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和肝硬化有联系吗:
这些年随着体检的大范围普及,脂肪肝的检出率是越来越高,在人群中很多觉得自己没有什么病的一些患者,在检查身体的时候都发现自己有脂肪肝,很多患者都会提这样的疑问,脂肪肝会引起肝硬化,其实脂肪肝是可以导致肝硬化的。无论是在动物实验,还是在我们的临床观察当中,都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它为什么会进展成肝硬化呢。
其实脂肪肝它分为几个病程阶段,早期的时候就是一个单纯性的脂肪肝,这个时候病人只是在检查身体,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做B超的时候发现有脂肪肝,病人可以没有任何的症状。包括他的实验室就是验血的指标、肝功能可以完全正常,到后面病人可能会合并脂肪性的肝炎。
它的主要表现除了超声上发现脂肪肝以外,病人还可能会合并有转氨酶的升高一些肝脏酶学的一个指标的异常,而进一步进展就有可能会发展成为脂肪性的肝硬化,其实早期脂肪肝的时候,这个病是完全可以去逆转的。你比如说通过生活方式的干预,减少脂肪类食物的摄入,控制体重要控制血压,控制好血糖以及增加运动量,是可以等让他的脂肪肝去发生一个逆转的,一旦脂肪肝这个病进入到了这种脂肪性肝硬化的阶段,再想逆转它可能就会很难。因为这个时候肝脏一旦进入到肝硬化的阶段,它这个疾病会自动的往前进展,这个时候就不受你生活方式的干预。
脂肪肝和肝硬化有联系吗相关阅读
药肝多长时间恢复
肝脏是我们的解毒器官,因此也是比较容易出现损伤的器官,而我们都知道药物往往在治疗疾病的同时,还会出现很多副作用,这些副作用如果肝脏难以承受,就会出现药物性肝损伤的情况,但是这种情况是可以恢复的,那么药肝所长时间恢复呢?
生活中很多的人的肝部是会出现很多的疾病的,药物肝损伤的患者最好避免使用与致病药物我们认为药物肝损伤的治疗的关键是停用和防止再使用引起肝损伤的药物,如果肝损伤的患者是误服大量肝毒性药物的患者我们建议早期洗胃、导泻、透析、利尿等过程来促进药物肝损伤的患者排泄和清除。
此外,营养不良性脂肪肝患者应适当增加营养,药物肝损伤的患者多吃青菜、水果和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以及高蛋白质的瘦肉等,药物肝损伤的患者最好不吃零食做到 睡前不加餐。我们建议肝损伤的患者生活中适当增加运动例如每天跑步,仰卧起坐。
药物性肝损伤的恢复时间,取决于患者的病情、患者的体质、对药物的反应等。比如有些体质好的患者,服用肝损害药物后,不会造成肝损害,或只是轻微受损。一般情况下,如果只是轻度损伤,或急性肝细胞损伤,应立即停药,并选择合理的抗炎保肝药物治疗,经3-6周的治疗后,肝细胞功能可逐渐恢复。而胆汁淤积型肝炎需6-10周才能好转,慢性的胆汁淤积型肝炎,需要3个月,甚至3年以上才能恢复。
药物肝损伤的患者长期大量饮酒者应戒酒,药物肝损伤的肥胖者应严格控制饮食使体能恢复正常。药物肝损伤的有脂肪肝的糖尿病人应积极有效地控制血糖。我们建议肝损伤的患者药物辅助治疗,如果是药物肝损伤的患者早期发现积极治 疗肝损伤能痊愈不留后遗症。肝损伤出现后,那么一定要止血的,出血比较多的,那么是可以选择单纯性的缝合来进行改善的,这样能够避免有深处的一个情况,同时在手术后可以进行热敷来帮助缓解的作用。
好啦,以上是我们关于药物导致肝损伤什么时候可以恢复的问题的问题的解答,相信大家又有了进一步了解,在此,我们提醒大家,传统的保肝、护肝的药物治疗,传统的治疗只是暂时抑制人体内的病毒,并不能从根本上清除病毒,而且易复发,影响病人的长期生存率。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个人的体质都不同,实际情况大家还要多多请教医生,否则后果自负。
脂肪肝的运动原则是什么
适当增加运动,促进体内脂肪消耗。以锻炼全身体力和耐力为目标的全身性低强度的动态有氧运动为主。最好的运动方式如登山、、慢跑、中快速徒步行走、骑自行车、上下楼梯、爬坡、打羽毛球、乒乓球、踢毽子、拍皮球、跳舞、广播体操、跳绳和游泳等。
运动要达到一定强度,如每天跑步,每小时至少6公里才能达到减肥效果。要从小运动量开始循序渐进逐步达到适当的运动量,并做到有恒、有序和有度,以加强体内脂肪的消耗。运动量一是主观感觉:如锻炼后精力充沛、心情愉快、睡眠及食欲好,无心悸、气短,虽有疲劳感,经休息后就恢复正常,说明运动量比较合适。
如果出现非常疲劳,吃不下,睡不好,经休息后仍感到周身无力,甚至对锻炼产生厌倦感,说明运动量过大,应及时调整至合适的运动量。二是客观检查:一般来说,老年人运动后脉搏数较运动前增加60%-65%,保持在110-120次/分,脉搏跳动均匀或运动后脉搏与年龄之和为170较为适合;运动后3-10分钟脉搏应恢复正常;运动中呼吸一般每分钟的次数不应超过24次。否则说明运动量过大。
另外,运动要因人而异,比如说有些患者营养不良合并胃下垂可能就不适宜餐后散步;对下肢关节退行性病变的患者来说不宜选择类似慢跑、登梯、爬山等关节活动度较大的运动;有些冠心病、高血压病、脑血管疾病患者,在进行锻炼时最好有人陪同,以免发生意外,同时注意随身带好必需的急救药品。
此外心情要开朗不暴怒少气恼注意劳逸结合等也是相当重要的。
最后,药物辅助治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市面上针对脂肪肝的保健品多如牛毛,并不是适合所有类型的脂肪肝,如营养不良性脂肪肝多为脾胃虚弱、气血亏虚、肝肾不足,应健脾胃、养气血、补肝肾;酒精性脂肪肝需解酒毒。
像市面最常见的决明子茶,主要成分是中药草决明,草决明味甘苦咸,性微寒,功能清肝火,益肝肾,润肠通便。但脾胃虚寒,气血不足的病人用了有的就会伤及脾胃引起腹泻,长期用使脾胃逾亏,气血逾虚。因此,药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因人而异使用治疗。
脂肪肝早期发现积极治疗,一般都能痊愈,且不留后遗症,不必惧怕。值得注意的是,每年小升初、中考、高考体检之后我们科就会来一批转氨酶升高的小胖墩,大部分经检查后已是脂肪肝或脂肪性肝炎。这因为现在独生子女,想吃什么就给什么,活动又少,就易变成变成“小胖墩”,这就潜伏下了脂肪肝的危机,这就警示我们脂肪肝的预防工作应从小从早抓起。
“脂肪肝”认识的三大误区
中国是肝病的高发区,乙肝病毒携带者人数居世界之首。脂肪肝是肝病诱发的主要原因之一,以往我们认为只有胖子才会得脂肪肝,只要天天不大鱼大肉,吃粗茶淡饭脂肪肝就与我无关,指的是这样吗?脂肪肝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什么是脂肪肝 ?
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正常肝内脂肪占肝重的3%-4%,如果脂肪含量超过肝重的5%即为脂肪肝,严重者脂肪量可达40%-50%,脂肪肝的脂类主要是甘油三酯。脂肪肝一般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脂肪肝类似于急性、亚急性病毒性肝炎,比较少见,临床症状表现为疲劳、恶心、呕吐和不同程度的黄疸并可短期内发生肝昏迷和肾衰。严重者可在数小时死于并发症,如果及时治疗,病情可在短期内迅速好转。慢性脂肪肝较为常见,起病缓慢、隐匿,病程漫长。早期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一般是在做B超时偶然发现,部分病人可出现食欲减退、恶心、乏力、肝区疼痛、腹胀,以及右上腹胀满和压迫感。由于这些症状没有特异性,与一般的慢性胃炎、胆囊炎相似。
(二)脂肪肝的误区
误区之一:瘦人不会患上脂肪肝。在不少人的印象里,似乎脂肪肝只是胖人的“专利”,瘦人不会患上脂肪肝,其实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尽管肥胖是引起脂肪肝的主要诱因之一,但瘦人同样可以患上脂肪肝。由于长期饥饿、节食或肠道病便所致的营养不良以及蛋白质供应低下,或者吸收不良都能引起人体内的白蛋白合成减少,从而促使脂肪组织的脂肪分解和动用,大量脂肪酸从脂肪组织中释放进入肝脏,最终导致肝内脂肪积蓄,形成营养不良性脂肪肝。
误区之二:少吃油甚至只吃素就不会得脂肪肝。由于喝酒也是引发脂肪肝的诱因之一,长期饮酒者即使只吃素食也很容易患上酒精性脂肪肝。在事物中,不仅动物脂肪(肥肉)和植物油会转化成体内脂肪,一般食物和淀粉也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生化反应转化为脂肪。当这些物质在体内形成过剩,超过新陈代谢的需要,就会变成脂肪储存起来,也会形成脂肪肝。
误区之三:治疗脂肪肝有“特效药”。生活中有不少脂肪肝患者热衷于到处打听、购买治疗脂肪肝的“特效药”,而目前医药市场上的“保肝药”也是五花八门、林林种种。专家就此指出,针对脂肪肝的治疗,目前尚未出现“特效药”。通常情况下,轻度脂肪肝患者只要注意日常饮食结构的平衡就可以了,并不需要进行药物治疗;至于中、重型脂肪肝患者,可选择性地使用降脂类药物,但要遵医嘱用药,切不可道听途说,胡乱用药。
(三)什么样的人易患脂肪肝?
1、中老年人易患脂肪肝。年龄增大新陈代谢功能逐渐衰退,运动量减少,形成脂肪肝。
2、肥胖者易患脂肪肝。研究表明,在超过标准体重10%的人群中,肝脏脂肪沉积者
脂肪肝是如何发展成肝癌的
脂肪肝癌变的患者一般年龄较大。但随着近来脂肪肝逐渐幼年化,肝癌的年龄也有所提前。斯塔利医生统计,年龄最小者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癌变时仅仅45岁。2003年澳大利亚医生(Hui)与阿沙医生一样,把非酒精性脂肪肝和丙型肝炎进行了比较。
他们发现,27%的肝癌患者与隐源性肝硬化有关,非酒精性脂肪肝发展成隐源性肝硬化比丙型肝炎发展成肝硬化大约晚8年,而隐源性肝硬化比丙型肝炎肝硬化发展成肝癌仅晚了3年。这就是说,得了脂肪肝,如果不加以注意,一旦形成肝硬化后,其结局和丙型肝炎一样不容乐观。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率为9~46%。其中大多数为单纯性脂肪肝,多无症状,肝脏内没有炎症性改变,因此肝功能正常,病情是稳定。有多少比例的人会发展成为脂肪性肝炎,目前还不太清楚。脂肪性肝炎患者的肝脏内会出现炎症性改变。
由于肝脏发炎,肝细胞坏死,转氨酶就会从肝细胞中释放出来,实验室检查则发现转氨酶升高。如果加以控制,有52~79%的患者稳定或肝纤维化逆转,有26~37%的患者发展成进展性肝纤维化,有9~20%的患者进展成为隐源性肝硬化。
一旦诊断为隐源性肝硬化,5~7年后有40~60%的患者会出现肝硬化相关并发症,包括肝腹水、门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衰竭和肝细胞癌。单纯性脂肪肝如果不加以控制,就有可能一步一步地进展为脂肪性肝炎,再走向肝纤维化,然后肝硬化,最终有可能癌变或发生其他并发症。
脂肪有“毒”吗
近年来,医学上出现了一个新名词——脂毒性相关疾病。这个名词让老百姓看到后,确实吓了一跳:难道脂肪也有毒?
脂肪多了就有“毒”了
脂肪是体内三大营养要素之一,它可为机体提供较高的热量、调节体温,还有绝热和机械性保护机体的作用。脂肪还参与细胞壁的构成、为机体提供必需脂肪酸、构成胆汁中成分、参与激素代谢等重要生物作用。人不能没有脂肪! 但脂肪过多,就会引起脂肪肝、冠心病、中风等许多疾病。能引起疾病的物质不就成为有毒的物质了吗?因此,体内脂肪太多了,就有“毒”了。
脂肪呆错了地方就有“毒”了
脂肪在体内的分布也和它的毒性有关。脂肪不但存在于脂肪组织和脂肪细胞内,所有非脂肪细胞内也存在有少量的脂肪酸,它们参与细胞膜的构成,保证细胞膜的完整性。可以说,没有脂肪酸就没有细胞的生命。
但脂肪进入非脂肪组织的量不能过多,过多了,就有“毒”了,就会毒害这些非脂肪组织和器官,引起疾病。医学上把脂肪的这种有害作用称为“脂毒性”,把与脂肪过多相关的疾病,如2型糖尿病、心脏病和脂肪肝称为“脂毒性相关疾病”。
给脂肪减“毒”的“瘦素”
脂肪代谢受到机体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和控制,体内有许多激素可以调节脂肪的代谢。近年来,科学家发现人体内有一种物质与人的胖瘦有关,他们把这种物质称为“瘦素”。别看这种物质的名字叫“瘦素”,但它实际上是由脂肪组织产生的。
正常情况下,脂肪贮存增加时,瘦素的分泌增加。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抑制进食、减少体重、刺激能量消耗。但瘦素并不能直接减轻体重。现代医学发现,它最重要的功能是直接作用于非脂肪组织,使肥胖局限于脂肪细胞,防止过多的脂肪酸在非脂肪组织内堆积,产生毒性。
其他影响脂肪代谢的激素
还有一些主要作用于其他物质代谢的激素可对脂代谢产生间接影响。例如:肝素可增加脂肪分解;胰岛素、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都可以使肝脏合成胆固醇增加;胰高血糖素、糖皮质激素、前列腺素可减少肝脏内胆固醇的合成;雌激素能增加血浆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有助于肝脏清除胆固醇,而雄激素和孕激素可降低血浆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因此,机体内分泌的改变,如糖尿病、妊娠等都可能影响体内脂肪代谢,增加脂肪的毒性。
体内脂肪就像地球上的水一样。地球离不开水,水流在河里、海里,或浇到地里,都是非常有用的,但水太多了,冲毁了房屋、淹没了村庄,就成了祸害;机体不能没有脂肪,但脂肪太多了,沉积在血管壁、肝脏内,就有了“毒”。
体内的激素就像调节雨水形成的风、气流和云,“风不调,雨不顺”。尽管人类还不能自如地控制地球上的水,但进入体内的脂肪是可以控制的,增加或减少体内脂肪的消耗也是可以实现的。所以,脂肪的“毒”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