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芷的功效与作用
散风祛湿,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用于感冒头痛,眉棱骨痛,鼻塞,鼻渊,牙痛,白带,疮疡肿痛。
【白芷的原文】
白芷⑴,味辛,温。治女人⑵漏下赤白、血闭、阴肿⑶,寒热、风头⑷侵目泪出⑸,长肌肤⑹,润泽⑺,可作面脂。一名芳香。生川谷。
白芷
【白芷的注释】
(1)芷:《孙本》、《黄本》、《周本》作“苣”。
(2)人:《森本·考异》云:“人,《香字钞》、《香药钞》作‘子’字。”
(3)肿:“肿”字后,《香字钞》、《香药钞》有“痛”字。
(4)风头:《纲目》、《图考长编》、《本草经解》作“头风”。
(5)泪出:《香字钞》、《香药钞》作“泣出”。
(6)长肌肤:“肤”,《本草经解》作“肉”。
(7)润泽:“泽”字后,《纲目》、《本草经解》有“颜色”二字,並注为《本经》文。《证类》对“颜色”二字注为黑字《别录》文。
白芷
【白芷的译文】
白芷味辛,性温。主治女子非经期阴道流血、带下赤白相同、经闭不通、外阴及阴道肿痛等妇科病;能解除恶寒发热、风邪侵袭而致的头痛流泪等症状,还可促进肌肤生长,并能使其细腻润泽,从而用作涂面的保健化妆用品。又叫芳香。
【白芷的形态分布】
2-52杭白芷
伞形科杭白芷。与白芷主要区别在于根具4棱,茎及叶鞘为黄绿色,小总荀片通常比小伞梗短,花为淡黄白色。主产于浙江、福建、河北等省。生于灌木丛间,现多栽培。药用部位为根。夏秋间叶黄时采收。
2—53白芷
伞形科白芷。多年生草本,高1?2m。根圆锥形,直径2?5cm。茎粗壮中空,基部直径5?9cm,紫红色,近花序处有短柔毛。基生叶有长柄,基部叶鞘紫色,叶片二至三回三出式羽状全裂,最终裂片披针形至倒卵形,裂片基部下延使叶轴具翅;茎生叶简化成叶鞘,紫色。顶生或腋生复伞形花序,伞幅多数,小总苞片,条形;花白色。双悬果椭圆形,分果侧棱成翅状,结合面具有二条油管。花期6~7月,果期7~9月。主产于东北地区及山东、河北等省。多生于河岸、溪边。现多栽培。药用部位为根,药材川白芷来源于本种,夏秋间叶黄时采收。
【白芷的药材特征】
2-54杭白芷、杭白芷片
药材:与川白芷近似,主要不同点为横向皮孔样突起成四纵列排列,根为类圆锥形而具四纵棱,即方头圆身。
饮片:椭圆形及圆形切片,直径1.5?2.5cm,厚2?3mm。形成层环、木质部略呈方形,木质部约占断面的1/2。其余同川白芷。
2-55川白芷、川白芷片
药材:长圆锥形,长10?25cm,直径1.5?5cm。表面灰黄色至黄棕色,有多数纵皱纹及支根痕,有皮孔样的横向突起,习称“疙瘩丁”。顶端有凹陷的茎痕。质硬,断面灰白色,粉性。气芳香,味辛、微苦。
饮片:圆形横切片或纵切片,直径1.5?2.5cm,厚2?3mm。切面类白色或灰白色,形成层环纹棕色,明显,圆形,木质部约占断面的1/3,具放射状纹理,皮部有多数棕色油点,周边灰棕或黄棕色。
白芷
【白芷的附方】
治偏正头风:香白芷(炒)125克,川芎(炒)、甘草(炒)、川乌头(半生半熟)各50克。为末,每服5克,细茶,薄荷汤调服。(《直指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