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虚寒盛证,中医病症名。指阴寒内盛,阳气受损而虚衰。症见形寒肢冷,尿清便溏,面色(白光)白,舌淡胖嫩,脉沉迟弱等。治宜温阳散寒。
病因
阴阳相互制约,保持相对平衡。阳虚则不能制阴,故阴偏盛。
病机
阳气犹如自然界的太阳,阳气不足,则内环境就会处于一种“寒冷”状态。完谷不化,指的是大便中夹杂未消化食物。古人对此现象的产生有一个形象的比喻,食物的消化就好比要把生米煮成熟饭,胃就好比是煮饭的锅子,而阳气就好比是煮饭用的火,没有“火”,米就无法煮成“饭”。所以当阳气不足时,则进入胃中的食物也就无法很好地“腐熟”(消化),而直接从肠道排出。阳气不足,细胞的生命活动衰退,所以表现为萎靡懒动。体内水分的消耗与代谢,取决于阳气的蒸腾作用。如果阳气衰微,对水液蒸腾消耗不足,则多余水分蓄积体内,导致舌体胖大。舌体胖大,受牙齿挤压而出现齿痕。阳气不足,不能鼓动脉管,所以脉象沉细无力。
临床表现
畏寒怕冷,四肢不温,完谷不化,精神不振,舌淡而胖,或有齿痕,脉沉细无力。
常见证型
1.心阳虚。兼见心悸心慌,心胸憋闷疼痛,失眠多梦,心神不宁。
治法:补心气,温心阳。
方剂:桂枝甘草汤合人参汤。
2.肝阳虚。兼见头晕目眩,两胁不舒,乳房胀痛,情绪抑郁。
治法:温补肝阳。
方剂:温阳补肝汤加减
3.脾阳虚。兼见食欲不振,恶心呃逆,大便稀溏,嗳腐吞酸。
治法:温中健脾。
方剂:小建中汤加减。
4.肾阳虚。兼见腰膝酸软,小便频数或癃闭不通,阳痿早泄,性功能衰退。
治法:温肾壮阳。
方剂:肾气丸。
5.肺阳虚。咳嗽气短,呼吸无力,声低懒言,痰如白沫。
预防调护
日常加强锻炼,起居有常,可进食滋补,通过食疗方来调养。
转归预后
一般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