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的功效与作用
敛肺,涩肠,生津,安蛔。用于肺虚久咳、久痢滑肠、虚热消渴、蛔厥呕吐、腹痛等。
【乌梅的原文】
梅实,味酸{1},平。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2},偏枯{3}不仁,死肌{4},去青黑誌、恶疾{5}。生川谷。{6}
【乌梅的注释】
{1}酸:《森本》作“咸”。诸本皆作“酸”,不知森氏何所据。
{2}肢体痛:《千金》、《纲目》、《本草经解》、《本经疏证》、《图考长编》作“止肢体痛”。
{3}枯:《图考长编》作“枝”。
{4}肌:《新修》原误“肥”,据《证类》改。
{5}恶疾:《纲目》、《本经疏证》、《本草经解》、《图考长编》作“蚀恶肉”。《顾本》作“恶肉”。
{6}生川谷:《本经疏证》作“生山谷”。
乌梅
【乌梅的译文】
梅实味酸,性平。可使上逆的气机下行,能祛除热邪,安定心神,解除心烦满闷,缓解肢体疼痛,治疗偏瘫而肢体麻木不仁,及肌肤坏死无知觉等,还能去除黑痣及腐肉。
【乌梅的形态分布】
蔷薇科梅。落叶小乔木或灌木,高达10m。叶互生,叶柄被短柔毛;托叶线形,早落;叶片阔卵形或卵形,边缘有细锯齿,基部楔形。花单生或簇生于二年生侧枝叶腋,先叶开放,白色或粉红色,芳香;花萼5枚,萼筒杯状;花柱丝状,柱头头状。核果球形,成熟时黄色。花期1~2月,果期3~5月。主要分布四川、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栽培。以未成熟的果实烘干入药。5月间采收。
乌梅
【乌梅的药材特征】
乌梅:呈扁圆形或不规则球形。表面棕黑色至乌黑色,皱缩不平,一端有明显的圆脐。果核坚硬,椭圆形,棕黄色,表面有凹凸不平的点。种子扁卵形,淡黄色。
乌梅肉:质柔软,棕黑色至乌黑色。气微,味极酸。炒炭或直接入药。
【乌梅的附方】
1.治久咳不已:乌梅肉(微炒)、罂粟壳(去筋膜,蜜炒)各等份为末。每服10克,睡时蜜汤调下。(《肘后方》)
乌梅
2.乌梅丸:治天行下痢不能食者,黄连1升,乌梅20枚(炙)。并得梅捣末。腊如棋子大蜜1升,合于微火上,令可丸如梧桐子大,一服2丸,日三。(《圣惠方》)
3.治心腹痛:短气欲短:乌梅27枚,水5升煮沸,纳大钱7枚,煮2.5升,顿服之。(《肘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