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会复发吗:
先天性心脏病是由于在胎儿时期心脏发育不完善形成的心脏结构上的畸形,不像其他疾病,比如感染等疾病治疗不彻底可能会复发,先天性心脏病不会复发。因为人出生后即便再有能引起先天性心脏病的因素的影响,也不会影响心脏的发育了。
如果说先天性心脏病会“复发”,只能说是手术不成功,而不是病情复发。先天性心脏病要彻底治疗,只有通过手术的方式治疗。有一些先天性心脏病可以通过手术一次治愈,比如简单的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但有些先天性心脏病可能需要多次手术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比如法洛氏四联症等。先天性心脏病没有药物能治疗的,一经发现,还是尽早手术的好,以防止影响心脏功能以及小儿的生长发育。
先天性心脏病会复发吗相关阅读
心慌、胸闷、胸痛,为何心脏检查却正常
心理心脏病与心脏病之间的关系,大致分为3种情况。
首先,心理心脏病可以独立存在。也就是说,患者没有真正的心脏病,主要是心理、情绪、精神的问题引起了类似心脏病的症状,患者一旦发作,就像心脏病发作一样。
其次,心理心脏病与心脏病合并存在。由于性格、遗传或环境等原因,患者处于非常强烈的不良情绪和精神压力之下。渐渐地,他的心脏就会出现损伤,发生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律失常等。这类患者需要治疗心脏病,但同时,他也存在心理问题。一般而言,这类患者往往是心理问题在前,心脏问题在后。
第三种情况是,心脏疾病作为应激性打击,引起了患者的心理改变。例如,有很多冠心病患者在做了支架、搭桥手术后,虽然血管重建很成功,心电图检查结果也提示心脏供血良好,但患者就是觉得不舒服。患者会说,“手术之后,医生都说很好,但不知道为什么,我却觉得症状越来越重了。”这种情况往往是先有心脏病,再有心理问题。
总而言之,无论是症状还是诊断,心理问题和心脏病之间的关系都非常密切。所以,通常以双心病来命名。
确诊双心病,心脏、心理均要评估
如何确诊患者患有心理心脏病?
主要我们要做到两点:第一,完成心脏病的器质性疾病的筛查;第二,要完成相应的精神心理,乃至情绪压力的评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定患者心脏、心理有没有问题,以及两者之间有没有关联。
一般而言,患者到门诊就诊时,首先要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的检查;之后可能要做动态心电图检查,查看患者夜间或运动时,有无心肌缺血;还可能会进行运动平板实验,了解患者在几级运动时出现了心肌缺血;如果运动平板实验是阳性的,还可能会进行冠状动脉CT或造影检查,看血管有没有堵塞。
当这一系列检查做完之后,医生就会对患者的心脏情况有了大致的把握。之后,医生就会评估患者的精神和心理问题,比如问患者,“最近有没有发生过特别的事情”“工作压力会不会很大”“有没有熬夜的习惯”“生活状态怎么样”等。
医生会初步了解患者的常规状态,之后,再深入了解他的精神压力问题。接下来,患者可能会需要做一些测评,如针对抑郁、焦虑等精神问题的评估。通过这些方法,医生基本上能判定患者的精神、心理或情绪状态。
患有心理心脏病的患者,是不是都伴有焦虑、失眠等情绪问题?
大部分是有的,但有些人心理问题可能典型,有些人可能不典型,有些人症状明显,有些人症状隐匿。
我们遇到不少病人看起来非常阳光、开朗,我问他们,“有没有心情不好,是不是不高兴”。他们说,“没有啊,我一天到晚都高高兴兴的。”实际上,随着我们筛查的逐渐深入,会发现这类病人存在隐匿性的抑郁症,也被叫做面具性的抑郁,他们看起来很高兴,而内心却很悲伤,只不过悲伤不太轻易地展露出来。这就需要医生仔细辨别与诊断。
心理与心脏:是朋友还是敌人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我们拥有的越来越多,从物质上的衣食住行到精神上知识视野的满足。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学会掩饰自己的情绪,把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咸酿成心底的喜怒悲忧恐,却最终还是静静凝成外表的波澜不惊。但我们看不到的是 即使是一个瞬间,心理变化产生的信号也可以通达躯体 影响我们的心脏。
心理与心脏 是好友密不可分
我们不止一次地慨叹人体的神奇,各个器官各司其职就可以呈现出一个人精彩纷呈的世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有一些心脏移植之后的病人会出现那颗心脏的主人一部分的性格特征,甚至有移植成功的患者会混杂一些捐赠者生前的回忆。也许会觉得匪夷所思,但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心理与心脏之间的密切关系也渐渐揭开面纱,逐渐展现在大众的眼前。
自古以来,心脏就不仅仅是一个器官,它与我们的心理、精神状态密不可分。在东西方文化中,心脏往往被视作灵魂的居所。单从可以折射先辈感悟与理解的语言来看,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情感往往都与心密切相关,就像“with all my heart全心全意”一样,意指我们的心意和感情与心相关。事实证明,这不仅仅是我们的祖先在这个跳动不休的器官上单纯的想象赋予,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提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属也”,认为是心气的充沛和心血的充盈保证了人体正常的精神活动。而分科细化的现代医学,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心理与心脏息息相关,并逐渐衍生了“双心医学”,即心理心脏病学。
心脏具有独立的智能,具有类似于大脑功能的“小脑”,又叫心内神经节,这些神经节可以做各种各样的信息处理,并反馈给大脑。除了认可心脏独立的智能外,认为心脏对于一些外界的刺激,甚至可以先于大脑做出反应。在他的研究中,给予受试者不同场景的外界刺激,使他们集中注意力,在给予不同场景的同时监控他们的脑电波和心脏活动和响应时间。结果证明,猫咪,女子,受伤,凶杀照片等刺激会使受试者的心脏出现不同的反应,更令人不可置信的是,心脏的传导竟先于大脑的感知。心脏具有一种超能量的直觉,在和大脑一样可以发射可被测量的磁场的同时,可以感知另一层次的信息,即我们常说的灵魂。
上述心脏的智能说仍然需要更多的研究去探索和证实,但是好的情绪与心理状态对心脏有益是无可厚非的。英国的一项研究发现,看喜剧片会使血液加速流向心脏,其效果相当于做一场有氧运动或服用一个疗程的降胆固醇药物。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相似的感受,在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下,我们好像拥有了更多的力气与精力。此外,很多研究证实音乐疗法、心理指导等也可以使一些具有心脏病症状的患者得到缓解。
心理与心脏 是敌人互相影响
亲密无间的伙伴,可能会带来坚定的保护,也可能会带来更致命的伤害。在地震、洪水、战争等重大事件发生后,即使已经过去多年,幸存者的群体中还会出现较大规模的心脏问题,在世界杯这样紧张的赛事期间也被证实心脏病频发。
在临床中,也有越来越多的医生发现有这样一部分病人,可能因为胸痛、胸闷、心慌、汗出、气短、头晕等症状就诊,但经过反复检查证实没有器质性病变,病痛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却找不到具体的病变位置。患者只好反复检查,检查单越积越厚,进行了心脏病的相关治疗但症状可能仍然没有好转。那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这时我们可以给患者进行一些焦虑或抑郁的简单测评,有调查发现超过60%反复主诉心悸的患者都有一定程度的焦虑症表现,而且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和焦虑的发生率高,躯体化症状显著,这可能是因为生活压力大或者思虑过多引起的,与个人的体质也有一定的关系。在进行一些抗焦虑抑郁和改善心肌缺血等治疗后,症状会有一定程度的好转,部分疗效显著的会痊愈。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换,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单纯的药物等治疗措施并不能完全有效地防治冠心病,精神心理问题对心脏的影响不容忽视,研究发现,平时精神压力大,或有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的人更容易患心脏病,合并心理问题的心脏病患者相对没有心理问题的预后也较差。其机制可能与精神压力增加能够引起心律失常、增加血小板聚集、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相关。同时,过高的精神压力可促使不良医学行为的发生,如吸烟、酗酒、饮食不规律、依从性差、缺乏体育锻炼等。这些因素均可导致稳定型冠心病患者死亡率升高。2014年1月,《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刊载了由我国心血管内科和精神疾病科相关专家共同撰写的《在心血管科就诊患者的心理处方——中国专家共识》,以推广心血管和精神心理的“双心”康复。同年2月,美国《循环》杂志刊载了美国心脏协会专家组的一份科学声明,正式将抑郁症同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和吸烟一起列入心脏病风险因素。这表明心理对心脏的重要影响已经被国内外广泛认可。
是朋友还是敌人 自我调节是关键
心理与心脏密切相关,好的心理状态对心脏的功能有一定的维护和促进作用,反之不良的心理状态就可能对心脏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危害生命。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快速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竞争压力充斥在人群中,每个人的体质与情感敏感度都不同。也许会有人说,我们都知道情绪不好会影响身体,但我们是身不由己。事实上,我们可以控制的还有很多,太过忙碌的人可以尽可能地忙里偷闲,每天做一两件自己喜欢的事情,尽可能的增加自己与他人的交流,并利用好自我暗示的力量。对于一些因家庭事务多而不太接触外界事务的患者,我们建议尽可能的走出去,拥有目标和梦想的人,会获得更多的快乐和满足。而对于一部分已经患双心(心理心脏)疾病的患者,我们建议不要过度抵触心理方面及药物的治疗,我们周围很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且小剂量短时间服用抗焦虑抑郁药物很少发生广大患者担心的药物依赖等状况。当然除了药物治疗外,自身对情绪的控制以及周边亲友的支持对双心疾病的治疗的重要性更需重视,希望广大双心患者可以重展笑颜,恢复健康。
脏腑也有夫妻关系
脏腑的夫妻关系是我对脏腑表里关系的戏称,所谓脏腑的表里关系就是每个脏和腑之间都有一对一的表里关系。所谓表里,就是像夫妻一样是一对儿。比如肝胆,有个成语叫“肝胆相照”,肝和胆就是一对儿,心和小肠是一对儿,肺和大肠是一对儿,脾和胃是一对儿(所以人们常常说脾胃好与不好),肾与膀胱是一对儿。
正因为脏和腑有表里关系,所以对于因便秘等肠道问题引起的咳嗽,不但要治疗肺脏,同时还应该通便,因为肺和大肠是一对儿,大肠不通,便秘,会影响肺脏的健康,咳嗽就更加厉害了。心和小肠属于表里关系,心火旺的人,清心火不行的时候就清小肠,小肠有病的时候就清心火。这些都是利用表里关系来治病调理的具体例证。脏腑的表里关系,用现代机理还不好解释,前两年国家科技部就曾经立项搞过一个大课题,就是研究中医的肺与大肠相表里。
闵某某,男,58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数年,因感冒后加重。主要症状为咳嗽、咯痰,痰为黏浊痰,不易咯出,胸闷而喘,喉中痰鸣,大便干,舌苔黄,脉滑数。
患者已经其他中医大夫诊治,治疗思路基本为宣肺清热,化痰平喘,虽有一定疗效,但患者感叹效果不甚明显且显效太慢。仔细考虑,以前的治疗思路应该是正确无疑的,
恐怕疏漏之处在于未考虑到“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学说,加之患者本来大便又干,而方中并没有通腑泄热的药物,遂用下方治疗。
黄芩15克、炒栀子12克、知母10克、桑白皮15克、栝楼15克。
浙贝母15克。桔梗12克。茯苓15克。生大黄10克(后下)。
患者服药6服,大便已经不干,而咳痰喘也明显减轻,又改为其他方子慢慢调理。
宁静,是最好的心情
有句话这样说:“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药物是时间,最好的运动是步行,最好的心情是宁静。”前面三项是否准确我不置可否,但作为一名专注调心养身的中医而言,我可以肯定地说,最后一句是精辟的,最好的心情,真的是宁静。
和生活在节奏缓慢的小城镇中的人们相比,生活在大城市中的人更容易发火,他们出现心血管问题的几率也更高。为什么呢?大城市的车水马龙,带给我们的除了有丰富的资源,更有繁忙的工作、快速的节奏、喧嚣的车声、嘈杂的闹市、膨胀的欲望……置身其中的我们,内脏的每一个器官,都在高速而超负荷地运转。
而在这种难以安静的环境和心境下,身体不知不觉就在走下坡路了。可能大家没有感觉到,嘈杂的环境让我们的大脑发生了化学变化,使得身体的应激激素长期处在一个居高不下的水平,这会让我们倾向于冲动、易怒、好斗,于是,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大大增加。
该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心灵安静下来。以静养心的观念由来已久,《黄帝内经》中就已经告诉我们,养心需要“恬虚无”,也就是让自己拥有宁静平和、豁达乐观的心境。由于“静则生阴”,可以降低人体阳气和精气的消耗,所以对于减少快节奏生活给身体带来的不良影响有很好的效果。因此,我们生活的环境越嘈杂、生活节奏越快,越需要安静。
在一线城市生活的人们,每天下班的路上,举目望去,身边到处都是高楼林立,霓虹闪烁,人群熙熙融融,而耳朵里充斥的是各种交通工具的噪音,真的很难让人安静下来。可是,这并不是说我们就不能安静。一个真正心灵宁静的人,一定能做到在动中求静、闹中取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