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阻膜原证,中医病证名。是指感受疫病之邪,邪伏于半表半里膜原之处,以寒热定时发作,头痛如劈,身痛如被杖,胸胁胀闷,呕吐痰涎,苔白如积粉等为常见症的证候。本证多发生于夏秋之季,或居住环境潮湿的沼泽潮泊地带,或高山丛林之处。病在气分,病情属实。西医学的夏秋季节流行性感冒、疟疾以及某些地方性疾病的发病过程中可见本证。
病因
木证乃为湿热秽浊之邪侵袭人体,初起邪气伏于膜原所致。
临床表现
初起先憎寒而后发热,继则但发热而不恶寒,日晡发热益甚,头身疼痛,胸脘痞闷,时作呕恶,舌苔白厚腻浊如积粉,脉弦数。
症情分析
湿浊郁伏膜原,阻滞表里之气机,阳气被湿浊阻遏,不能布达于肌表故恶寒,至阳气渐积,郁通,则恶寒消失而发热汗出。邪正反复交争,故寒热往来,起伏如疟。因湿浊偏盛,阳气受郁,故寒甚而热微。膜原湿浊外渍肌肉,经络之气不通,则身体疼痛,手足沉重。湿浊内阻脾中焦气机失调,胃气上逆,则呕逆胀满。舌苔白厚腻浊,或如积粉,脉缓,皆为湿浊内盛的象。
常用中药
厚朴、槟榔、草果、黄芩、甘草、藿香、半夏、生姜。
常见病
湿温
临床表现为寒热往来如疟状,寒甚热微,身痛有汗,手足沉重,呕逆胀满,舌苔白厚腻浊,或如积粉,脉缓。治宜疏利透达膜原湿浊。方用达原饮或雷氏宣透膜原法。
预防调护
1、本证一般宜食清淡、易消化之物,如鲜蔬菜、水果、或冬瓜汤等,不宜食肥甘厚腻之品,以防滞邪难开。
2、对某些有传染性的病人,应及旱隔离。
3、可用芳香之品,如雄黄、艾叶等烟熏住室。
4、要保持室内空气的相对干燥和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