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的功效与作用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生用外治痈肿痰核。
半夏曲:清痰开郁,行气理湿。用于痰结咳逆,中风不语,胸满腹胀。
【半夏的注释】
{1}下气:《新修》原脱“下”字,据《千金翼》、《证类》补。“下气”《纲目》在“肠鸣”之后。
{2}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纲目》作“胸胀咳逆,头眩,咽喉肿痛”。“喉咽”,《纲目》作“咽喉”,”胀”;《孙本》、《问本》、《周本》、《黄本》作“张”。
{3}一名地文:《商务政和》、《纲目》注为《别录》文。“地文”之后,《纲目》有“和姑”二字,注为《本经》。
{4}水玉:《商务政和》注为《别录》文。“水玉”之前,《纲目》有“守田”二字注为《本经》文。
【半夏的译文】
半夏味辛,性平。主治外感伤寒,恶寒发热,心腹间气机郁结痞闷坚硬,可使上逆的气机下行,可治疗咽喉肿痛、头眩、胸中胀满、咳嗽气喘、肠鸣。还有发汗的作用。又叫地文、水玉。
【半夏的形态分布】
天南星科半夏。多年生草本,高达30cm。块茎球形。叶基生,具长柄,一年生单叶卵状心形,2~3年者为3小叶的复叶,小叶椭圆形至披针形,中间1片较大,全缘,叶柄下部内侧有1枚珠芽。花单性同株,肉穗花序顶生,上部为雄花,下部为雌花,佛焰苞黄绿色或带紫晕,花序先端呈鼠尾状,突出苞外。浆果卵圆形,熟时呈红色。花期5~7月,果期8~9月。主产四川、湖北、河南、安徽、贵州等省。块茎入药。夏秋二季均可采挖。
【半夏的药材特征】
药材:呈类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径1~1.5cm。表面白色或浅黄色,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密布麻点状根痕;下面钝圆,较光滑。质坚实,断面洁白,富粉性,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饮片:半夏片,呈类圆形薄片。表面灰白色,角质样,半透明,气微弱,味微涩。
药材:呈扁球形或类圆球形,大小不一。表面黄白或暗棕色,下端多圆平,中间有凹窝,粉质坚实,断面略有角质样。无臭,微有麻舌感。
饮片:一般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厚片,黄白色或白色,显角质样。味微辣、涩。
药材:本品为法半夏、苦杏仁等与白面混合发酵而成的加工品。全国均产。
为方块状或圆柱状,表面微有裂隙,灰白色或灰黄色,显粉性。气微,味微苦辛。
【半夏的附方】
1.治喉痹肿塞:生半夏末吸鼻内,涎出效。(《濒湖集简方》)
2.三生饮:治疗狂犬病。生半夏、生天南星、生甘草各15克,砂糖120克(冲),以清水3碗煎至1碗,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