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胸腰椎骨折:
胸腰椎骨折是指由于外力造成胸腰椎骨质连续性的破坏。这是最常见的脊柱损伤。在青壮年患者中,高能量损伤是其主要致伤因素,如车祸,高处坠落伤等。老年患者由于本身存在骨质疏松,致伤因素多为低暴力损伤,如滑倒、跌倒等。胸腰椎骨折的主要症状是:伤后局部剧烈的疼痛,伴有损伤部位的压痛。在治疗方面,根据患者骨折的严重程度有所不同。
具体如下:
1、骨折压缩不到椎体的1/3,为相对稳定性骨折,椎管没有明显受累,没有明显的脊髓神经受压症状,可以行非手术治疗的,总的原则是避免脊椎承重,防止骨折程度加重、甚至造成脊髓神经损伤;一般需要严格绝对卧床休息6-8周,部分轻微病人可佩戴胸腰椎支具适当下床活动;半年内尽量不要弯腰、负重劳累。
2、如果骨折比较重,压缩超过椎体的1/3,骨折不稳定,椎管受累、有明显的脊髓神经受损表现,就需要手术治疗,行椎管减压、骨折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手术。
胸腰椎骨折治疗期间可以配合口服活血化瘀的药物促进骨折愈合,加强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加强护理,防止卧床并发症们,如坠积性肺炎、褥疮、尿路感染、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等。
什么是胸腰椎骨折相关阅读
常见骨折的几种处理方法
①头部骨折
当强大的暴力打击在头部;发生骨折时,常伴有颅内出血、脑组织损伤,所以病儿多有昏迷,耳鼻出血等症状。凡头部遭受巨大打击,怀疑有骨折以及脑组织损伤时撤应及进送医院诊治。
对头部骨折一般无须特殊固定,主要是保持局部的安定。要让病儿安静躺下,头部可稍稍垫高,不要随便地乱加搬动,在转运病儿时,为避免震动,可在头部两侧放上沙袋或两个大而硬的枕头,将病儿的头部固定住,以免途中颠簸摇动而加重骨折,损伤组织。
②肋骨骨折
胸部受到直接或间接暴力的打击,或强大力量的挤压,如车祸等意外事故时,容易发生肋骨骨折。肋骨骨折常为多发性,伤处有明显的疼痛。若骨折刺伤了胸膜、肺脏,病人还有呼吸困难、咯血等症状。
对一般肋骨骨折不必过于紧张,可用宽市带子将断骨固定。方法是:在病儿深吸吸气结束、胸围缩小时,用宽布带缠绕断骨处胸部,使其减少呼吸运动,将断助固定。病儿如伴有明显的呼吸困难、咯血等症状,多系合并血气胸,应及早送医院处理。
③锁骨骨折
锁骨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常发生于年幼儿童摔跤时用手掌撑地或肩关节着地。单纯的锁骨骨折,一般不造成严重后果;直接暴力引起锁骨骨折,偶尔可并发血管、神经损伤。
锁骨骨折后局部肿痛,肩部活动受到明显限制,伤侧的手无法伸过肩去摸到另一侧的肩,伤侧的上肢下垂不敢上抬。
处理方法是让病儿坐下,双手插腰,救护人站其背后,可用一侧膝关节顶住脊柱,两手牵拉双肩向后上方,同时嘱病儿挺胸,两肩尽力后仰。然后用绷带沿两侧肩、腋下和背部作前后横x字形固定。为加强绷带的固定作用,可于背后放一“丁”字形夹板,将绷带绕行固定在两侧夹板上,一般经三、四周可取下夹板。如直接暴力致锁骨骨折,伴有血管、神经损伤的,需送医院处理。
④股骨骨折
固定脏骨骨折时,一人握住病儿患肢前臂,轻轻地使患肢屈肘,肘关节向里弯,并向其下外方拉;另一人拿夹板固定,固定方法是:一块夹板放在臂的内侧,上端顶到腋窝;下端伸过肘窝;另一块夹板放在臂的外侧,夹板长度上端伸过肩外,下端也应伸至肘处,然后用绷带缠绕固定,并用悬臂带吊起上肢。
如找不到夹板又无相应的东西可代替夹板,也可使患肢取屈肘位,紧贴胸部腋侧,就用病儿自己的胸部躯体当夹板,用布带子将患肢缠绕于胸部,也能起到固定断骨的作用。
⑤前臂骨骨折
一人握住患肢屈肘成90度角,拇指向上;另一人拿夹板固定。方法是:将一块夹板放于前臂内侧,一端超过手心,另一端超过肘关节少许;另一块夹板放于前臂外侧,长度如上。然后用绷带缠绕固定,并用悬臂带吊起。
⑥大腿骨折
一人站在病儿足端,握住伤肢足后跟,轻轻地向外牵引;另一个此时按住病儿骨盆部;再一人把一夹板放在大腿外侧,上众腋窝处,下过脚跟少许,另一块夹板放在大腿内侧,上自大腿根部开始,下过脚跟少许,然后用布带或三角巾、绷带将夹板固定。如无夹板,也可将伤肢固定在健肢上,即将伤肢与健肢平直地用带子固定住。
⑦小腿骨折
固定的原则、方法与大腿骨折相同,只是选用的夹板较短,其长度超过膝关节至脚跟即可。如无夹板,也可用健肢当“夹板”.将两小腿并排用带子缠绕在一起。
⑧脊椎骨骨折
脊椎骨骨折多由于间接暴力所致,如儿童从高处跳下摔伤,往往不是单个椎骨的损伤。多见的脊椎骨的骨折,发生在活动范围较大的第五、第六个颈椎骨,第十二胸椎骨和第一腰椎骨。
脊椎骨折的严重性在于发生后,现场处理稍一不慎,即可弓临严重后果。如搀扶病儿走动,或抱着病儿,或让病儿躺在软担架上,这一些看来无可非议的动作,却使折断的脊椎骨刺伤脊髓,引起截瘫,造成终生不幸。
凡脊椎骨折或怀疑有脊椎骨折时,应严禁病儿走路,弯腰等任何活动,也不准搀扶、抱持病儿,可找一门板,或其他木板担架,数人动作一致地将病人轻轻地抬到木板担架上;也可将担架放在病儿身旁,轻轻地、保持局部安稳的情况下,侧身移滚至担架上。然后用宽带将病儿固定在担架上,以免颠动。然后平稳地转运,以保持脊柱部安稳,并及时送医院检查处理。
骨折病人现场如何转运
在搬运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救护方法可保证伤员生命安全,避免因搬运造成更大损伤。常用搬运方法有:
①背负法:多用于伤者不能自行行走,救护人员只有一人时。对于失去意识,神志不清的伤者,可采用交叉双臂紧握手腕的背负法,这样可以使伤者紧贴救护者,减少行走时摇动给伤者带来的损伤。对于神志清醒的伤者可采用普通背负法,只要抓紧伤者的手腕使其不要左右摇晃即可。当救护者需要攀附其他物体才能保持平衡脱离险境时,可将伤者横扛在肩上,用一只手臂固定伤者,另一只手臂用于攀附。但该方法不适用于脊柱骨折、股骨干骨折和胸部损伤的伤者;
②抱持法:救护者一手抱其背部,一手托其大腿将伤者抱起。若伤者有意识则让其一手抱着救护者的颈部;
③拖拉法:如果伤者较重,一人无法背负或抱持时,救护者可从后面抱住伤者将其拖出。也可用大毛巾将伤者包好,然后拉住毛巾的一角将伤者拉走;
④双人搬运之椅托法:两名救护者面对面分别站在伤者两侧,各伸出一只手放于伤者大腿之下并相交握紧,另一只手彼此交替搭在对方肩上,起支持伤者背部的作用。
⑤双人搬运之双人拉车法:两名救护者,一个站在伤者的头部两手伸于腋下,将其抱入怀中;另一人站在伤者的两腿之间,抱住双腿。两人步调一致将伤者抬起运走;
⑥脊柱损伤搬运法:对于损伤严重的患者,象头颈部骨折、脊柱骨折、大腿骨折、开放性胸腹外伤等,必需要有多名救护人员协同参加并应用器械,才能防止因搬运不当而造成的伤残或死亡;
⑦火灾现场的搬运法:在浓烟密布的火灾现场,或充满一氧化碳的房间。救护人员要匍匐进入,发现被浓烟毒气熏倒的伤者后,应迅速将伤者的前臂重叠捆绑套在救护者的颈部迅速将伤者拖出危险之地。在火灾现场因为地表的空气温度较高处低,浓烟向高处走,而一氧化碳比空气略轻而浮于上层,距地面30厘米以内的烟或毒气比较稀薄,故匍匐前进可使伤者和救护者尽可能少吸入毒气,防止中毒。
骨折患者在术后应预防哪些并发症
骨折患者术后的并发症有:
①关节僵硬:有些患者为了使骨折后的骨骼在正常的位置上生长,常常限制患处关节的活动,这样就容易使肌肉、肌腱和韧带之间发生粘连,进而使关节变得僵硬。因此,骨折患者在做石膏或夹板固定的同时要适当活动那些没有被限制的关节,以保证血脉通畅。此外,对固定部位的肌肉也要进行适当的收缩和放松运动,以防止肌肉挛缩;
②坠积性肺炎:有些骨折患者由于长期卧床,肺部膨胀受限,使痰液排出不畅,就可发生坠积性肺炎。因此,骨折患者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防止受凉感冒,要经常翻身活动和深呼吸,有吸烟嗜好者在此期间应尽量戒烟,当痰液难以咳出时,可轻轻拍击患者的背部,以协助痰液的排出;
③生长障碍:由于儿童的骨骼发育主要靠骨骺软骨不断骨化而增长,所以,儿童发生骨折后可出现骨骼生长缓慢或畸形的现象,常见的畸形有肘部骨折后出现的肘外翻和肘内翻。发生这种畸形后,患者一般要进行手术矫正;
④创伤性关节炎:当骨折患者复位不佳或未经治疗时,其骨折部位就会造成畸形愈合,这不仅使外观难看,而且在负重时由于受力方向的改变,容易因畸形部位的关节发生过度磨损、退化、增生等病理改变而形成创伤性关节炎。为预防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骨折患者应尽早进行正确的治疗。对已经发生严重畸形的骨折患者可采取手术进行矫正;
⑤缺血性坏死:由于大腿的股骨颈,腕部的舟骨以及足部的距骨等部位的血管相对较少,一旦发生骨折不但难以愈合,而且还容易使局部发生缺血性坏死。临床证实,老年人若发生股骨颈骨折,将有1/3~1/2的人会发生股骨头坏死。对于严重的股骨头坏死的患者可选用截肢、关节融合或人工关节置换术等方法进行治疗;
⑥延迟愈合或骨不连:骨折迟迟不愈合,局部一直有疼痛和假关节活动,这种现象被称为延迟愈合,严重的还可导致骨不连,骨折后6~8个月没有愈合征象。延迟愈合或骨不连都是患者发生骨折后由于局部血液循环不畅而形成的。为预防延迟愈合或骨不连的发生,患者在骨折的愈合期内要适当进行功能锻炼,一旦发生延迟愈合或骨不连时,可采取延长固定时间、重新手术加压固定或植骨等措施进行治疗。
太瘦的美女看过来,跑步容易骨折
在日常临床实践中,太瘦的美女多数骨密度会偏低,或者比较早的年龄出现骨质疏松,不仅如此,虽然体重偏轻的女性跑起步来更快,但这也增加他们受伤的风险。根据美国《科技日报》报道,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韦克斯纳医学中心研究者发现,身高体重指数低于19的女性跑步运动员患上应力性骨折的风险要高于身高体重指数正常或者偏高同龄人。
研究团队选取了多名甲组女性大学生运动员对她们进行了为期三年的追踪调查,考察了他们在这段时间里的受伤情况,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身高体重指数小于19的女性大学生运动员发生应力性骨折的风险明显高于身高体重指数正常或者偏高的运动员。再等级最为严重的骨伤患者中身高体重指数大于等于19的女性运动员大约需要13周的时间得以恢复,而身高体重指数低于19的女性运动员需要17周以上的时间才能恢复和重返赛场。
发表在《当代骨科实践》上的这项研究认为跑步运动员的骨骼和关节要承受坚硬表面的重复撞击,如果没有足够的肌肉来分散冲击力,脆弱的腿骨很容易骨折。因此,喜欢跑步的女性要把身高体重指数保持在健康范围(20-14之间)之内,为此,他们需要多做力量训练,以增强小腿肌肉的力量。
附:应力性骨折:又称疲劳性骨折,或行军骨折。多因骨骼系统长期受到非生理性应力所致,好发于胫骨、跖骨和桡骨,临床上无典型的外伤史,早期X线平片通常为阴性,容易漏诊或误诊。疲劳性骨折,易发生在骨骼应力集中的部位,是常见训练伤之一,在部队训练中发病率较高,国外报道为31%,国内报道为16。9%。与超强度训练或姿势不当有关,多发生于频繁的长跑、越野训练或单一课目的超负荷训练中。此外,也常见于足部承重较多的运动员,如篮球、足球、网球、田径、体操运动员和芭蕾舞演员,亦可见于经常坚持大运动量锻炼的中老年人。
老人跌倒是全家的痛
今天是国庆长假第一天,首先祝大家节日快乐!看到全国各地高速路变停车场,知道大家回家的不易,和出行的疲劳,但还好,没有看到比较大的事故,安全就好。
但老年人容易跌倒的问题可是一个一直存在的的大问题。日本埼玉医科大学等研究小组的一项调查表明,与年轻时相比身高降低2厘米以上的中老年人,跌到几率上升2倍。该研究结果于名古屋召开的日本老年医学会上发布。
该调查以埼玉县内60岁至70岁非长期护理状态的男女约460人为对象,对身高变化以及体力情况实施了问卷调查,了解过去1年是否有跌倒的经历。经过对参与调查的约380人的分析发现,身高降低2厘米以上的约150人中,较之本人20至30岁时,20%的人有跌倒经历。而下降不到2厘米的人跌到经历是10%,发生率差2倍。调查还显示身高下降者,单脚站立时间平均缩短将近20秒,体力测试结果较差。
研究人员认为,伴随年龄增加的身高下降,不仅有脊柱压缩性骨折的危险,而且还可以引起肌力下降和软骨减少等。对于高龄者而言,因跌到所致骨折往往会卧床不起,形成恶性循环。调查人员称,身高降低2厘米以上跌倒风险增加,其意义在于,可以作为家中判断风险的简易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