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炎虽然不是大毛病,但它可导致患者出现皮肤的疼痛和瘙痒感,对个人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毛囊炎一般是由于病菌感染引起的,同时如果存在饮食、疾病 、药物以及流汗等原因也可以导致毛囊炎。
毛囊炎是毛囊出现了炎症。皮肤虽然有保护人体的作用,但它也十分脆弱,受到了刺激就会产生炎症。患了毛囊炎,患者会出现皮肤的疼痛和瘙痒,还会影响到皮肤的美观。那么,毛囊炎是怎么回事?这类疾病的症状表现是什么样的呢?
一、毛囊炎是怎么回事
1、病菌感染
毛囊受到病菌的感染,可发生毛囊炎,从而出现一系列的炎症反应。生活中,当睡眠时间不足、精神紧张等情况下,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很容易被病菌趁虚而入,从而引发毛囊炎。除此之外,皮肤还会出现发痒、红肿以及皮脂分泌旺盛等现象。
2、其他诱因
毛囊炎的出现还可饮食有关。平时不注意营养搭配,身体缺乏某种维生素,也可引起毛囊炎。另外,脂溢性皮炎、激素性皮炎、糖尿病、湿疹等疾病也往往伴随毛囊炎。患者使用了激素类药物,也可导致毛囊炎。另外,如果平时比较容易流汗,并且在流汗之后没有及时清洗,汗水中的污垢损伤到皮肤和毛囊,也会形成毛囊炎。
二、毛囊炎的症状
1、头部毛囊炎
这种情况多在成年人身上出现,患者可出现轻度的瘙痒和疼痛,皮肤上的皮疹初期为针头大小,可逐渐长大,并变成脓疱,在脓疱周围可出现炎性红晕,脓疱一般分批出现,不融合。脓疱破溃之后可流出少量脓血,可结成黄痂,痂落之后不留疤痕,严重的话可导致永久性脱发。
2、面部毛囊炎
面部的毛囊炎起初为红色丘疹,之后可发展为丘疹性脓疱,继而结痂、脱落,脱落之后不留疤痕。
3、背部毛囊炎
患者可出现轻微的疼痛或瘙痒感,可排出脓血,在结痂脱落之后也不会留下疤痕。
4、阴部毛囊炎
阴道毛囊炎主要在阴毛部位出现,皮肤上出现的扑闪丘疹要比其他部位更小一些,一般为白色或红色丘疹,不会出脓。
毛囊炎是怎么回事相关阅读
去面部红血丝方法
去面部红血丝方法:
去面部红血丝的话,我们首先要判断红血丝是雾状的还是丝状的。是表现为面部绯红但是看不到一根根的血丝。另一种情况会发现伴随的还有一根根皮下的血丝。对于雾状的红血丝我们建议选择590纳米(激光)光头两三次治疗。
间隔时间为一个月左右。经过两到三次的治疗大半红血丝会有很好的改善。对于皮下能看出来明显的血丝,这时候要选择恩迪亚戈1064、532激光。这个激光能够让我们面部这种血丝能够很好地被激发起来。
毛孔大的原因
毛孔大的原因:
不外乎是油脂的分泌,和年龄的增长。因为毛孔的粗大,我们发现生下来小孩的皮肤,就像我们煮熟的鸡蛋,刚剥了壳一样,非常的细腻,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他的皮肤的,皮脂腺的分泌,那这时候慢慢的,毛孔会被分泌的油脂撑大了。
再者就是年轻,会有些小姑娘,看着皮肤很细腻,随着年龄增长,由于重力的作用,也会让我们的毛孔,慢慢显的明显起来,所以重力的作用,也是一个,毛孔粗大的原因。再者,还要注意一下,适度的皮肤的保水。我们知道油脂和水,是个平衡体,当油脂分泌多的时候,水会更进一步的减少,那这时候我们知道,如果适度的,保持皮肤的水分,能够减少油脂的分泌,也是一个控制毛孔变大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什么是毛囊炎
什么是毛囊炎:
毛囊炎是以毛囊为主要受累部位的炎症性皮肤病,任何有毛发的部位都可以发生毛囊炎,主要表现就是以毛囊为中心的红色丘疹。轻度毛囊炎可以没有不适感,或者是轻度的瘙痒和疼痛。重度毛囊炎可以出现全身症状,出现严重的感染。
毛囊炎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感染性毛囊炎,另一类是非感染性毛囊炎。感染性毛囊炎包括细菌性和真菌性,另外也有螨虫、毛囊虫等感染导致的毛囊炎。非感染性毛囊炎最常见的是药物性,比如口服激素、抗癌靶向药。所以要明确毛囊炎的性质,查找毛囊炎的病因,有利于毛囊炎的治疗。
毛囊炎的注意事项
毛囊炎的注意事项:
毛囊炎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明确毛囊炎的分类和病因,可以根据症状来进行判断。
如果毛囊炎有明显的瘙痒,就要怀疑是不是真菌性毛囊炎。症状主要表现是红肿、疼痛,就要考虑是细菌性毛囊炎。
第二个需要注意毛囊炎发生之后,尽可能避免去挤压,挤压会导致炎症往深部的发展。
第三个就是有些毛囊炎跟内科病相关,比如有些糖尿病患者发生毛囊炎增多,可以同时伴血糖升高。一些非常严重的毛囊炎还要怀疑是不是有免疫缺陷,尤其是有没有HIV的感染。所以需要对大面积的严重毛囊炎患者进行全身的身体检查。
毛囊炎用什么药
毛囊炎用什么药:
毛囊炎一般是球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因此,口服抗菌素常常选用抗球菌的抗菌素,如头孢类、像青霉素、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外用药也选用一些抗菌素的药膏;
第二,需注意局部清洗以后再用药膏,用药膏以后,最好用纱布或者创口贴将用药部位粘上,让局部的抗菌药浓度高一些,提高消炎效果。
第三,尽量用含有消炎作用的皂来清洗病变部位,比如硫磺皂或者含有抗菌作用的皂经常清洗。
第四,可试用紫外线照射。
第五,对反复发作的患者可试用自家菌苗或多价葡萄球菌菌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