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的功效与作用
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用于热病心烦、黄疸尿赤、血淋涩痛、目赤肿痛、火毒疮疡。焦梔子凉血止血。
【栀子的原文】
栀子,味苦,寒。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皰皶鼻、白痛、赤痛、疮疡⑴。一名木丹⑵。生川谷。
【栀子的注释】
(1)皰皶鼻、白癞、赤癞、疮疡:《玄大观》注为《别录》文。“皰”《成和政和》、《商务政和》、《孙本》、《黄本》、《问本》作“炮”,《周本》作“泡”。“皴”《图经衍义》脱。“疮”《孙本》、《黄本》、《问本》、《周本》作“创”。
(2)一名木丹:《玄大观》作黑字《别录》文。《柯大观》注云:“原作黑字,后改为白字。”
栀子
【栀子的译文】
栀子味苦,性寒。主治五脏内邪气郁结,胃中热气蒸熏、面色红赤、酒皶鼻及白癞、赤癞等疥癖性皮肤病、疮疡等。
【栀子的形态分布】
2-134栀子
茜草科梔子。常绿灌木,高达2m。叶对生或三叶轮生,革质,椭圆状倒卵形至倒披针形,上面光亮,下面脉腋内簇生短毛,托叶鞘状。花单生枝端,白色,大形,芳香;花萼筒状,有翅状直棱;花冠高脚碟状;雄蕊无花丝,花药线形;子房下位。果倒卵形,为肉质或带革质浆果,熟时金黄或黄红色。花期5?7月,果期8?11月。主产于江西、湖南、湖北等省。生长于山坡杂林中。药用部位为成熟果实。8?11月间采摘。
栀子
【栀子的药材特征】
2-135栀子、栀子仁
药材:长卵形或椭圆形,长1.5?3.5cm,直径1?1.5cm。红黄色或棕红色,具6条翅状纵棱,棱间有1条明显的纵脉纹。顶端残留萼片,基部稍尖,有果柄痕。果皮薄而脆,略有光泽,内表面鲜黄色,有光泽,具2?3条隆起的假隔膜,多数种子黏结成团。种子即为栀子仁,扁长圆形,红棕色,密具细小疣状突起。可使水染成鲜黄色。气微,味微酸而苦。
饮片:去除果皮,单用种子团,称栀子仁。将栀子碾碎,炒至黄褐色为炒栀子,炒至焦黄色为焦栀子。片块状或为栀子整体形状,焦黄色,有香气,味微苦。
栀子
【栀子的附方】
栀子豉汤:栀子14个(剖),香豉400毫升(绵裹)。上二味,以水4升,先煮梔子,得2.5升,纳豉,煮取1.5升,去渣,分为二服,温服一服。得吐者,止后服。治伤寒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恼。(《伤寒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