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的严重程度是和它的性质有关系。单纯的胆囊息肉,从形态角度上讲,无法谈到严重还是不严重,因为相当一部分胆囊息肉病是没有任何症状,所以有些病人到门诊就诊时说得了胆囊息肉、哪个地方不舒服,其实需要医生斟酌一下。因为单纯的胆囊息肉,特别像胆固醇性息肉,很少引起症状,所以胆囊息肉的严重程度和它的性质有关系,如果是腺瘤性息肉或者癌性息肉的时候,情况还是相当严重的;如果像胆固醇息肉,可以观察,情况不是很严重。
胆囊息肉严重吗相关阅读
胆囊息肉应该如何检查
胆囊息肉需要做的检查第一个术前的诊断,诊断胆囊息肉术前需要做彩超,需要做根据彩超的情况而定。彩超主要了解的问题是息肉的大小、形态、活动度以及位置,如果根据它的大小、形态有恶变倾向的话,建议做一个增强的ct或者核磁来借鉴的判断这个息肉的良恶性的程度,这是术前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两个检查。像血常规、凝血,以及肝肾功能的检查,在术前里面所必备的就是抽血检查,还有像心电图、胸片也是必须的,这是在麻醉前评估必须要看到的内容,是胆囊息肉术前需要检查的内容。
胆囊息肉微创手术的恢复时间
胆囊息肉微创手术的恢复要根据它的手术方式。在国内有两种方式,一个腹腔镜下胆囊取息肉术,一个是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单纯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如果手术比较顺利的情况下,那么病人恢复是比较快的,大约术后的1到2天就可以出院,有一部分医院把这个手术当成日间手术,也就是说第一天住院,第二天手术完了以后就可以出院了。另一部分病人做腹腔镜下保胆取息肉术,这种手术可能住院时间要相对要长一些,虽然这也是一个微创手术,但是因为把胆囊切开还要缝住,把息肉去掉,保留了胆囊的功能,这部分病人术后要恢复饮食以后才可以出院,所以这部分病人比正常的胆囊切除术可能要时间稍微长一些,具体视情况而定,一般来说术后的2到3天就可以出院了。
胆囊息肉样病变需要做手术吗
胆囊息肉样病变需要做手术吗:
胆囊息肉样病变,有一部分病人需要做手术。手术指征会把握的相对比较严一些。在胆囊息肉样病变小于一厘米的时候,99%以上是胆固醇性的息肉。这部分病人不需要手术。例:1000个病人做手术,有999个都不需要做。所以这个时候的策略是观察。在一公分以上,这个时候是胆囊息肉或者胆囊腺瘤的比例就到3%左右。
例:100个病人,有5个需要做手术。这个时候风险不容忽视。因为胆囊腺瘤是一个癌前病变,也就是说有1/20的机会是在几年内,可能会发展成肿瘤。这个时候认为这个风险不容忽视,1‰的风险可以观察,5%左右的风险就不容忽视。所以这一部分病人会建议他做手术。
胆囊息肉样病变手术方法
胆囊息肉样病变手术方法: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病人,主要采取的手术方法就是胆囊切除术。也有少部分病人可以采取保胆取石的办法。但是这一部分病人往往是因为胆汁成分的含量异常,往往很容易复发。一般来讲还是建议,采取一个胆囊切除术。在把胆囊切掉以后,一定要抛开标本进行检查。如果是胆固醇性的结晶,基本上这个治疗就算结束了。但是如果抛开以后发现,是一个真正的胆囊息肉。这个时候一定要送病理,以防止出现早期的胆囊癌。
胆囊息肉会恶化吗
胆囊息肉会恶化吗:
胆囊息肉是否会恶化由它本身的性质决定。真性息肉有恶变倾向,息肉逐渐增大,出现恶化的概率比较大,就要建议患者积极地进行手术治疗。胆固醇性的息肉,就谈不到恶变的问题。因为它慢慢生长可能会越来越多,可能会形成结石。
如何正确的治疗胆囊息肉
如何正确的治疗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是现在肝胆外科比较常见的,以胆囊壁突出与胆囊腔内隆起性病变为特点的疾病。胆囊息肉在很多年轻人查体的时候都会发现有一个或者是多个胆囊内隆起性的病灶。其实按照它的结构来进行分类的话,绝大多数的胆囊息肉都是属于良性或是胆固醇的结晶而形成的胆固醇性的息肉。
胆囊息肉的存在往往提示我们生活饮食习惯不够健康,高糖饮食、高脂肪饮食、饮食不规律。使得胆固醇在胆囊壁内沉积。这种息肉由于不存在癌变的风险,不需要采取手术干预措施,只是通过定期检查来观察大小形态的改变。真正需要注意的是单发快速增长,机体比较宽,形态不规则,内部有血流信号的腺瘤性息肉,这种息肉存在一定的癌变风险,所以一旦确诊建议尽早的手术治疗。
胆囊息肉原因
胆囊息肉原因:
胆囊息肉病变,分为非肿瘤和肿瘤性病变两大类。肿瘤性病变分为良性和恶性。胆囊息肉病变的病因尚不清楚,但一般认为该病的发生与慢性炎症有密切关系。胆囊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和排毒器官,但随着近年在饮食方面过多食用了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使得胆囊息肉的发病率进一步升高。常见因素考虑以下几种:
一,饮食,若患者饮食没有规律,尤其不吃早餐,胆汁滞留时间过长刺激胆囊壁形成息肉。
二,生活方式,熬夜、酗酒、抽烟等可增高胆固醇。
三,胆固醇饮食,胆固醇摄入过多可造成胆固醇沉淀,从而形成胆固醇息肉。
胆囊息肉症状
胆囊息肉症状:
大多数胆囊息肉的症状与慢性胆囊炎相似,主要表现为右上腹轻度不适,伴结石时可出现胆绞痛。但很多患者并无症状,而在做体检时无意发现。若病变位于胆囊颈部,可影响胆囊排空,餐后发生右上腹绞痛,合并胆囊结石或慢性胆囊炎患者,绞痛更明显。
罕见症状为阻塞性黄疸、胆道出血、急性胆囊炎等,该症状与胆囊颈部息肉阻塞、胆囊管息肉脱落坎顿于壶腹部有关。近年来有许多国内外关于胆囊息肉癌变的报道,结石长期刺激可促进胆囊上皮细胞增生,进而引发癌变。
胆囊小的影响
胆囊小的影响:
胆囊偏小首先要分析原因,如果本身发育就小,没有任何的病理改变,也就是胆囊的功能是正常的,这种不需要任何治疗。但如果是慢性炎症,或者是长时间的充满型结石,引起胆囊慢性炎症、胆囊缩小,这样胆囊本身已经没有功能,而且时间长了可能会发生胆囊的癌变;
一旦发生癌变,并不会表现为症状加重,除非比较晚期的胆囊癌影响到胆道,或者黄疸、转移,可能会引起比较严重症状。所以如果胆囊偏小,首先要鉴别是否正常,如果是病理性的慢性炎症导致的缩小,还是建议积极的进行手术切除治疗。
胆囊息肉需要做什么检查
胆囊息肉需要做的检查第一个术前诊断,就是彩超的检查。彩超主要了解的问题是息肉的大小、形态、活动度以及位置,然后如果根据它的大小、形态有恶变倾向的话,建议做一个增强的ct或者核磁来借鉴的判断这个息肉的良恶性的程度,这是术前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两个检查。像血常规、凝血,以及肝肾功能的检查,在术前里面所必备的就是抽血检查,还有像心电图、胸片也是必须的,这是在麻醉前评估必须要看到的内容,也是胆囊息肉术前需要检查的内容。
多发性胆囊息肉癌变吗
多发性的胆囊息肉的确会发生癌变,但是,只要接受了正确的详细治疗,发生癌变的可能性并不是很高的。应该说一半以上的胆囊息肉,都是良性的,几乎少有变成恶性的几率。所以说,我们一定要在疾病为良性的时候,就去医院进行积极的治疗。
由于我们的胆囊是在右上腹的位置上,所起的功能主要是存储以及吸收,由肝脏分泌出来的胆汁。在我们需要的时候,排泄到肠管里来帮助病人,进行食物的吸收与消化,那么,什么是多发性胆囊息肉呢?多发性胆囊息肉会发生癌变吗?
一、多发性胆囊息肉
这种疾病大多数是因为胆囊壁上皮细胞的基底膜里,有胆固醇积聚的胆固醇沉着病症,它属于胆囊的良性病变。胆囊在我们的人体中,所担当的功能,是不容忽视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但胆囊息肉的发生,其实则是一种生长在胆腔内壁上的多余物质。这个物质,如果大小超过2厘米,就要进行治疗。
二、诱发多发性胆囊息肉的原因
我们的心情压抑、忧郁、抑郁、易怒,我们平常的时候过量饮酒、吃过多的肥肉,过度疲惫,或过度安逸,又或者是风寒或暑湿等,都是会引发多发性胆囊息肉的。
三、如何治疗多发性胆囊息肉
1、假如在进行保守治疗三个月以后,多发性胆囊息肉变大了,且大于十毫米,同时,通过超声检测怀疑是恶性的话,要马上进行手术。
2、病人如果在进行保守治疗的情况下,要每一个月或者是每三个月复查一次;如果多发性胆囊息肉变小了,或者是消失了,这个时候就要考虑是不是炎性息肉了。
3、在我们国家,在治疗胆囊壁息肉病变的过程中,有过火的现象存在。也就是说病人害怕是癌症,就会要求医生将胆囊摘除。所以,不是所有的事都是遵照医疗常规来办事的。
4、在进行保守治疗后每一个月或每三个月进行复查的时候,多发性胆囊息肉没有太明显的变化,那么,就可以每六个月或每一年复查一次;倘若情况正好相反,是恶性病变,三月以后按道理是应该变大的。如果没有变大,那就表明是良性的。要是这样的话,每半年复查一次就没问题了。
四、多发性胆囊息肉会癌变吗
这种疾病,对病患来说,是有很大影响的。有可能会腹部疼痛;有可能会呕吐恶心。这种疾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明确的治疗,是可以让息肉明显变大的。情况严重的话,会出现癌变的现象。
患了胆囊息肉严重吗
很多人在体检的时候会查到胆囊息肉,但自身并没有明显的症状,这种息肉是安全的,只要定期观察就可以,不用治疗。还有一些息肉发展比较快或者有癌变的可能,那么这些息肉就很严重了。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息肉的严重程度以及症状吧。
一、胆囊息肉的严重程度与息肉的大小和症状有关系
大部分小而且没有什么症状表现的良性息肉,一般不严重,没有必要做处理,不会给身体造成严重的症状。但是平时要密切观察症状的变化,定期复查胆囊B超,确定息肉的成长情况。对于比较大的而且有症状的息肉,会给身体带来一定的影响,最好切除。这样可以免除患者的痛苦。另外如果小的息肉有增大或者性质发生变化的情况,也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有些息肉会有癌变的可能,那么这样的息肉是比较严重的息肉。比如腺瘤性息肉,这种息肉有癌变的可能性。而且腺瘤性息肉可发生出血,坏死性改变,甚至还会演变为乳头状腺癌。所以为了避免严重的情况,还是要手术切除,以免癌变,影响身体健康。
二、胆囊息肉的症状
大部分息肉是没有什么症状表现的。胆囊息肉中40%的患者没有明显症状,大部分都是在健康体检时,通过B超检查才发现的。有一些患者会出现右上腹不适感或隐痛,偶可伴有腹泻、恶心、呕吐、厌油等消化不良症状。极少数患者有发热、黄疸,主要体征为右上腹胆囊区压痛,也就是所谓的墨菲氏征阳性。这些会对人体的消化系统产生影响,出现消化系统异常,肝功能异常等等。
胆管息肉是怎么形成的
疾病的出现都是有原因的,胆管息肉也是一种发病因素比较复杂的疾病,导致这种疾病出现的因素目前来说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因为胆汁分泌过过导致的,还有一种就是饮食不规律,尤其是不吃早餐是导致这种疾病的主要因素,而第三种因素就是环境因素,也是导致胆囊息肉的原因之一。
患上了疾病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到具体的病因,而胆管息肉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的出现现在的发病了几率很高,主要还是因为现代的人们生活习惯的问题,比如说饮食不规律就是导致胆管息肉常见的因素,那么到底胆管息肉是怎么形成的呢?
胆管息肉在医学上称为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样凸起的一种病变的总称,他包括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两种,这种性质在临床上是比较难区分的,胆囊息肉在病理上又有良性的和恶性的息肉两种,但是一般良性的比较多,当然也不排除恶性的息肉,恶性的息肉就是由于胆囊癌的前期。
1、胆汁分泌过多
如果胆汁分泌过多,胆囊就会被这些多余的胆汁腐蚀和损坏,从而导致胆囊发炎,时间一长胆囊壁不能够自己愈合,就病变为胆囊息肉。
2、饮食不规律
尤其是那些不吃早餐朋友,胆囊分泌出来的胆汁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就导致了胆汁在胆囊当中滞留的时间太长,长期的刺激之下,就容易形成胆囊息肉,或者是自己身体当中原有的胆囊息肉增大或者是增多。
3、环境因素
现实社会中,工作压力大,生活压力大,经常会让人的情绪有比较大的波动,也比较容易被激怒,或者是出现情绪抑郁的情况,这部分人群特别容易患上胆囊息肉,还有那些生活不规律,经常熬夜的人。
总而言之,胆囊长有息肉,应该去医院进行超声检查,如果发现是胆管息肉直径大于十毫米,并且年龄也是在50岁以上的人群,并且也伴随恶性病变的危险因素,那么应该采取适宜的手术治疗,对于胆管息肉直径小于十毫米,并且无临床症状,也无病变现象,应该要定时进行超声检查,如有发现异常那么应及时预防和治疗。
腹腔镜胆道镜联合保胆胆囊息肉摘除
胆囊息肉又称为:胆囊隆起样病变(PLG)。胆囊息肉样病变在临床上简化归为三大类,对不同类型的胆囊息肉给予区别对待。有助于病人及非专科医生进行判断。
第一类:胆固醇性息肉。占总人数中的1/2,迄今未发现有癌变的报导,所以医生又称它为假性息肉。它外观呈桑葚状,脆而易碎,蒂细如棉线,极易脱落,多在10mm以内,以多发为主,位于胆囊体部。大多数胆固醇性息肉病人没有症状或者症状轻微,而胆囊功能良好,故可以每3-6月定期B超复查,观察大小变化。如果有明显症状时才考虑手术治疗。对于胆囊功能良好且胆囊没有急慢性炎症的可以首选胆道镜、腹腔镜联合胆囊内镜检查、活检及治疗(又称之为微创内镜保胆息肉摘除活检术),如果胆囊功能差,或伴有急慢性炎症者可首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第二类:良性非胆固醇性息肉。占总人数中的2/5,主要是指:胆囊腺瘤、腺肌瘤、炎性息肉、腺瘤样增生,其中腺瘤是公认的癌前病变,癌变率在10%左右,腺肌增生症也有潜在癌变危险。因此,这类病变应该手术切除胆囊或行预防性胆囊切除,首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第三类:息肉型早期胆囊癌,约占10%。目前对于混杂在胆囊息肉中的息肉型早期胆囊癌主要靠B超来侦别。必要时加作CT。B超特征为:大于10mm(88%);单发(82%);多位于胆囊颈部(70%);约有50%伴有胆囊结石;病变回声强度以中低回声为主。一旦怀疑此类病变时应限期行根治性胆囊切除。
以上三类病变各有特点并有相应的治疗方案,医生和病人可以根据这些特点加以区别。
胆囊息肉与胆囊癌:据国内健康查体统计,正常人群中有5%的PLG检出。也就是说在各个单位组织的例行身体检查中有5%的人能够查出胆囊息肉,临床统计资料又表明胆囊息肉病人中82%都属于非肿瘤性病变。从上述分类中可以看到只有10%左右的息肉可以肯定转为癌。另有约40%良性非胆固醇性息肉如:胆囊腺瘤、腺肌瘤、腺肌增样增生,其中腺瘤是公认的癌前病变,癌变率在10%左右,腺肌增生症也有潜在癌变危险。但国内在1620例有病理证实的有胆囊息肉病例中有9%的是胆囊息肉状癌,而迄今胆囊癌的手术疗效较好的也局限于早期,胆囊癌总的手术疗效极差,它对放疗、化疗均不敏感。所以胆囊癌在目前医学界仍是一个很棘手的疾病,唯一提高治疗效果的方法就是早期发现,早期切除胆囊。这就要求医生对如些众多的胆囊息肉病人做出比较正确的判断。即可以早期发现胆囊癌,又可以避免大量的不必要的胆囊切除。总之,医生认为:胆囊息肉病变仍是一种癌前疾病,应定期B超复查,动态观察息肉大小形态的变化。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胆囊息肉的治疗:对以下情况者应考虑手术治疗:①单发息肉;②大于10mm的广基或基底部宽大者;③病变有增大者;④合并有胆囊结石者;⑤年龄在50岁以上者。手术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切除胆囊,包括开腹切除及腹腔镜切除;二是胆道镜、腹腔镜联合胆囊内镜检查、活检及治疗(又称之为微创保胆息肉摘除术)。病人可根据上述文章及当地医生的建议做出相应的决定。
胆囊息肉的复发:胆囊息肉摘除后部分仍然有可能复发,并且目前没有任何药物可以防止其复发。但是,我们已将息肉标本进行了病理诊断,如果病理诊断符合上述第一类情况,一般就不会有癌变的可能。如果病理报告属于第二、三类时,我们一般在当时就切除胆囊了。这样就达到既早期发现胆囊癌又避免了大量无谓的胆囊切除。
综上所述:胆囊息肉多半是良性病变,但它又可以癌变,而胆囊癌的手术疗效极差。因些,当前对于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处理为:息肉直径在10mm以下者建议B超严密监测,如果直径超过10mm者建议手术切除胆囊,以绝后患。如此,有很多胆囊就被这样牺牲了。采用腹腔镜胆道镜联合,用腹腔镜观察胆囊的外观,用胆道镜观察胆囊腔内情况,并取出息肉标本进行快速活检来判断胆囊息肉的性质,根据胆囊息肉性质来决定胆囊的去与留。这样就能客观地评判胆囊的去留,既可早期发现胆囊癌又避免了无谓的胆囊切除。
微创保胆息肉摘除活检术及各种胆囊息肉外观
微创保胆息肉摘除活检术具备深远的临床意义。自从B型超声在临床上的普遍应用以来,胆囊息肉样病变(Polypoid lesions of the gallbladder,PLG)也就成为临床上十分普遍的疾病。然而,超声检查对PLG的性质判断甚为困难,因而对PLG行胆囊切除术的指征方面仍有不同的态度[4]。国内王秋生等提出对于PLG,如果胆囊功能尚好者,最好实施经皮胆道息肉摘除术,对胆囊功能欠佳者首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囊息肉样病变临床常见,可分为肿瘤性和非肿瘤性。肿瘤性包括腺瘤和息肉样癌等,非肿瘤性病变则包括胆固醇性息肉、腺肌增生、炎性息肉等。息肉术前诊断依靠B超诊断准确率较高,但不能明确界定息肉的性质。而资料显示:恶性及有恶性倾向的约占54%。目前仍将有症状的及有癌变可能的PLG考虑将胆囊切除,这种盲目性的胆囊切除必将其中一部分胆囊功能良好的且无癌变可能的胆囊切除,从而增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本组83例,其中只有2例腺瘤样息肉为公认的癌前疾病,这种息肉是建议行预防性胆囊切除,其余的胆固醇性息肉和炎性息肉均不会癌变,如果按传统观念将这部分胆囊也进行预防性切除,实则造成胆囊切除的过度。随着腔镜技术的发展,施行腹腔镜胆道镜保胆息肉摘除术是一种简便、微创、有效、安全的手术方法。微创保胆息肉摘除活检术能彻底的取出息肉,不仅保留了胆囊而且去除了病灶,即保留了有功能的胆囊又有选择性地预防了胆囊癌,无疑为胆囊息肉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具备深远的临床意义。
腹腔镜胆道镜联合直视下手术更加安全可靠。
本组保胆成功病例中无胆道出血,均未放置引流管,未出现胆漏。无死亡病例。腹腔镜在保胆安全方面的作用为:1 能够清晰了解镜下胆囊的外观,了解它是否有粘连、通过其表面清晰血管结构可以判断胆囊壁是否有增厚,以此佐证胆囊的收缩功能。为客观判断胆囊的去与留提供依据;2 腹腔镜直视下提夹胆囊底部避免了不必要的误伤,手术将会更加安全。3 缝合后的胆囊放回腹腔后可以通过腹腔镜进一步检查缝合的完整性及是否存在有胆汁外漏,避免了术后胆漏的出现几率,再一次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4 直视下检查胆囊壁,可以弥补超声下遗漏的胆囊壁上的腺肌瘤。5中转胆囊切除无需任何特殊准备工作,当即在腹腔镜下完成胆囊切除。所以,虽然在脐上缘多了一个孔,但它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使保胆手术更加直观,避免了技术原因上的漏诊与误伤。为必要时切除胆囊做好了铺垫!
胆道镜下息肉的大小和外观与其性质的关系。
虽然目前有很多通过影像学检查对胆囊息肉大小和外观来进一步对其性质进行初步判定:直径在0。5cm以下的息肉多为良性,在1.0cm以上者则有可能为腺瘤样息肉或有恶性改变[9]。通过83例胆道镜直视下息肉的大小与外形并与术中病理报告吻合,我们得到如下结论:胆固醇性息肉可以是单发或多发,蒂可长可短,均较细,小的似“珍珠”,大的似“桑葚”或“珊瑚”,还可见呈“沙棘草”样的胆固醇沉积,呈白色或淡黄色。腺瘤样息肉一般是单发,可以混有胆固醇性息肉,蒂较短,亦细,呈粉红色,外观较光滑。炎性息肉为黄色或淡黄色。
术中冰冻活检即为保留胆囊提供了病理学依据又有选择地预防性切除胆囊。
肿瘤性质的最高诊断依据是病理学诊断。而各种检查手段均只能对息肉外形进行描述,而这些外形描述仅只能作为参考,无法指导临床。国内王秋生等提出对于胆囊功能尚好PLG实施过经皮胆道镜活检等手段取得活体组织,然而,胆囊是一个空腔器官并储存有胆汁,人为建立经皮入胆囊的腔道供内镜进入,胆漏或出血的风险无法预测与预防,实施困难太大。如果我们在外科建议切除胆囊的PLG病人(直径超过1cm的单发息肉;年龄超过50岁;连续B超检查发现增大;腺瘤样息肉或基底部宽大者;合并有胆囊结石或胆囊壁有增厚中均在术中取到活体组织,并进行快速冰冻活检,最后依据病理学结果,对假性息肉的胆囊给予保留,真性息肉的胆囊给予预防性切除。这样既能保留部分有功能的胆囊,切除有癌变倾向的胆囊,实为一种严谨的态度下获得的新的治疗方法。腹腔镜胆道镜联合保胆息肉活检术就是这种思想下的产物。
1882年,德国名医Langenbuch倡导胆囊切除术迄今仍然被推崇治疗胆囊的良性疾病的“金标准”。微创保胆息肉摘除活检术是内镜和腔镜在外科领域的综合应用,开创了微创手术和胆囊息肉治疗新的境界,是治疗胆囊息肉样病变手段的一枝奇葩。它不仅保留了胆囊的功能,且创伤小,手术安全性高、康复快、并发症少,尤其适合年轻患者。本方法临床应用时间尚短,远期的效果尚不能评估,需随访大宗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