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两虚可通过五个步骤来调理。
第一,调脾胃。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所以如果治疗血液症就需要重视调理脾胃,饮食调养可以多吃南瓜、山药、莲子、扁豆、薏米等健脾益胃的食材。
第二,养肝血。中医认为,肝郁则脾虚,肝藏血主疏泄,有助脾胃运化,所以养肝血也是调气血非常重要一个步骤。我们应该注意切忌生气、切忌熬夜,要多注意睡眠,并且久视伤血,经常用眼的人也需要注意眼睛的保养,防止耗伤气血。
第三,食药膳。药膳补气血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法,见效也比较快,补气可食四君子汤,取人参10克、白术9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与羊肉炖食即可,补血可用四物汤,取白芍、当归、熟地黄、川芎各9克,放入250毫升水中煎制150毫升,空腹热服。但是这种情况下要用药的话,最好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第四,远寒邪。中医认为,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寒邪会让血液淤滞,导致经络不畅,气血生化受阻,这样会给我们身体带来比较大的伤害。所以我们应该远离寒邪,冬季注意保暖,夏季切勿贪凉,经常温水泡脚,经常做一做按摩对身体有好处。
五,多运动,运动对身体健康非常重要。我们知道经常运动的人面色红润有光泽,看起来生机勃勃,这都是因为运动有助于脾胃将营养物质转化为气血,供身体所用,还可以疏通经络,让气血充盈。我们在选择运动的时候,最好选择一些慢运动,切忌剧烈的运动,如慢跑、游泳、打球、瑜珈、太极拳等,这样才对身体健康更加有利。
气血两虚如何调理相关阅读
气血不足表现
气血不足表现:
气血不足会引起很多这个表现这些个虚损的这些症状,比如说如果气虚损过度,然后相对不足过渡,可以出现这个短气胸闷,心悸,乏力,身体懒散,不爱动,还有如果出现这个身体,觉得怕冷,等等这些表现,它主要是因为从中医学方面来讲,气主煦之,气主这个推动这方面。
气主煦之就是指的气有这个温煦的作用,如果气亏了,对身体的温煦不足,就可以出现怕冷,畏寒。然后阳气不足活动功能降低,出现不愿意动,懒散,这个乏力等等这些个,如果心气虚,可以出现心悸,心慌这个心脏搏动的异常,如果肺气虚,可以出现这个气短,咳嗽等等这些。脾气不足,就是出现乏力,消化不良,腹胀等等。肾气不足,表现为这个肾气腰酸,腿软,然后性功能的异常,血的不足就主要表现在血的濡养这方面,可以出现心慌,心悸。然后,女性可以出现月经过少,闭经等等这些个症状。
气血不足要怎么调养
气血不足要怎么调养:
在临床当中,好多患者都有气血不足的表现,它的主要表现:比如说气不足引起的乏力,短气,这个身体沉重,然后不爱活动等等这些个症状。血不足引起来的,尤其是妇女,可以出现月经量少可以出现闭经,然后心血不足出现心慌,肝血不足可以出现这个眼目干涩,失眠等等这些很不同的表现。
那么怎么去这个调补调养气血?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用药物用补气血的药物,常用的补气血的药物,就是四君子汤,可以补气,四物汤可以补血。这两个方子合的一块儿就是八珍汤,可以气血双补。
另一方面,可以用食疗的方法,在食物当中加点补气的药物,有党参、黄芪,加补血的当归,白芍,枸杞子,桑葚子等等这些个也可以进行这个气血的调补。另一方面也可以用艾灸的方法,用艾条的艾灸关元,血海,阁书,这个七海等等这些个穴位也可以这个调补气血,使这个气血生化充足。可以把这个不足的气血补足。
气虚吃哪些药
气虚吃哪些药:
一、肺气虚证候:短气自汗、咳嗽气喘、胸闷,易于感冒,甚至水肿,小便不利。治则:补益肺气。主方:四君子汤和玉屏风散。方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黄芪、防风等。
二、脾气虚。一般的脾气虚证证候: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无力,体型消瘦,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弱。治则:健脾益气。主方:六君子汤。方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法半夏、陈皮。
三、中气下陷证证候:脘腹重坠作胀,食入益甚,肛门重坠,甚或脱肛,或女性子宫下垂,小便混浊,伴见少气乏力。治则:补中益气。主方:补中益气汤。方药:黄芪、人参、白术、甘草、升麻、柴胡、当归、半法夏、陈皮。
气虚吃哪些好
气虚吃哪些好:
气虚患者通过一些补气的食材,可以起到调理的作用。
粳米性平,味甘,能够补中益气。气虚者宜常食之。
牛肉性平,味甘,有益气血、补脾胃、强筋骨的作用,故气虚者宜常食之。
狗肉性温,味咸,能补中益气,对气虚兼有脾虚或肾虚、肺虚或阳虚者,更适宜,尤宜秋冬季节最为食。
鸡肉性温,有温中、益气、补精、养血的功效。无论是气虚、血虚、肾虚,皆宜食之。
鲢鱼性温,味甘,能入脾肺而补气,气虚者宜食之。
气虚吃什么药管用
气虚吃什么药管用:
气虚主要是吃一些补气的药材,例如人参、党参、西洋参等参类的这样一些药。在这个基础上,它的核心作用,是提取它补气的作用。但是在吃这个药的时候,在临床当中更主要的要面临虚不受补的问题,也就是如果当体内不是纯粹的气虚的时候,如果用单味的补气的药,容易出现虚不受补气,就是补了气有余则有火出现,容易出现上火的情况。这是需要在补气吃药的时候需要注意的问题。
同时第二点就是在补气的时候,补气不容易出现壅滞。所以在补的时候还要出现兼顾理气的药,例如加上陈皮、砂仁这样的一些行脾、芳香、理气这样的一些药,例如常用补气经典的用药是四君子汤,那么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我们往往会结合加强理气的药,比如异功散,它既有补气的作用,同时又加强理气的作用,这样达到补而不滞,这是在补气的时候需要注意的两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