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脚起泡怎么办

糖尿病患者之所以脚上会起水泡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真菌导致,患者体内的神经营养障碍等代谢问题都非常的异常。那么糖尿病患者脚上起泡的时候,平常一定要到正规的医院去治疗,另外一定要对足部清洁非常的注重,同时日常生活当中也可以用温水泡脚来进行治疗。

这是糖尿病患者日常生活当中,除了要对自己的饮食非常注意之外,身体方面也有很多其他方面的表现症状,除了会有视线变得模糊,经常容易觉得饿之外,其实脚上长水泡也是非常让人觉得困扰的很多时候,患者一个处理不当,就会引发不可挽回的后果,那么糖尿病脚起泡怎么办呢?
  正规医院治疗
  首先如果发现自己脚底起泡的话一定要及时的到正规的医院去做治疗,这是一定不可以大意的,否则很容易引发糖尿病足而导致要截肢的后果。另外,平常也一定要将逐步的护理工作,做到位,穿鞋子之前,务必对鞋子进行仔细的检查,选择的袜子一定是透气性吸水性都比较好的,如果有小面积的擦伤,一定要彻底的用温水洗干净尽早就医。
  注意足部清洁
  如果发现自己的脚上起泡,那么一定要保证足部的清洁状态,另外,可以将渗透液抽取出来,这样可以预防进一步发生继发性的感染。另外一定要用无菌纱布做衣个炮仗,等到彻底干涸之后,自然脱落就可以了,糖尿病人由于本身是高血糖的状态,如果不对自身血糖做控制,那么水泡就会反反覆覆的出现,因此一定要找到源头的治疗方式。
  温水泡脚
  如果是因为血糖病变而出现的水泡,那么不需要通过治疗也是可以自行吸收的等。结痂了之后,平常可以多用温水泡一泡脚,毕竟很多时候真菌的存在就很容易引起水泡,在水泡还没有破之前多用温水来泡一泡,让血液循环得到促进,这样水泡恢复的就会更快,一些也能够更好地治愈疾病。

糖尿病脚起泡怎么办相关阅读

糖尿病黄斑水肿的治疗方法

全球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约9300万,其中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高达2100万,这部分病人大部分会导致明显的视力下降甚至视力丧失,是糖尿病引起的严重眼部并发症。临床上一直探索糖尿病黄斑水肿有效的治疗方法,激光光凝、玻璃体切割手术及药物治疗是目前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DME)的主要方法。传统激光光凝治疗相对安全、疗效作用持久,仍具有其无法取代的优势,但只对局限性黄斑水肿有一定疗效;玻璃体切割手术能解除一部分患者的DME,但手术风险及创伤较大;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由于其明确的副作用,不能作为主要治疗方法;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VEGF)药物治疗能从发病机制上阻断DME的发生发展,其疗效已经得到循证医学的认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疗效相对较短,反复治疗的潜在危险及全身副作用需要更大样本量的长期前瞻性研究进一步验证;联合治疗减少重复治疗次数、提高疗效、增强安全性,可成为将来的发展趋势。现将糖尿病黄斑水肿的治疗现状及优缺点介绍如下。

1、黄斑区激光光凝治疗

激光光凝是治疗DME的传统方法。其机制是通过视网膜色素上皮吸收激光光能,进而导致光感受器细胞破坏,破坏的感光细胞由胶质瘢痕替代,从而减少外层视网膜耗氧,缓解内层视网膜缺氧,减轻组织水肿。激光光凝治疗主要分为局部激光光凝、格栅样激光光凝、改良格栅样激光光凝。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研究组证实局灶性激光光凝对有临床意义的黄斑水肿(CSME)具有良好作用。激光光凝治疗可使DME引起的中等视力丧失发生率减少50%。激光光凝治疗可以帮助黄斑水肿消退,提高或稳定视力,作用相对安全,具有其无法取代的优势,但仍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其并发症包括激光引起的视网膜及脉络膜热损伤、旁中心盲点形成、对比敏感度下降、黄斑中心凹误伤、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形成、视网膜脉络膜吻合等。但在3年的随访期内也仅有3%的患者视力提高3行及以上,10%~15%患者仍发生了中等视力丧失。可见激光光凝治疗尚不能有效治疗所有DME。

2、手术治疗

目前玻璃体切割手术主要适用于弥漫性黄斑水肿伴玻璃体后皮质紧张收缩。已有证据表明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非牵引性DME与传统的黄斑格栅样激光光凝相比有着相近甚至更优的疗效。提示玻璃体切割手术也可作为非牵引性DME的治疗选择。值得注意的是,水肿消退并不意味着视力改善。这可能是由于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发现的黄斑厚度变化并不意味着黄斑灌注及功能的改善,长时间的黄斑水肿引起了光感受器的功能障碍。这也解释了手术后解剖学改善与视功能提高并非完全相关。

3、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可能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途径起到抗炎作用,下调VEGF表达,抑制眼内新生血管,促进血视网膜屏障功能恢复等多种机制减轻黄斑水肿。目前临床多采用曲安奈德(TA)。但由于糖皮质激素全身应用副作用较大,目前主要采用眼局部给药方式。对激光光凝难以治疗的DME患者,对其行玻璃体腔注射TA可在短期内提高视力,但远期效果还不能肯定,因此,通常需要每3~6个月重复注射以维持疗效。糖皮质激素主要副作应包括高眼压和白内障,以及重复眼内注射引起的眼内炎等并发症。提示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仍有较大的局限性。

抗VEGF类药物治疗DME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此类药物从发病机制上阻断DME的发生发展,较传统的激光光凝和手术等方法具有独特的优势,抗VEGF药物可使约25%的DME患者获得更好的视力。需要指出的是,抗VEGF药物可引起心血管事件、肾功能异常等全身不良反应,以及眼部不适、前房反应、一过性眼压增高、玻璃体出血、眼内炎等局部不良反应,故其安全性问题仍需引起关注。由于抗VEGF类药物作用持续时间较短,重复注射的风险和经济负担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4、联合治疗

近年来,各项研究在探索治疗DME新药的同时,亦有强调联合治疗的趋势。联合治疗可以减低单药剂量、减少副反应,增强安全性。联合治疗的具体方案有将激光光凝、手术、药物中的两者或三者联合。研究发现,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联合改良黄斑格栅样激光光凝治疗DME,其疗效优于单独应用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或激光光凝。也有学者联合应用手术、玻璃体腔注射TA及激光光凝进行治疗,随访3年发现平均黄斑中心凹厚度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其中2/3的患眼治疗后未见DME复发。分析其原因是先期行玻璃体切割手术可解除牵引,增加后续玻璃体腔注射TA通透性,提高视网膜组织对TA的吸收,手术后及时注射TA可使黄斑水肿稳定吸收,后再行激光光凝时黄斑厚度显著减低,有助于提高激光效果。提示联合治疗DME的疗效可能优于单一治疗。但联合治疗的具体方案和时间选择需要更大样本的临床试验来进一步验证。

总之,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发病机制,并在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距离真正认识和彻底治疗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植入式胃收缩力调节器系统

1992年第一次使用胃电刺激是用来治疗胃轻瘫,1995年意大利学者最早用于治疗单纯性肥胖症,2006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首次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植入式胃收缩力调节器系统是一台植入式脉冲发生器(IPG),它可以通过电极导线检测食物的摄入,并通过胃电极导线向胃腔发送非兴奋性(非起搏)信号。它以一种无创的方式与一台外部程控仪连通,从而进行信号设置。

一、植入式胃收缩力调节器系统的构成

由带有充电线圈的植入式脉冲发生器(IPG)、植入式胃电极导线、体外充电器及程控仪组成。

二、植入式胃收缩力调节器系统的植入

植入式胃收缩力调节器系统通过微创腹腔镜手术植入。一对电极固定在胃底,另外两对电极固定在胃窦区域的前壁和后壁。植入式脉冲发生器(IPG)和充电线圈置于左上腹皮下。患者通常在手术后第二天即可出院。这一操作是完全可逆的。

三、植入式胃收缩力调节器系统治疗2型糖尿病的机制

植入式胃收缩力调节器系统检测到食物摄入后,仪器向胃窦发送的电信号,绕过受阻的营养信号传递机制,直接激活肠道神经丛,反馈信号经迷走神经传入大脑,然后通过中枢系统内的作用,促进肠促胰素的分泌,同时肝脏产生抑制肝糖输出的作用;这些过程对糖代谢产生调节作用,改善血糖控制,同时产生饱腹感,导致减少食物摄入,降低体重。

影响糖尿病血糖生成指数的因素

影响糖尿病血糖生成指数大小的因素有很多,如食物的种类、生熟程度、加工方法等。

首先,食物种类不同,血糖生成指数也各异。如豆类食品一般比谷、薯类食品的血糖生成指数低;谷类食品中,大麦、荞麦、黑米等较小麦的血糖生成指数低。这也是提倡糖尿病病友多吃粗杂粮的原因之一。

其次,膳食纤维含量多的食物的生糖指数较低。如全麦面包,黑面包血糖生成指数较白面包低,所以要提倡糖尿病病友多吃粗制粮。

第三,食物的物理特征,如食物中的颗粒物所占比例及食物的冷热等都对血糖生成指数有影响。淀粉颗粒越大,血糖生成指数越低;食物中颗粒物质所占比例越高,血糖生成指数越低。

吃“米饭”比喝“粥”更有利于血糖的控制大米的淀粉颗粒平均直径为5毫米,呈六角多面体。植物种子或根茎中的淀粉不溶环境污染不,加热后才能促进它在水中溶解。加热和水的存在使淀粉颗粒膨胀,从而使包裹它们的“包膜”分裂,淀粉胶化,颗粒变小。

加热时间越长,这种作用越彻底,进食后与消化液接触越广泛,越易被吸收。即使是同等重量的大米,因将其加工成"粥”比加工成“米饭”的时间长,所以“粥”更易于吸收,血糖生成指数也高。因此喝“粥”后血糖升高更明显。

另外,同于“米饭”和“粥”的含水量不同,分别为固体和半流体,它们在胃中停留的时间和在小肠消化和吸收的速度也不一样。进食“粥”后,吸的排空时间比较短,在小肠吸收得更彻底,这也可能是喝“粥”比吃“米饭”对血糖影响大的原因。

糖尿病患者该如何吃水果

香蕉、菠萝、荔枝、蜜枣、桂圆含糖量很高,有糖尿病的患者就肯定不能选了。而火龙果、普通、苹果、梨、橙子、柚子含糖量中等我们可以适当地选用,但对量的要有控制。

西瓜看上去很甜但含糖量只有5%不到,这一类含糖量相对比较低的水果,可以相对放宽一点,问题不是很大,但量要控制不宜过多。每个病人根据他的具体情况也不一样,要看自己的血糖的指标,每个人的情况因人而异。

饭后吃水果其实是很不科学的!建议在两餐之间,把水果可以当作一种加餐。糖尿病人建议少吃多餐,在这个中间加餐少吃一点水果其实是很好的一个选择。

夏天是一个出汗多、消耗多的一个季节,不光是我们糖尿病人,普通人也一样,只不过是我们糖尿病人尤其要重视加强自我保护,因为我们的抵抗力、免疫能力,因为我们各种各样的并发症的发生导致了我们一些防御能力的下降,所以在夏天的时候更要注意。

有些病人可能稍微天气热一点就大汗不止,没怎么运动就有汗往下滴。这个除了有些人他本身就好出汗之外,还跟糖尿病人有可能会出现植物神经功能这样一个异常。

还有一些人别人都大汗淋漓他一点汗都没有,这些过多或者过少的出汗都可能与糖尿病的植物神经病变有关,那么这一部分有明显的泌汗功能异常的病人,在夏天尤其要注意恒温,避免这种过高或者是过低的温度。

夏天的时候出汗多特别容易口渴,对于糖尿病病人这种口渴会更加的严重。血糖就是血浆当中的葡萄糖高于正常就叫血糖高,就是糖尿病。这些血浆当中的高的葡萄糖其实就相当于利尿剂。人体大量的水分都通过这些糖分从小便把它排掉了,也就是说这些过高的血浆当中的葡萄糖把我们的水分像抽水机一样的把我们的水分抽干。夏天的时候高血糖的病人非常容易缺水。

糖尿病人由于神经病变也可能会有中枢神经病变等等,或者是血管性病变等等。主要是神经病变的情况下感觉不到脱水,没有口渴的感觉。

饮料温度不能够过冷,因为我们糖尿病病人可能会有一些隐患。比如可能已经有些人发生了糖尿病的植物神经病变以后,导致肠道功能紊乱,这样的病人如果再加上冰水的刺激对肠道的刺激可能不是很好,所以尽量不要选择。

其次,糖尿病人感受冷热的这种反应也是下降的,所以可能说稍稍冷一点或者稍稍热一点是感觉不到的。所以要小心,家人最好这个时候或者先用手先摸摸这个温度合适再喝。

糖尿病的治疗现状

糖尿病已成为21世纪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流行病。它是继肿瘤、血管病变之后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具有高致死率、高致残率和高医疗花费的特征,成为当前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公共健康问题。

2000年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约为1.5亿,估计到2010年,患病人数将达2.21亿,2025年将增加至3亿,增长率为46%。其中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太地区,其增长率为57%,而糖尿病在中国的严峻形势更是发人深省。

中国是糖尿病大国,是糖尿病重灾区,截至2003年,中国糖尿病发病人数达2380万仅次于印度,位居世界第二位。据官方统计数字显示,中国政府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费用为800亿元。即便如此,中国糖尿病治疗的现实与理想仍有很大差距。糖尿病的控制现状仍然不容乐观。

1、血糖控制

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实验(DCCT)和糖尿病并发症干预流行病学研究(EDIC)的研究已显示,强化治疗严格的血糖控制可以使1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显著降低达60%~80%。英国的研究亦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经严格的血糖控制后,相关并发症均有显著降低,其中减少微血管并发症25%,心肌梗死16%,减少糖尿病相关死亡10%。

对于2型糖尿病来讲,改善血糖控制可明显改善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但能达到指南所推荐的控制目标的人群却少之又少。当前各大权威糖尿病机构均倡导以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为评价血糖控制达标的“金指标”,中国采用的是亚太地区的糖尿病治疗指南标准,即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

据亚洲糖尿病治疗现状调查2003年中国区最新结果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HbA1C平均为7.5%~11.6%。仅有11.5%的患者血糖控制理想,而绝大多数(88.5%)的患者血糖未能达标(HbA1C>6.5%),其中HbA1C>7.5%的患者占38.6%。提示目前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尚不充分。

2、血糖监测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讲,糖尿病治疗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并发症产生,可以讲治疗的好坏将会影响今后若干年的发展。但是糖尿病又被称作无声的杀手,因为高血糖对人体有害,却常无感觉,因此及时准确的血糖监测是确保治疗达标的重要手段。但是,血糖监测现状还很不令人满意。

在美国,15%~20%的糖尿病患者进行血糖自我监测,香港地区约为10%,而我国大陆地区仅为1%。在美国每位糖尿病患者的平均监测频率为30.1次/月,香港地区为8~10次/月,而我国大陆地区仅为2.5次/月。

3、并发症和合并症

糖尿病的并发症是引起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心脑血管并发症已经成为糖尿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高达75%),约70%的糖尿病病人是因为心血管疾病住院治疗。新诊断的糖尿病人可能已有慢性并发症,其中视网膜病变16.6%,微量蛋白尿21%。

国内4 000人的糖尿病并发症调查显示:合并下肢神经病变者38%,白内障44%,微量蛋白尿33%,严重并发症(主要指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肾衰、失明和截肢)2%~7%。随着糖尿病病程的进展,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逐步增加。 目前已有很多专家倡导超越血糖中心模式,降低胰岛素抵抗与降糖并举,血糖、血压、血脂的控制并重。

我国作为世界上主要的发展中国家,如何作好糖尿病的预防、治疗和管理工作,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社会问题。长远来看,要做到彻底征服糖尿病,实现持久达标,全面改善代谢紊乱纠正糖尿病治疗的低达标率现状任重而道远。

(0)

相关推荐

  • 糖尿病眼睛并发症症状

    长时间糖尿病的发作对于人们的眼部伤害是比较大的,所以导致不少人的眼睛会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而这些并发症的出现不光会导致人们出现眼痛以及眼红等症状,同时还会导致人们的视力不断下降,严…

    11-10
    23
  • 糖尿病脚麻正常吗

    糖尿病会有一些症状,尤其是饥饿感强、吃得很多、脚麻痹发抖,有的还会出现疼痛等都是比较常见的,此时就要确定具体情况,听医生的建议。出现脚麻也有可能是普通的症状,也有可能是神经疾病并发…

    11-30
    14
  • 糖尿病检查哪些项目

    糖尿病检查哪些项目:   糖尿病的诊断主要依靠血糖的测定,但是,糖尿病病友除了血糖升高,还可以伴有血脂、血液黏稠度、血尿酸、肝脏功能等的异常;另外,虽然刚刚确诊糖尿病,但是,有可能…

    11-12
    16
  • 糖尿病有什么并发症

    糖尿病是代谢性疾病,也是慢性疾病,想要彻底治疗好是非常困难的,本身并不是什么可怕的疾病,但是它会有各种并发症出现,像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脑血栓,白内障等等,这些…

    11-07
    14
  • 为什么糖尿病患者易得脑血管病

    据统计,也有30%的脑血管病的病人都会患有糖尿病。有糖尿病的患者,患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情况是一般人的将近三倍。脑血管病已成为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死亡率高达30%。那么为什么糖尿…

    12-03
    9
  • 糖尿病可以治愈吗

    糖尿病可以治愈吗:   糖尿病是慢性病、流行病。糖尿病目前暂时不能治愈。糖尿病是一个终身性疾病,一旦确诊糖尿病,可能在之后的岁月里,都要进行饮食和生活方式的干预,同时要服用药物,这…

    11-17
    12
  • 糖尿病足的术前准备

    在糖尿病手术前就要注意,患者要积极调整自己肌体状况、调整好自己术前心态,还有术前还要备皮及涉及的相关一些用药,再则伤口可别感染了,在日常饮食中注意低盐、糖、低脂性饮食。保护好皮肤,…

    11-14
    12
  • 糖尿病的并发症有那些

    糖尿病的患者会出现一些并发症,主要就是心血管病变,属于致死患者的主要病因,还有可能会出现脑血管病变的情况,也就是常见的脑动脉硬化等,患者需要注意,一定要注意饮食,养成好的习惯。 疾…

    10-23
    14
  • 糖尿病脚麻是怎么回事

    糖尿病脚麻是怎么回事:   糖尿病人脚麻是经常有的事,只要身体任何的部位出现麻木、疼痛、酸痛,就要及时的检查血糖,导致下肢脚麻的原因主要是有以下4个方面。   第一,外界的刺激,来…

    12-04
    13
  • 糖尿病怀孕后注意事项

    综合管理是保证整个孕期健康正常的关键。糖尿病患者发现怀孕后,首先要停掉所有的口服降糖药,改为每日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来控制血糖。对于血糖的监测,至少每天测4到6次。因为孕期对血糖的管…

    12-16
    21
  • 得了糖尿病心肌病怎么办

    主要是早期的发现,早期进行控制,得了糖尿病心肌病可以通过胰岛素的方法来进行控制,尽量避免发生出现血糖增高的情况。有可能会引起出现糖尿病肾病的情况发生,尽量不要吃一些含糖量比较高的食…

    12-09
    29
  • 糖尿病足保守治疗方法有哪些

    糖尿病足也是当代社会比较常见的疾病,患有这类疾病让人非常的痛苦,糖尿病足保守的治疗方法也会有很多,比如可以接受改变足部异常的治疗,改善神经功能,积极地进行一些抗感染的治疗,治疗方法…

    11-26
    10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