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汗药有哪些
止汗药一般有乌洛托品溶液、氧化铝无水乙醇溶液、氯化铝溶液、醋酸铅溶液等。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
1.乌洛托品溶液:乌洛托品溶液是一种收敛剂和抗菌剂,可以抑制汗液分泌,并且还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手足多汗症、腋臭等症状。
2.氧化铝无水乙醇溶液:氧化铝无水乙醇溶液的主要成分为氧化铝和乙醇,属于一种外用涂抹的药物,能够起到收敛的作用,也具有一定的抑菌效果,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湿疹、痱子以及接触性皮炎等疾病引起的出汗症状。
3.氯化铝溶液:氯化铝溶液是一种皮肤黏膜保护剂,具有抗过敏的功效,也具有止痒的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虫咬性皮炎、荨麻疹等疾病引起的不适现象。
4.醋酸铅溶液:醋酸铅溶液主要成分是醋酸铅,是一种局部收敛防腐剂,可以减少汗腺的分泌,从而达到止汗的效果,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手足多汗症、腋臭等症状。
我有头汗、多汗症.服用哪种止汗药
有头汗、多汗症一般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对症服用镇静剂、抗胆碱药物和肉毒杆菌毒素注射等止汗药。1、镇静剂:一些氯丙嗪、谷维素等镇静剂,对情绪多汗有效。2、抗胆碱药物:可以通过防止乙酰胆碱激活汗腺来减少出汗。常见药物如阿托品、普鲁本辛、山莨菪碱等。但副作用可引起口干、皮肤潮红、心悸、视力模糊等不良反应。3、肉毒杆菌毒素注射:A型肉毒毒素可以通过阻止胆碱能神经元释放乙酰胆碱来减少出汗,注射部位的皮肤可以持续4到6个月而不出汗,然后需要再次注射。建议患者严格遵医嘱用药,平时注意避免辛辣刺激的饮食,如辣椒、大蒜、生姜等,避免饮酒。同时,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适量运动。
手脚出汗吃什么药好
通常情况下,手脚出汗吃的药物有抗汗药、消汗剂、中药调理等。具体分析如下:
1.抗汗药:口服的一些抗汗药,如格隆溴铵片、盐酸普萘洛尔片等,可以抑制神经兴奋性,从而减少手脚出汗的现象。但这类药物可能有一些副作用,需要在医生的建议下使用。
2.消汗剂:外用消汗剂,如琥珀酸、风油精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手脚汗多,但是需要注意使用方法和剂量。
3.中药调理:中医认为手脚出汗是肾虚、脾虚等身体失衡的症状,对于这种情况,中药可以通过调理身体内部平衡,从而改善手脚出汗的症状。需要在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知柏地黄丸、左归丸等药物进行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手脚出汗也可以通过生活习惯上的调整来进行缓解,如定期洗澡、避免过度紧张或焦虑、使用透气性好的鞋子、穿透气性好的袜子、避免高温多湿的环境、避免食用刺激性和辛辣的食物等。
见效快的止汗药
具有止汗效果的药物有很多,比较常见的有玉屏风颗粒、虚汗停颗粒、复芪止汗颗粒、龟胶养阴颗粒等。建议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避免盲目用药对身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1、玉屏风颗粒:玉屏风颗粒由黄芪、白术(炒)、防风制成,属于解表剂,具有益气、固表、止汗的功效,在中医学上常用于治疗因表虚不固引起的自汗恶风、面色㿠白或体虚易感风邪的症状;
2、虚汗停颗粒:虚汗停颗粒是由黄芪、浮小麦、大枣、糯稻根、牡蛎(煅)制成,具有益气养阴、固表敛汗的功效,在中医学上常用于治疗气阴不足引起的自汗、盗汗以及小儿盗汗的症状;
3、复芪止汗颗粒:复芪止汗颗粒为处方药,由黄芪、党参、麻黄根、白术(麸炒)、牡蛎(煅)、五味子(制)制成,具有益气、固表、敛汗的功效,在中医学上常用于治疗多汗症,尤其是对气虚型引起的出汗效果尤佳;
4、龟胶养阴颗粒:龟胶养阴颗粒是由龟甲胶、白芍、生地黄、陈皮、女贞子、何首乌(制)制成,具有滋补肝肾、养阴生津的功效,在中医学上常用于治疗病后体虚引起的肝肾阴虚症,如五心烦热、咽干口燥、盗汗、头晕目眩、急躁易怒等症状。
除了以上中成药,具有止汗效果的中药材也有很多,如浮小麦、五味子、麻黄根、白术等。建议患者在用药前应前往医院的中医科就诊,配合医生进行望闻问切等检查后,在医生的辨证下用药。
以上就是“减少出汗药物”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您。如果需要服用药物,请严格按照说明书用法用量,遵医嘱用药,若还有其他疑问,请咨询主治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