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所诱发的不良症状,首先就是口渴、多饮以及多尿;其次就是体重减轻头晕以及周身乏力;再者就是四肢麻木以及头痛。倘若患者的病情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就会诱发一些各种血管疾病的发生,比如关节炎等等不良症状。
我们都知道,糖尿病是一种危害性十分巨大的疾病,会给患者的全身多个系统造成伤害,继而到导致患者的身体健康遭受到诸多不良的影响,务必要及早治疗,否则后果不堪设想!那么,糖尿病会怎么样?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下吧!
糖尿病这种疾病的发生,通常最典型的不良症状,莫过于会导致患者发生一些诸如口渴以及多饮,还有多尿以及体重减轻等等不良症状。
通常来说,患者每天的饮水量一般都会超过2升,而患者的尿量,通常跟饮水量是相差无几的,有一些患者有可能会发生一些诸如头晕以及头晕,还有周身乏力以及四肢麻木等不良症状,倘若患者的病情比较严重的时候,那么还有可能会诱发一些诸如手足疼痛以及双眼视物不清,还有周身浮肿等不良症状的发生。
一般来说,糖尿病这种疾病的主要危害就是血糖高。倘若患者血糖控制不好,那么就会导致一些并发症的发生。比如神经病变以及脑梗塞,还有肾病变以及视网膜病变等等不良症状。
倘若患者在糖尿病前期得不到积极以有效的治疗,那么就有可能诱发各种血管病变的发生,通常包括足部坏疽以及关节炎等等。还有有些患者有可能会发生一些不可逆视力问题,导致患者视力下降。
尤其是对于那些发生了股骨头坏死的患者而言,在平常的时候不注意控制好自己的饮食,一旦出现了饮酒过多以及饮食油腻等等不良症状,就会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甚至在糖尿病后期还会发生严重瘫痪。
建议糖尿病患者在平常的时候,务必要注意一下拥有一个健康的饮食习惯,最好少吃多餐,切莫暴饮暴食,不妨多一些使用杂粮以及蔬菜,借此来降低血糖。
糖尿病会怎么样相关阅读
糖尿病人吃饭四大误区
糖尿病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而饮食对糖尿病患者的病情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正因如此,各种关于糖尿病人饮食的说法层出不穷,有科学依据的,有民间流传的,正确的、错误的,都不断动摇着患者的思考。
由于大部分糖尿病病人对饮食治疗的作用不明确,加上饮食成分极其复杂、难以控制,所以很多糖尿病患者在饮食方面还存在一些误区。
误区一:不甜的食物就能吃
很多患者错误地认为,糖尿病是吃糖或甜食过量所致。因此在调节饮食中,只限制含糖量高的甜食,例如蛋糕、糖果、水果、巧克力等,而对米饭、馒头、饼干等不甜的食物不加限制,这是非常不对的。
食物之所以会有甜味,是因为其中含有葡萄糖、果糖、蔗糖等单糖或双糖,这些糖的摄入的确会引起血糖升高。另外一些多糖类食物(如淀粉),虽然没有甜味,消化之后却会分解成葡萄糖,同样会导致血糖升高。所以,我们不能笼统地通过甜味去判断食物能否食用,应该把甜食和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区分开来。
而对糖尿病病人来说,重要的是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总量,包括单糖、双糖、多糖(主要指淀粉),而并不仅仅是甜食。只要保证合理的碳水化合物摄入总量,甜食也可以适量吃一点。
误区二:天然果糖能降糖
目前市场上出现了不少天然果糖产品。如某品牌天然果糖的销售商称,自己的产品百分百提取自新鲜果蔬,不会直接影响胰岛素分泌和血糖指数,糖尿病患者可放心食用。
其实,果糖也是单糖的一种,与葡萄糖分子式相同,只是结构略有差异。荔枝中就含有大量果糖,人们食用后,往往血糖会降低,但很多糖尿病人并不知道其中的缘由。果糖只有转换为葡萄糖后,才能被人体所利用。
大量食用后,果糖积聚在血管内,来不及转变成葡萄糖,会使血液葡萄糖过低,严重时会造成低血糖休克。这种降糖作用不仅效果短暂,还可能对糖尿病病人的健康构成一定风险。
误区三:南瓜可以降糖
在糖尿病人群中,一直流传南瓜可以降血糖,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一些科学研究指出,南瓜中所含有的南瓜多糖对控制血糖有良好的效果。
但南瓜作为一种完整的食物,里面还含有大量的糖类物质,会使餐后血糖迅速升高。因此,“南瓜降糖”是一个“片面”的看法。因此,王传社副教授告诉记者,糖尿病病人最好是把南瓜当菜吃一点,而不要随意大量进食。
误区四:豆制品可以多吃
很多糖尿病病人认为,豆制品含糖和热量都不高,其中的大豆异黄酮对血糖还有一定控制作用,因此可以多吃一些。其实,虽然豆制品相对于动物蛋白更适合于糖尿病病人,但对某些患者来说,糖尿病的发病通常会合并肾病,而摄入大量的蛋白质会给肾脏带来很大负担,甚至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因此,糖尿病肾病患者,更不能盲目多吃豆制品,以免加重病情。
糖尿病的治疗新进展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的提高,中国糖尿病发病人群急速增长。目前全国共有糖尿病患者已达4000万。患病人数已居世界第二位, 糖尿病已成为我国继癌症及心脑血管疾病之后威胁生命的“第三号杀手”。
糖尿病是因为胰岛功能出现了问题而造成的。以往认为,胰岛功能一旦受损就很难恢复,因此糖尿病属于终身疾病。近年研究发现,早期应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有可能使胰岛功能恢复。
早期使用胰岛素,不仅可迅速解除糖毒性和脂毒性对胰岛细胞和胰岛素受体的损伤作用,同时也可让未受损伤的胰岛细胞和胰岛素受体充分休息,使受损伤的胰岛细胞得以修复并恢复功能。
以色列的科学家根据这些研究结果,首先在临床研究中采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2周后,多数患者胰岛功能得到较好的恢复,随后1~2年内不需要任何药物就能将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证实胰岛细胞功能在2型糖尿病早期是可逆的。
因而,目前我们虽然不能把“糖尿病的帽子”扔到太平洋中,永不再见;但至少可以使“糖尿病的帽子”晚戴上几年。那么,哪些患者应该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
除了严重肥胖、高胰岛素血症及有严重胰岛素抵抗等需要采取综合措施解决外,空腹血糖超过7毫摩尔/升,或餐后2小时血糖超过11毫摩尔/升,一经确诊,就可及早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并辅以饮食和运动疗法,这样可最大程度地保护胰岛功能,使受损伤的胰岛β细胞得以休息并得到不同程度的修复,使糖尿病患者不必终身服药的目的成为可能。
目前我院内分泌科配备多台胰岛素泵,已应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近60例,经2周的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后约66%的患者获得缓解,不用任何药物就将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我科全体医护人员将以优质的技术和服务帮助糖尿病患者解除病痛。
糖尿病:苦瓜、黑木耳降血糖
提起苦瓜这个降糖明星,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尤其是血糖、血脂异常者,我相信你们家餐桌上更是少不了苦瓜。
大家应该知道,糖尿病在中医里叫“消渴”,而中医认为,苦瓜性味苦寒,《救荒本草》等很多古医书中记载苦瓜可“止渴”“主治烦闷、引饮”,所以对消渴之症有很好的疗效。这已经是人尽皆知的常识了,不需要我多说。
基本上,凡是没有脾胃虚寒症状的糖尿病患者,我都会建议他们适当吃些苦瓜,既可以凉拌、炒菜、炖煮,还可以把新鲜的苦瓜晒干,研成粉末,每次取5~1o克,温开水冲服代茶饮。有不少患者反馈,坚持一段时间以后,血糖慢慢变得稳定起来,波动越来越小。
至于另一种食物黑木耳,它的降糖效果也是非同一般的,明代大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木耳生于朽木之上,性甘干,主治益气不饥,轻身强志,并有治疗痔疮、血痢下血等作用。”
似乎古代医书中并没有提到它对降血糖有什么功用,但无疑我们一直都肯定它“益气不饥,轻身强志”的保健功效。而现代西方医学用小白鼠做实验发现,木耳多糖可以让小白鼠的葡萄糖耐受量和耐受量曲线得到明显改善,还可以减少得了糖尿病的小鼠对水的需求量。所以,对于血糖异常的人来说,黑木耳也是很不错的选择。
我的食疗菜谱:1、 蚌肉苦瓜汤
材料:苦瓜250克,蚌肉200克,荷叶10克,盐适量
做法:(1)准备材料先把苦瓜洗干净,去掉瓤,切成段。蚌肉洗净切成薄片。
(2)锅中加水,大火烧开后,先放入荷叶稍煮,然后加入苦瓜,煮3分钟。
(3)等到苦瓜与荷叶八成熟,加盐,捞出荷叶,最后放入蚌肉稍烫即可。
功效:蚌肉苦瓜汤是降血糖的上品。苦瓜能清热、除烦、止渴,蚌肉能清热滋阴、止渴利尿。二者合用,特别适合糖尿病且脾胃阴虚有热的人食用。
说明:由于蚌肉和苦瓜都偏寒,所以素来身体虚寒的人不宜多吃。
2、黑木耳炒蛋
材料:木耳1oo克,鸡蛋2个,大葱、盐、生抽适量
做法:(1)准备材料用淘米水提前泡发好木耳,洗净,去蒂,撕成小块。鸡蛋打散,大葱切末。
(2)炒锅放油,烧热以后,下入打散的鸡蛋,成块后盛出。
(3)锅中放油,加入葱末爆香,然后放入木耳翻炒。
(4)木耳快熟时,加入一点水和生抽,汤汁即将收干时放入鸡蛋,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黑木耳炒蛋营养丰富,适合体弱的糖尿病患者补充营养。
说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木耳乃朽木所生,得一阴之气,故有衰精冷肾之害也。”所以,木耳虽然能补胃理气,但如果是严重肾阳虚的糖尿病患者,并不适合多吃黑木耳。
糖尿病会影响味觉吗
周围神经病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如果影响了味觉神经,糖尿病患者就会出现味觉的改变。早于20世纪60年代起,在欧美国家就有人对糖尿病患者的味觉进行了研究。
Fabio医生曾报导2/3的糖尿病患者存在味觉障碍,Lawso等医生发现成人起病的糖尿病患者存在明显增高的甜味阀,约3/4 糖尿病病人存在甜、苦、咸、酸四种基本味觉受损,被认为是一种神经病变。在胰岛素治疗后可以使味觉提高。
最近,我看到某医院内分泌科医生的一项研究,收集了20例糖尿病患者的病例,并找了20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发现,糖尿病患者对甜味的敏感度低于对照组,而对酸味的敏感度高于对照组,但对咸味的敏感性两组无明显差异。
味觉的改变对糖尿病患者意味着什么呢?我认为:首先,这位糖尿病患者可能已经出现了神经系统并发病,应该到医院进行检查。第二,糖尿病患者对甜味的敏感性降低,这就可能本来已经很甜的东西,吃到糖尿病患者口里就变成不甜了。
这样一来,糖尿病患者更可能多吃含糖的食物,导致糖尿病加重。因此,存在味觉改变的糖尿病患者需要更加注意饮食的含糖量。
妊娠糖尿病为何暴增
妊娠糖尿病(GDM)一般指怀孕期间新发的糖尿病。怀孕中后期,胎盘分泌的一些激素如糖皮质激素、孕酮、胎盘泌乳素等开始干扰胰岛素的作用,使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所以孕24周以后糖尿病的发生率比较高,32~34周最为严重。
不过,我这里所用“暴增”却另有原因。
首先,妊娠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血糖数值)与普通人不同,比普通人低。比如普通成人空腹血糖≥7.0mmol/L诊断糖尿病(确诊一般还要做糖耐量试验),而孕妇只要空腹血糖≥5.8mmol/L【该数值为旧标准,新标准见下】即诊断妊娠糖尿病。
其次,卫生部2011年7月1日发布的《妊娠糖尿病诊断标准》(卫生行业标准WS331-2011)进一步调低了诊断妊娠糖尿病的血糖标准,空腹血糖≥5.1mmol/L即可诊断妊娠糖尿病。若孕妇空腹血糖<5.l mmoI/L但≥ 4.4mmol/L,则进行75g糖耐量试验(75gOGTT)。75gOGTT时空腹、服葡萄糖后1小时、2小时血糖值分别小于5.1mmol/L、10.0 mmol/L、8.5mmol/L为正常。任意一点血糖值异常者应诊断为妊娠糖尿病。
总之,因为妊娠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进一步调低,将有更多的孕妇被诊断为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不能用口服降糖药治疗,否则易导致胎儿畸形。唯一可以应用的降糖药是胰岛素。但是,并非所有诊断为妊娠糖尿病的孕妇都要立刻注射胰岛素,事实是,大部分妊娠糖尿病都没有应用胰岛素。
于是,尴尬的一幕出现了:有很多的孕妇被诊断为糖尿病,但医生根本不用药治疗。只有诊断,没有治疗。这些孕妇必须进行饮食干预,通过控制饮食、适当运动,糖尿病孕妇可以控制血糖。
但是,说老实话,单纯通过控制饮食、适当运动,要把血糖控制小于5.1mmol/L也是很难的。这不由得让我们回头探讨卫生部诊断妊娠糖尿病的新标准——孕妇空腹血糖≥5.1mmol/L即诊断糖尿病。
该标准的根据主要是,2010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支持了一项“高血糖与不良妊娠结局,HAPO”研究,根据这项研究结果国际妊娠合并糖尿病研究组(IADPSG)在2011年初更改了妊娠糖尿病诊断标准。国内一些妇产科人士积极推动应用新标准,卫生部的前述标准由此而来。
然而,美国的血糖诊断标准真的适合中国孕妇吗?要知道,中国人饮食结构中粮食(富含碳水化合物,是血糖的最主要来源)比较多,远远超过欧美国家。理论上,人群粮食摄入量越多,则平均血糖水平(血糖负荷)越高。所以欧美国家妊娠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对中国孕妇而言有可能太苛刻了。
当然,这种担心只是一种推测,还需要找到证据才能成立。但最糟糕的是,没有人认真地研究“国际妊娠合并糖尿病研究组”(IADPSG)的新标准(5.1mmol/L)是否适合中国孕妇的情况。简单地说就是,血糖≥5.1mmol/L时,带给中国孕妇胎儿的危害真的与欧美国家一样吗?或者再退一步,血糖≥5.1mmol/L时,会给中国孕妇胎儿带来哪些危害?
在这些问题全没深入研究之前,积极推行新的诊断标准,给大量的孕妇下糖尿病诊断,但又不进行任何治疗,到底想干什么呢?
妊娠糖尿病的饮食控制是非常专业的技术,不能道听途说,应该找专业的营养医师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