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母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泻火,生津润燥。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咳嗽、骨蒸潮热。
【知母的原文】
知母,味苦,寒。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一名蚔母,一名连母,一名野寥(1),一名地参,一名水参,一名水浚(2),一名货母。一名媞母。生川谷。
【知母的注释】
(1)野寥:《纲目》注为《别录》文。
(2)浚:《万历政和》、《本经疏证》作“绥”。
知母
【知母的译文】
知母味苦,性寒。可祛除邪热,主治消渴、内热,可除湿利水,治疗肢体浮肿,并能补益元气,治疗虚弱不足。
【知母的形态分布】
2-44知母
百合科知母。多年生草本。地下茎横走,上面残留许多褐色纤维状的叶鞘。叶丛生于根茎上,线形,质稍硬,基部扩大成鞘状。花茎直立,从叶丛中抽出,其上散生尖尾状的苞片;花2?3朵簇生在顶部集成长穗状;花被6片排成两轮,呈白色,有3条紫色纵脉;雄蕊3枚;子房上位,3室。蒴果长圆形。花期5?6月,果期8?9月。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等省区。生于向阳干燥的丘陵地及固定的砂丘上。药用部位为根茎。春秋采收。
知母
【知母的药材特征】
2-45知母肉、毛知母、知母片
药材:毛知母长条状,微弯曲,略扁。长3?15cm,直径0.8?1.5cm。顶端有浅黄色茎叶残痕,习称“金包头”。表面黄棕色至棕色,上面有1凹沟,具紧密排列的节;节上密生黄棕色残存叶基,毛茸由两侧向根茎上方生长,下面隆起而略皱缩,有点状根痕。质硬,易折断。气微,味微甜、略苦,嚼之带黏性。鲜时剥去外皮晒干者为知母肉,表面黄白色,有扭曲的沟纹。
饮片:类圆形或长圆形厚片,厚2?4mm黄白色,切面可见白色筋脉点,中柱占大部分。质滋润,肉厚。文火炒至变色,加盐水炒干为盐知母,老黄色,偶有焦斑,略具咸味。
知母
【知母的附方】
玉液汤:生山药50克,生黄芪25克,知母30克,生鸡内金(捣细)10克,葛根7.5克,五味子15克,天花粉15克。水煎服。治消渴。(《医学衷中参西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