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是一种发病率极高的心血管疾病,其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如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过度工作和情绪波动等。一旦患上疾病,只要我们清楚地知道它的发病机理,从而做到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就可以远离疾病的纠缠。
现在有很多人患有心绞痛。一旦心绞痛发作,患者的朋友就会出现胸痛等不适症状,严重危及生命。所以在生活中为了能够提前进行有效的预防,我们需要了解它的发病原因。那么心绞痛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1. 过度劳累
因为在疲劳或剧烈运动后,心肌血供会出现不足的现象,造成心肌血变少,耗氧量过大,久而久之心绞痛病状自然会找上门来。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花费太多时间或从事剧烈活动。
2.过度的情绪波动
每个人在平日里,对于任何事情,都要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千万不要太过快乐太过悲伤,毕竟身体是自己的,只有这样才能预防疾病找到自己。如果人们过于激动或遭受一系列打击,就会出现心绞痛。
3.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
如果患者的朋友没有对饮食引起足够的重视,就会使病情越来越严重,发病次数也会越来越频繁,从而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如果在生活中,每个人的饮食习惯都不是很好,在一日三餐中经常吃一些辛辣刺激、生冷油腻的食物,很容易引起心绞痛等疾病。所以朋友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饮食习惯,健康饮食,合理饮食。
以上文章内容简单介绍了心绞痛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该病现在比较常见,患病的原因也很多,而且还不好治疗,所以大家一定要保护号自己的身体,患有该病的患者在心绞痛发作时,严重时应到正规的专业医院进行规范化治疗,并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此外,平时多吃一些有保护血管作用的东西。轻微时一定要好好休息,这样有助于改善病情,自己也不会觉得很难受。
心绞痛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相关阅读
冠心病心肌缺血心绞痛区别和联系
冠心病心肌缺血心绞痛区别和联系:
冠心病和心肌缺血、心绞痛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心肌缺血实际上是一种病理状态,指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的心肌缺血;而心绞痛是一个现象与症状,反映的是由于心肌缺血所导致的症状。
所以,心肌缺血通常是冠心病的表现,而心绞痛是心肌缺血的表现。患者如果冠状动脉堵塞75%以上,心肌中度缺血,可能就会出现明显的心绞痛,但是心肌缺血有时并没有症状。所以,患者应该注意三者的联系和区别,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心绞痛中医认识
心绞痛中医认识:
心绞痛发作是因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发生急剧的暂时性的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是由冠心病引起。中医对心绞痛的认识,即不同的病人会有不同的认识。比如有的病人会表现为气虚,也有的病人会表现为淤血,或者气虚和淤血同时存在;有些病人表现为痰湿症状,也有的病人会表现为阴寒凝滞。
所以,病人觉得气短、乏力,即气虚表现;病人表现为怕冷,遇到寒冷就心绞痛发作,是阴寒凝滞;病人舌质比较暗、脉涩,表明有淤血;病人表现为胸部的窒闷感,是痰湿的表现;还有其他症状,比如气机不畅等。
心绞痛的原因
心绞痛的原因:
心绞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最常见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型,即供应心肌供血的冠状动脉血管出现粥样硬化,造成冠状动脉在急性的缺血状态下,心肌供血受到影响,患者出现胸痛、出汗、乏力、胸闷等症状;
第二,冠脉血管的痉挛和其他躯体疾病,合并心肌损伤,原因不主要在冠脉上,而在于有其他的原因,比如风湿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
第三,肌桥病,指心肌血管冠脉一部分血管的走行不在心肌细胞之间,而在心肌纤维之间,当心脏收缩时,供应心脏的冠状动脉血管受到挤压,造成相应的供血区出现缺血症状。
心绞痛的症状
心绞痛的症状:
心绞痛的症状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心绞痛往往是在冠状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在有一些诱因的时候,比如情绪激动、过量的体育运动、过劳等情况下,诱发冠状动脉急性缺血,出现胸痛、即胸骨胸前区甚至往上延伸到下颌、左肩、左上臂、左前臂、甚至到左侧的小指头不舒服、麻木无力的症状,持续时间一般是半个小时以内,比如几分钟、十几分钟或者二十分钟;
第二,患者会出现胸闷、乏力、胸憋、出汗、胸痛时间过长等症状,此时需要跟心肌梗死相鉴别。
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心绞痛
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心绞痛:
心绞痛应该找专业的医生来判断,典型的心绞痛至少要从四个方面来判断:
第一,诱因,包括情绪的激动、吃饭过饱、做运动时心肌耗氧量增加,以及寒冷对患者的刺激。这些所有会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的原因,都可能诱发心绞痛的发生。
第二,性质。心绞痛是一种心前区的憋闷感、压迫感、束缚感,像捆着东西一样的感觉,这种憋闷感让患者有一种濒死的感觉。
第三,部位。疼痛部位比较常见的是在胸骨后的上段、中段,也可以出现咽喉部的疼痛,有的人可以出现肚脐的疼痛。
第四,疼痛持续时间。心绞痛的出现和消失,大概是5到10分钟,如果胸痛持续超过30分钟,就应该考虑是否有急性心梗的情况存在。
要判断自己是否为心绞痛,首先应该要把这四个情况结合在一起。其次,还要结合患者的病史,如果有这些高危因素,患者得心绞痛的可能性就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