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新生儿黄疸中药方
大部分新生儿或多或少的都会出现黄疸的症状,如果出院回到家后新生儿才出现黄疸的症状,那么就要及时的去医院检查,看是病理性黄疸还是生理性的黄疸,需要如何治疗。如果不想看西医的话,那么也可以去看中医,中医在治疗新生儿黄疸上也有很好的成效。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新生儿黄疸的中医治疗方法。
1、消黄汤。原料:茵陈,川黄柏,山栀子,条黄岑,川黄连,生大黄。加适量清水煎大概剩到20毫升左右即可,可分多次给新生儿服用。可以起到清热利湿,解毒消黄的效果,对治疗湿热熏蒸型黄疽有比较好的效果。
2、利胆汤。原料:茵陈,蒲公英,茯苓,郁金,天花粉,泽泻,栀子,生甘草。用水煎服,每天一剂,一天分3次服用。可以达到清热利湿,利胆退黄的作用。适合用于治疗湿热发黄引起的黄疸。
3、茵陈茅根汤。原料:茵陈,白茅根,车前草。用适量清水煎大概剩到30毫升左右即可,每天一剂,需分多次喂服。有清热利湿,利胆退黄的效果,适用于湿热发黄证。
4、疏利清化汤。原料:茵陈,金钱草,焦栀子,广郁金,赤芍药,白芍药,醋柴胡,鸡内金,石打穿,猪苓,茯苓。用适量清水煎大概剩150毫升左右即可,每天一剂,分多次喂服,有清热利湿,利胆退黄的作用,适用于湿热发黄证。
以上就是新生儿黄疸的一些中药治疗方法,需要在专业的中医师指导下使用,只有让中医师看过新生儿才知道新生儿属于哪种黄疸,才能对症下药。新生儿在服用药物后才能很快的恢复健康,在治疗黄疸期间,要做好新生儿的护理工作,多给新生儿喂水;如果是母乳性黄疸,那最好先不要给新生儿喂母乳,等好了之后再喂;要给新生儿多晒太阳,这样新生儿才能很快恢复健康。
治疗新生儿黄疸中药方
新生儿是一类特殊的群体。新生儿的免疫力比较差,因此很容易患上各种各样的疾病。如果新生儿出现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的症状,那么应该是患了黄疸。黄疸如果不进行及时的治疗,就会威胁到新生患儿的健康。因此黄疸是一种很严重的疾病。
患了病理性黄疸一定要进行及时的治疗。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换血治疗,光照治疗和药物治疗。通过这些疗法来降低体内的胆红素含量。此外我们还可以采用一些治疗新生儿黄疸中药方剂。下面为大家长朋友推荐一些治疗中药方剂的中药方剂。
中药方剂一:茵陈,干姜,党参,白术,甘草。以上中药水煎服用,每日一剂。此方具有利湿退黄的功效。因此这个中药方剂对新生儿黄疸是很有疗效的。
中药方剂二:全瓜蒌,广郁金,片姜黄,神曲,生甘草。以上中药水煎服用,每日一剂。此方具有清热化郁,健脾和肝的功效。因此这个中药方剂对新生儿黄疸也是很有疗效的。
中药方剂三:绵茵陈,丹参,车前子,甘草。以上中药水煎服用,每日一剂。此方具有清热健脾的功效。因此这个中药方剂对新生儿迁徙性黄疸有不错的疗效。
中药方剂四:菌陈,栀子,大黄、黄柏。以上中药水煎服用,每日一剂。此方具有清热利湿退黄的功效。因此这个中药方剂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也是很有疗效的。
以上就是一些可以用于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中药方。中药方剂对新生儿的毒副作用较小。因此中药方剂对新生儿黄疸是很有疗效的。中药方剂治疗新生儿黄疸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通过中药方剂的调理,新生儿黄疸是可以治愈的。家长朋友不需要过于担心。
黄疸中医药方是什么
新生儿出现黄疸的几率是比较高的,一般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生理性的会在孩子一周到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就会自己慢慢的消退,但是病理性的就会持续的时间比较长。
1、脾湿型黄疸
脾湿型黄疸的小儿皮肤发黄,日久不易退,其色晦暗,面色无华,体质消瘦,乏力纳少,大便溏软,四肢欠温,治疗可用健脾化湿、和中之法,中药可用茵陈、白术、干姜、党参、山药、茯苓、佛手、菖蒲、郁金、焦山楂等,中成药可用健脾丸,地茵合剂等。
2、湿热型新生儿黄疸
可见到小儿皮肤黄而鲜明,其色如枯色,伴见发热、烦躁、啼哭、口渴、呕吐、尿黄、便秘等症状,常用茵陈、栀子、大黄、黄芩、车前子、竹茹、陈皮等中药治疗,伴见高热、烦躁喘促,或抽搐,并且有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3、瘀滞型黄疸
可见面目及全身发黄,黄色较深且晦暗,并逐渐加重,身体消瘦,饮食减少,大便溏稀,并伴有皮肤出血而见瘀斑瘀点等,中医认为此为热邪深入,伤及脾胃,瘀阻血分,因此治疗要活血化瘀,养肝健脾,中药可用柴胡、赤芍、白芍、当归、桃仁、红花、川芎、佛手、陈皮、茯苓、山药、鸡血藤等药物。
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中药方
新生儿黄疸常用的中成药一般是茵栀黄颗粒,如果孩子口服茵栀黄颗粒,出现腹泻比较明显,红屁股大便次数多又稀,容易哭闹。可以改成中药,中药有免煎颗粒,也可以自己熬煮,常用的中药,它的组成成分一般包括以下几味:茵陈蒿、炒栀子、黄芩、虎杖、郁金。
这个中药方也是中药茵陈蒿汤加减而来的,它的主要功效就是清热、利胆、退黄。孩子口服量要比较小,因此这个中药方一定要浓煎,放水比较少,少喝、频服,这样才可以。
以上就是“小孩黄疸中药方”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您。如果需要服用药物,请严格按照说明书用法用量,遵医嘱用药,若还有其他疑问,请咨询主治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