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出自阴阳学说,属于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中医学应用阴阳阐述疾病的发病机理。阴盛阳衰证是人体阴阳之间失去平衡、协调的一种病理状态之一,为寒证。一般来讲,阴阳是相互制约的,一方面偏盛必然制约另一方而使之虚衰。阴偏盛伤阳可进一步发展为阳衰的病变。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盛则阳病”。
病因
由于感受寒湿之气或者过食生冷导致阴气的病理性亢盛即阴盛,由于阴寒内盛伤及人体阳气,进一步出现阳气不足即阳衰。阴气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的作用,阳气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的作用,故阴盛阳衰表现为形寒肢冷,蜷卧喜静,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而润,脉迟等寒象。常见于疾病发展到后期的患者。
临床表现
以四肢厥冷,畏寒喜温,面色苍白,腹部冷痛,泄泻清稀,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迟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常用中药
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牡丹皮、泽泻、桂枝、附子。
预防调护
忌食寒凉性食物,注意防寒保暖。节欲,起居有常,不熬夜,不饮浓茶。
转归预后
经过合理的治疗及调护,一般预后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