,属于肠道方面的良性疾病,通常和肠道感染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肠癌则意味着人的肠道存在着恶性肿瘤,通常和人体致癌物质摄入过多以及长时间饮食不健康等因素有关系。除此以外,遗传因素以及肠道慢性疾病的发作也是导致人身体出现肠癌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治疗方法不同
肠炎和肠癌的最大区别就是两者的治疗方法不同。肠炎的诊断通常是借助于病原学检查以及组织学检查等多种检查方式,在医生明确病因以后就可根据个人身体的病情轻重程度以及具体的病因来针对性的进行治疗,比如抗炎疗法以及抗病毒疗法等。而肠癌则是依据病理学检测等多种方式进行诊断,再明确诊断以后,通常需要应用手术疗法以及放化疗法才能够缓解病情。
肠炎和肠癌的区别相关阅读
细菌性肠炎的病因
在临床上,肠炎的种类有很多种,细菌性肠炎是发病率比较高的一种,不同种类肠炎的病因是各不相同的,但是无论是哪种肠炎,都需要去除病因,对症治疗,下面给大家讲解一下细菌性肠炎的病因是什么。
细菌性肠炎发病机理较为复杂,致病菌借菌毛粘附于肠粘膜上皮细胞,使细菌能在肠壁生长繁殖,成为致病的先决条件。细菌性肠炎的病原菌可分产肠毒素性和侵袭性两大类。不同病原菌引起的肠炎,有不同的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
病理病因
肠毒素性细菌性肠炎:如霍乱,发病机理是致病菌粘附而不侵入肠粘膜,在细菌生长繁殖过程中分泌肠毒素,和小肠粘膜的上皮细胞膜受体结合,激活细胞膜上的腺苷酸环化酶,在该酶的催化下,使细胞内的三磷酸腺苷转化成环磷酸腺苷。当细胞内环磷酸腺苷的水平升高时,通过一系列的酶反应,使小肠粘膜大量分泌水和电解质,潴留在肠腔内引起水泻,称为“分泌性腹泻”。
此类病人除小肠粘膜上皮细胞有分泌亢进外,肠道的病理改变往往没有或者很轻。病原体主要感染小肠,因此基本临床表现是腹泻次数较多,为大量水样便,无脓血,一般无腹痛,无里急后重感,常伴有呕吐,容易发生脱水、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全身中毒症状较轻。大便镜检常无红、白细胞或极少。
侵袭性细菌性肠炎:如细菌性痢疾,致病菌粘附并侵入肠粘膜和粘膜下层,引起明显的炎症。不同的病原菌侵犯肠的部位不同,有的侵犯小肠为主,有的侵犯结肠为主,有的引起小肠和结肠炎症。此类肠炎的基本临床表现是:全身毒血症明显,有高热,重症病人可发生感染性休克。
大便可呈粘液脓血便,便量少,便次多。腹痛明显,呈阵发性绞痛。若病变侵及下部结肠特别是直肠,可出现里急后重感。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弥漫性炎症及溃疡。若仅侵袭小肠或上部结肠,则大便含水量较多,不伴里急后重。大便镜检有多数白细胞,尤其是下部结肠炎时更为明显。
为了预防细菌性肠炎的发生,建议人们要搞好环境卫生,加强厕所及粪便管理,消灭苍蝇孳生地,发动群众消灭苍蝇。并且要加强卫生教育,人人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引生水,不吃变质和腐烂食物,不吃被苍蝇沾过的食物。 ? ? ? ?
急性肠炎怎么办
在生活中,急性肠炎的发病率非常高,因为引发这种疾病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虽然是常见病,但是也是需要尽早治疗的,因为严重的急性肠炎会出现严重并发症,下面,一起来看一看急性肠炎怎么办。
急性肠炎常规治疗
适当地进清淡饮食,使消化道适当休息,用具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药物治疗:包括控制肠道内外感染和胃肠粘膜保护剂,微生态制剂治疗。如果是肠道内外感染引起的肠炎,尤其是粘液脓血便时可适当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要根据不同的细菌感染选用不同的抗生素,胃肠粘膜保护剂主要有思密达、必奇,可保护胃肠粘膜,凝固杀死肠道的细菌与病毒,起到止泻作用。微生态制剂,主要是调节肠道菌群抑制肠道有害细菌生长,达到止泻作用。
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在出现腹泻初期,在家里可用米汤加少许糖盐,或开水加糖进行口服防脱水,对于轻度、中度脱水,但一般没有呕吐及腹胀的病人可以只口服补液盐。在口服ORS补液盐时特别要注意,每袋补液要一次加500ml温开水冲服,24小时未服完时一定要倒掉,重新配制。一般按轻度脱水总量100—120ml/kg,中度脱水120—150ml/kg体重补给。如果是重度脱水或轻、中度脱水患者出现一般情况很差时,甚至有钾、钠、氯电解质紊乱酸中毒时,就需要在医院进行静脉输液治疗。
护理:对于老人、儿童和婴幼儿腹泻的护理是非常重要的,包括做好胃肠道隔离,急性期准确记录出入水量,保持口腔皮肤清洁,每次大便后用温水冲洗臀部,防止尿布疹及继发感染,肛周发红糜烂时可用20%鞣酸软膏涂局部皮肤,输液时要求按速度与量进行,四肢发凉时要注意保暖,注意病室空气流通。恢复期重视营养,饮食中要逐渐增加易消化食物,保持环境清洁,避免继发其他感染。
胃肠炎是什么疾病
胃肠炎比较常见,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了非常大的危害,所以在患有胃肠炎之后要及时治疗,有些人对于这个病没有太多的了解,只知道自己患上了胃肠炎,下面就来讲讲胃肠炎是什么疾病。
胃肠炎疾病,是胃肠粘膜及其深层组织的出血性或坏死性炎症,其临床表现以严重的胃肠功能障碍,和不同程度自体中毒为特征。胃肠炎可分为慢性胃肠炎和急性胃肠炎两种,可能会出现部分或全部症状包括:腹泻、呕吐、丧失食欲、腹痛、精神不振、发烧,可以发肠胃炎、肠胃疾病、小儿胃肠炎、慢性胃肠炎、小儿急性胃肠炎。
当人们得了胃肠炎初期往往出现一些症状如:面色难看,精神萎靡不振,四肢乏力,不太愿意说话,气血也有明显不足,还会怕冷,身体特征上常常表现有腹部不适或有隐痛感等。如果肠胃炎是急性的,那常伴有并发性炎症,还会出现发热、脱水、酸中毒等症状,有更严重的患者还会有休克的症状。正是肠道急性充血、水肿、发炎和渗出的严重阶段,此时肠蠕动活跃或处于痉挛状态,其消化吸收功能都比较弱,所以,在发现症状后6~10小时内,患者可吃流质食物,如小米粥、汤面糊、鸡蛋汤等。如果出现腹泻严重或出汗较多,还可以适当给病人多喝一些汤水,以补充体内水、维生素和电解质的不足。
当胃肠炎有所好转,可给患者吃些容易消化及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薄皮馄饨、豆腐脑、蒸蛋羹等。适合采用少食多餐的方法,每日进食4~5次。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此时不宜喝牛奶和吃大量的蔗糖。
胃肠炎恢复期要特别注重节制饮食,饮食上宜吃些清素、软烂、温热的食物,避免过早地进食肥肉、油炸食品、生冷坚硬的食品以及多纤维食物,如芹菜、黄豆芽、韭菜、蒜苔等。恢复期后3~5天左右,即可按正常饮食进餐。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了解到这种疾病,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如果发生这个疾病,千万不要延误治疗,因此大家千万不可马虎大意,平时要做好预防工作,应该学会扞卫自己的健康,这样才能真正的幸福生活。
慢性胃肠炎怎么治疗
慢性胃肠炎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有的朋友受过慢性胃肠炎的困扰,对我们的身体危害也是比较大的,所以平日里要注意一些养胃的方法,接下来就和我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1、保持精神愉快
在平时患有慢性胃肠炎的患者,要注意自己的情绪,保持精神愉快可以缓解慢性肠胃炎,因为精神抑郁或过度紧张和疲劳,容易造成幽门括约肌功能紊乱,胆汁反流而发生慢性胃炎。
2、戒烟忌酒
烟草中的有害成分,能促使胃酸分泌增加,对胃黏膜产生有害的刺激作用,过量吸烟会引起胆汁反流。过量饮酒或长期饮用烈性酒,能使胃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慢性胃炎发生率明显增高,应戒烟忌酒。
3、慎用、忌用对胃黏膜有损伤的药物
患有慢性胃肠炎的患者,在平时要避免用对胃黏膜有损伤的药物,这是因为长期滥用此类药物,会使胃黏膜受到损伤,从而引起慢性胃炎及溃疡。
4、积极治疗口咽部感染灶
患有慢性肠胃炎的患者,在平时勿将痰液、鼻涕等带菌分泌物吞咽入胃,因为这样的话会导致慢性胃炎。
5、注意饮食
过酸、过辣等刺激性食物及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应尽量避免,饮食时要细嚼慢咽,使食物充分与唾液混合,有利于消化和减少胃部的刺激。饮食宜按时定量、营养丰富,多吃含维生素A、B、C多的食物。忌服浓茶、浓咖啡等有刺激性的饮料。
慢性胃肠炎的危害
如果慢性胃肠炎不及时治疗,自己没有疾病意识,耽误病情后,就会使病情蔓延整个胃部器官,不但会引起结肠炎,肠胃宁,还会使肠胃功能不能在身体里帮助消化,不能调节,不能正常的运转,到最后就会引起胃病,器官坏死,严重的会引发胃癌,十二指肠癌,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
慢性胃肠炎不加以重视危害会很大,可以引发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就是十二指肠出血,患者会面黄肌瘦,影响情绪,免疫力也下降,患者还会毛细血管出血,食道还会往外吐血,严重会昏迷不醒,易患脑溢血或各个器官衰竭死亡。
得了慢性肠胃炎以后,由于食欲减退,常常胃痛致使彻夜不眠,心情极差,不但自己有压力,还不想与人接近,孤独感使患者封闭自己,如果严重了就会易患抑郁症,并且失去了自我整理与判断能力,严重影响生活。
为什么小肠会与大小便有关系
为什么小肠会与大小便有关系呢,这得从头说起。心与小肠两者在五行都属火。心居胸中,心主血脉,为血液循行的动力和枢纽;小肠为受盛之府,分清别浊。二者经脉相联,气血相通。
小肠在腹部的中央,上连接胃,下连接大肠,其生理功能有二,一是承接由胃传来的食物,再进一步消化并吸收其中的精华,再通输达到全身各部,以供给脏腑机能活动的需要。二是分清泌浊,就是将饮食物中的精华部分,输布全身,供给营养,糟粕部分则是产生大小便。如此功能失调将出现小便疼痛、腹泻等大小便失常的问题。
正常情况下两者相互协调,心之气通于小肠,小肠之气亦通于心。在病理情况下则相互影响,如心火过旺的时候,一般有心烦口渴,口舌生疮,还会出现小便赤涩,尿道灼痛,尿血这些小肠实热症状,叫做“心移热于小肠”。若小肠实热,亦可顺经上于心,出现心烦意乱,舌尖赤痛等心火上炎的症状。
在经络上主要在心经在手臂内侧,小肠是延手臂上升到头部。经临床实践证明,心经的问题常常会在小肠经上反映出来,比如心脏病发作时常常会伴有背胳膊痛,而疼痛的部位大多是小肠经的线路。我有一个患者总是肩部发紧,抻拉不开,这种经络病对我来说是小菜一碟,但我经过施针后效果不好,经常反复细问才发现原来,病人爱着急,心火大,病根不在小肠在心上,我就对病人进行心理纾解,然后对症治疗,这次效果很好,病情再也不反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