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饮暴食伤脾胃
《黄帝内经 素问 痹论》中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意思是说,饮食不知节制是脾胃受伤的原因。人在饮食之后,胃中的食物需要一定的时间消化,而胃的消化津液又来自于脾的输送。短时间大量进食,会造成胃内食物积留。食物积留,胃气不能下行,就打乱了人体消化之后吸收、传输营养的有序过程,脾胃之间疲于对水谷运化,来不及处理其他“工作”,从而造成消化系统紊乱。
经常吃油炸食品,会增加脾胃负担。患有脾胃疾病,再大量进食油炸食品,就会出现反胃、腹泻等症。除了要少吃油炸食物外,烹饪时也要少放油。
吃大量甜食也伤脾
中医认为脾喜欢甘味,适当吃点甘可益脾胃之气,但吃多了则不利于脾的运化,有痰湿的人,大量摄入甘味之物会导致胀气加重。
不吃早餐,脾胃虚弱不堪
辰时(7-9点)是胃经当令,这时候吃早饭,能及时为身体补充营养。《黄帝内经 素问 五脏别论》中指出:“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源也。”胃是储存饮食的器官,是生成营养物质供给五脏的源泉。辰时吃好早餐可以养护胃气。辰时之后是巳时(9-11点),脾经当令,脾主运化,早上吃的饭在这个时候开始运化。如果早上不吃早餐,脾就没有可以运化之物,久而久之就会出现消瘦、气血不足等问题。
滥用药物,伤害脾胃最直接
很多时候,我们家中都会备一些药物,小毛病自己开药似乎成了习惯。然而,“是药三分毒”。口服药物都要通过胃肠进行传递、消化和吸收,不经意间肠胃就会受到这些药物的刺激及损害。滥用最广的就是止痛药,长期或超量服用止痛药,还会损伤胃腑气血,严重会有胃出血的现象。扑热息痛、安乃近等更是胃腑和肝脏的“隐形杀手”,长期服用会引起胃溃疡、肝炎等疾病。还有就是清火药,清火药往往都具有苦寒之性,有的还含有一些有毒物质或者重金属,使用不当就会损伤脾胃,造成腹泻、腹痛,严重的还会影响肾脏功能。
很多女性为了减肥还会尝尝服用减肥药。有些减肥药实际上就是强制排泄,会给肠胃带来很大的刺激。长期服用这种药物,会让脾胃的功能受到影响,从而产生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吸收不足等问题。
吃大量甜食也伤脾
中医认为脾喜欢甘味,适当吃点甘可益脾胃之气,但吃多了则不利于脾的运化,有痰湿的人,大量摄入甘味之物会导致胀气加重。
节食减肥也伤脾
节食是减肥最有效的方式,但节食不当却也是最伤身体的,节食伤害的首先就是脾胃。节食使脾胃功能退化。当人体过度节食时,脾胃就会因为得不到足够的水谷来消化吸收,从而产生机能性的退化。以后再正常进食时,消化吸收也会变得困难。长期节食,不仅会使胃肠功能减弱,甚至会发生病变,导致胃炎、胃溃疡等。
思虑过度也伤脾
《皇帝内径》中说:“脾在志为思,过思则伤脾”。这里的“思”有思虑、思考的意思,一般来说,每个人都有心事,考虑考虑没什么大不了,也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但是过度思虑就不行了,过度思虑就会影响体内气机的正常运行,气滞郁结,使得脾脏的升降功能失常,脾气郁结,运化失健,进而发生胃脘痞闷、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不适。
脾胃后天之本,脾伤则气血生化就失去了动力,因此,就会出现心神失养等诸多问题,引发失眠、神经衰弱等。
生活中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遇到一件棘手的事,或一个困难的问题,在百思不得其解,或冥思苦想后,就会感觉吃饭没有胃口了,吃东西也不香了。再有,我们常说的“相思病”,也是思伤脾的表现。当然,思虑之伤并不是仅仅局限于脾胃,还有其他的脏腑。但从主症上来说,情绪最容易引起心、肝、脾的病变。这是因为心主藏神,肝主情志,脾主生血运化,所以压力过大时,心、肝、脾都会受到伤害。
思虑过多、气结郁闷者通常身体消瘦或者虚胖,脸色无华,萎黄粗糙,脾气火爆,或者郁郁寡欢,闷闷不乐。还经常会感觉到胸肋胀痛、消化不良、吐酸水、嗳气、大便泄利不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