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是由心脏动脉硬化引起的管腔狭窄,导致血液供应不足。它需要积极治疗,以防止心肌梗死。首先,应该避免剧烈运动。只要心脏的耗氧量不超过供氧量,就不会发生心绞痛,这时就应该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我们应该注意健康的饮食,保持愉快的心情,按时吃药。
心绞痛是心脏病患者常常出现的一种病,发作时往往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目前,心绞痛患者通过治疗病情可以得到很大的缓解,要想减少心绞痛的发作,减轻心绞痛给大家带来的痛苦,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接下来讲一讲心绞痛的注意事项。
心绞痛的患者应注意以下几点:
(1)心绞痛发作时,应原地休息,停止所有活动,严重者取半卧位休息,保持稳定的情绪,必要时应用硝酸酯类药物。如果无法缓解,则需要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到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
(2)遵循医嘱,坚持服药、定期复查:治疗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相关疾病,按医嘱应用相应的药物治疗。补益类药物用后易加重心绞痛发作的症状,不利于本病的治疗。血管收缩类药物,可导致心脏缺血,也不适用。
(3)避免过多体力活动或情绪变化如过度兴奋、恐怖、紧张、发怒、烦恼等,长期出现精神紧张、焦虑、烦燥、悲观等情绪,会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心绞痛更易为上述情况所诱发。
(4)食物应该容易消化。烹调方法应清淡、少辣、少油、少寒。多吃枣、薏仁等开胃食品,尤其是薏仁具有除湿、祛风的功效。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尽量减少脂肪的摄入。卡路里的主要来源是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如果体重超过标准,就逐渐减肥。
(5)保持大便通畅,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增加饮食中纤维素的含量,防止便秘。便秘时,避免强迫排便,以免增加耗氧量的风险。
心绞痛的注意事项相关阅读
心绞痛中医叫什么
心绞痛中医叫什么:
心绞痛是由于正气亏虚,痰浊、淤血、气滞、寒凝等病理产物阻于心脉,而引起心脉挛急临床以腹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但心绞痛病人不同的类型会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属于中医的不同疾病。
比如部分病人表现为胸闷、憋气,这种情况下就会诊断为胸痹;有的病人表现为胃脘痛,即在胃部位出现疼痛,就诊断为胃脘痛或者是心痛,或者是心下痛;同时,也有的病人表现为咽喉部的窒闷感,这时候可以把它归属于胸痹的范围;还有少数病人会表现为上肢或者后背疼痛,都分别归为胸痹。
心绞痛中医辨证治疗
心绞痛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治疗心绞痛,主要根据辨证的结果。因为根据心绞痛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分析、辨证施治,这样会有更好的疗效。心绞痛病人表现为气虚、活动后发作,这种情况补气就是非常重要的方法。
常用的补气药有党参、黄芪,方剂里有补中益气汤;还有些病人表现为淤血症状,这种情况就要用活血化瘀药,比如丹参、丹皮、赤芍、桃仁、红花,这类活血化瘀药物;有些心绞痛病人有痰湿的表现,就可以用瓜蒌、薤白等药;还有些病人表现为寒噤,这种情况下就可以用桂枝、高良姜等温热的药物。
心绞痛是怎么回事
心绞痛是怎么回事:
心绞痛是由于患者的心脏供血和心脏需求平衡被打破,供血小于需求,导致患者缺氧后,无氧代谢产生的代谢产物刺激心肌的化学感受器,使患者产生胸痛的症状。随着血液的增加,无氧代谢产物被血流带走后,症状相对可以得到改善。
心绞痛分为稳定心绞痛和不稳定心绞痛。
稳定心绞痛通常指由于患者活动量增加,心肌耗氧增加诱发患者心前区的疼痛或憋闷感。
不稳定心绞痛是由于患者冠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破裂造成血栓形成,导致一过性的血管狭窄程度加重,使患者供血减少后出现胸痛、胸闷的症状。
心绞痛的症状
心绞痛的症状: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心绞痛的症状表现多种多样,大多数表现为活动性、劳力性的胸闷、气短、胸疼,可能向上放射到左肩,患者一般要停止当前活动,休息后症状可以减轻。比较严重时会出现自发性心绞痛,在休息甚至没有任何运动的时候,出现前胸部的闷痛、发憋,同时伴有出汗,疼痛部位可以放射到左肩部,表现为左背部伴发麻、发胀,可以持续几分钟,通过含服硝酸甘油可以得到缓解。
心绞痛吃什么药
心绞痛吃什么药:
心绞痛是由心脏供血不足引起,心绞痛发作时一定要尽快使供血不足得到缓解。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可以扩张冠状动脉血管,降低阻力,增加血流量,还可以扩张周围血管,减少静脉回心血量,降低心室容量、心腔内压、心排血量和血压,减低心脏前后负荷和心肌的需氧,从而缓解心绞痛。
长期的心绞痛,一定要注意预防发作,预防心绞痛的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可以抗血栓;他汀,可以预防冠状动脉血管斑块的产生;倍他洛克,可以减慢心肌收缩,使心脏收缩力、心率减慢,减少心绞痛发作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