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戟天的原文】
巴戟天[1],味辛,微温。治大风邪气,阴瘘不起[2],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生山谷。
【巴戟天的注释】
1.巴戟天:《证类本草》原列在上品,《森本》列在下品,但本条文中有“补中益气”但无“久服轻身延年不老”等语,故移入中品。
2.起:《森木·考异》云:“起上,《顿医钞》有‘发’字。”
巴戟天
【巴戟天的译文】
《本经》认为,巴戟天味辛,性微温,主治由风邪引起的各种严重疾病。能治疗阳痿不举;能强壮筋骨,安定五脏,补益脾胃之气,增强脏腑功能活动:还能通过对脏腑机能的调节而使人的精神情志坚定。
【巴戟天的形态分布】
1-75巴戟天
茜草科巴戟天。藤状灌木。根肉质肥厚,圆柱形,呈结节状。茎有纵棱,小枝幼时有褐色粗毛。叶对生,叶片长椭圆形,全缘,叶缘常有稀疏的短睫毛,叶上面有稀疏的粗伏毛,下面中脉被短粗毛,托叶鞘状。头状花序有花2~10朵,排列于枝端,花序梗被污黄色短粗毛,花冠白色,肉质,雄蕊4枚。核果近球形,小核有种子4粒。花期4~7月,果期6~11月。主产于广东、广西、福建等地。药用部位为根。全年均可采挖。
巴戟天
【巴戟天的药材特征】
1-76巴戟天巴戟天片
药材
呈扁圆柱形,略弯曲,长短不等,直径0.5~2cm。表面灰黄色或暗灰色,具纵纹及横裂纹,有的皮部横向断离露出木部,质韧,肉厚易剥落,断面皮部厚,紫色或淡紫色,易与木部剥离;木部坚硬,黄棕色或黄白色,直径1~5mm。无臭,味甘而微湿。
巴戟天
饮片
为空心(抽去木心)扁圆筒状的厚片,厚2~4mm,直径0.3~1.5cm。边缘栓皮灰黄色,切面淡紫色,中心黄棕色,肉厚,质坚韧,味甘而微涩。饮片中还有盐炒巴戟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