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药物治疗有哪些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药物治疗通常包括抗生素类药物、肝素类药物、凝血因子和血制品以及抗纤溶药物等。
1、抗生素类药物:感染性疾病患者应积极控制感染,早期足量联合应用抗生素类药物;。
2、肝素类药物:适用于DIC早期(即弥散性微血栓形成期),目的在于抑制广泛性微血栓形成,常用药物包括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
3、凝血因子和血制品:适用于DIC中期(即消耗性低凝血期),此期既有微血栓形成,又有凝血因子进行性消耗,在抗凝治疗的基础上,还应适当输注新鲜全血、新鲜血浆、血小板悬液、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复合物浓缩剂等凝血因子和血制品;。
4、抗纤溶药物:适用于DIC晚期(即继发性纤溶亢进期),此期微血栓形成已经基本停止,可选择适当的抗纤溶药物治疗继发性纤溶,常用的抗纤溶药物包括:6-氨基己酸、氨甲苯酸、氨甲环酸及抑肽酶等。
参考资料:[1]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实用内科学(下册).第1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药物
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药物包括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等。
1、抗凝药物:
抗凝治疗是终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病理过程、减少器官功能损害、重建凝血和抗凝平衡的重要措施。但是,对于大出血或凝血功能差的患者,仍然禁止使用。常用药物包括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等。
2、抗血小板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预防血栓形成。常用药物有潘生丁、阿司匹林、噻氯匹定等。
3、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制剂:
适用于有明显血小板减少或凝血因子降低的证据、接受过病因和抗凝治疗、病情未得到很好控制以及有明显出血的患者。包括新鲜冷冻血浆、血小板悬液、纤维蛋白原制剂等血液制品的输血。因疾病较重,患者需卧床休息,家属因定时帮患者按摩皮肤受压处,防止压疮的发生。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怎么治疗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首先应进行基础疾病治疗,去除诱发因素,根据患者的基础疾病分别采取抗肿瘤、抗感染、外伤以及产科疾病等措施,这是治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最为根本以及关键的治疗措施。
根据分期以及患者的症状应用抗凝药物、抗纤溶治疗或者是补充凝血因子,比如应用肝素类药物(缓解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高凝状态)、氨甲环酸、氨甲苯酸等,必要时应用新鲜血浆、血小板等。如果患者发生了多器官功能衰竭、休克等紧急情况,应立即给予氧气吸入,纠正电解质紊乱、酸中毒等。
1.立即给予静脉输液,应用肾上腺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能够升高血压、收缩血管的药物。
2.情况严重的还应进行输血治疗,或者是输注白蛋白。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如果能够及时控制、去除原发病因,少部分患者能够达到治愈效果。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用什么药好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如果是在早期也就是在高凝期,这时可以给予普通肝素进行抗凝治疗。
如果有明显的血小板减少或者凝血因子减少的证据,同时已经进行病因治疗以及抗凝治疗。但是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仍然没有得到良好的控制,并且存在有明显的出血临床表现者,这时可以考虑进行替代治疗。
给予替代治疗可以选择新鲜冷冻血浆等血液制品,输注血小板悬液、纤维蛋白原以及Ⅷ因子和凝血酶原复合物。
以上就是“治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特效药物”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您。如果需要服用药物,请严格按照说明书用法用量,遵医嘱用药,若还有其他疑问,请咨询主治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