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抗病毒治疗停药时间

乙肝的抗病毒治疗目的是抑制病毒的复制,减少乙肝转变为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乙肝的停药问题很多人关心,因为很多人在上药的时候,医生会说不要轻易停药,不要自己停药,甚至说有可能会终身服药。停药其实是有指征的,不是说绝对不可以,第一是完全治愈以后可以停药,也就是说表面抗原已经转阴,或者是说已经转化出乙肝表面抗体,这就是治愈的标志,可以停药。第二是原来的大三阳的患者,在病毒载量转阴以后,它的异抗原也转化成异抗体,就是异抗原转阴,异抗体出现了,就是常说的大三阳变成小三阳,在实现这个转变之后,如果超过一年仍然是维持这样,也可以考虑停药。第三是小三阳治疗之前一定要坚持,等到表面抗原转阴才可以停药,还有一些是肝硬化和已经发生为肝癌的人抗病毒治疗,现在的建议是一定要终身服药,不要自己停药。如果因为各种个人的原因,一定要停掉药物,可以在咨询医生以后,考虑是不是可以停。停药以后,一定要密切监测病毒载量和肝功能的情况,如果有反弹甚至有肝功能异常,请医生制定下一步的方案。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需要停掉药物,并不是绝对不可以,但是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停药。

乙肝抗病毒治疗停药时间相关阅读

乙肝疫苗接种的间隔能不能缩短

宝宝出生后乙肝疫苗正常的接种程序是0-1-6方案,即:出生时接种第1针疫苗,以后在出生1个月和6个月分别接种第2针和第3针疫苗。

有些乙肝妈妈生完宝宝后非常担心宝宝会被乙肝病毒感染,接种了第2针乙肝疫苗后,就急于给宝宝接种第3针乙肝疫苗,或者要求医生在孩子3-6个月间再增加一针乙肝疫苗,这种作法是不对的,不仅不会增加疫苗的效果,有时还有可能影响了疫苗的效果。

这是因为保持同一种疫苗两次接种的最短间隔时间可以更好地诱导机体免疫系统产生足够的抗体,缩短了多剂次疫苗接种的间隔可干扰免疫系统的抗体反应,影响免疫效果。但是,延长同一种疫苗两次接种的间隔不会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

因此,延误或遗漏一次疫苗接种,只需要及时补种,不需要重新从头开始接种;下一次同种疫苗接种时间只要适当延后至这种疫苗的最短间隔时间再进行接种即可。

临床试验结果已经证实,乙型肝炎疫苗第2针和第1针的最短间隔时间为4周,第3针与第2针的最短间隔时间为8周且与第1针最短间隔16周,乙肝疫苗第2针和第3针之间间隔4个月以上,由产生的抗-HBs滴度最高,第3针疫苗应在24周龄以上再接种。因此,乙肝妈妈不要急于求成,提前给宝宝接种第3针乙肝疫苗或在第2针和第3针之间增加一针乙肝疫苗。

乙肝抗体多高算有免疫力

世界卫生组织在2009年发布的《乙型肝炎疫苗:WHO立场性文件》中指出:接种了3针基础免疫的乙肝疫苗后1~3个月检测抗体水平,若“抗HBs抗体≥10 mIU/ml,则可视为机体已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具备了抵御能力。”

因此,乙肝妈妈所生宝宝在出生后都常规注射了乙肝免疫球蛋白,接种了乙肝疫苗,一般情况下体内都会有足够的抗体。所以乙肝妈妈不用反复给孩子取抽血检查。

那为什么3针后检查抗体时,如果抗体< 100 mIU/ml会告诉家长,孩子的抗体不算太高,需要加强一针乙肝疫苗呢?有些人会有这样的疑问。接种乙肝疫苗后抗HBs滴度峰值越高,其下降至≤10 mIU/ml所需的时间也就越长。

因此,如果完成3针疫苗后抗体< 100 mIU/ml,则被视为孩子对乙肝疫苗“低应答”,尽管已经有了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力,这种免疫力持续时间可能较短,因此建议孩子再加强1针乙肝疫苗。但是,孩子在2个月时还没有接种第3针乙肝疫苗。等第3针疫苗接种后,抗体会自动升高的。所以,家长不要太着急。

新生儿抵抗力较差,医院里病毒、细菌较多,反复到医院反而会增加孩子感染其他疾病的风险。现在的母婴阻断技术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绝大多数乙肝妈妈都会生下健康宝宝的。

乙肝病毒会导致胎儿畸形吗

刚刚有一位准备生育的乙肝女孩给我来信,说网上有医生说乙肝病毒会导致胎儿畸形。她非常害怕,不敢生育。上面写着:“假如是早期妊娠怀孕头3个月得了急性病毒性乙肝,有可能引起胎儿畸形。乙肝病毒有可能通过胎盘感染胎儿,所以轻易引起染色体畸变。”别说这段话连语句都不通,就说这位医生的观点根本毫无依据。

医生应该怎样说话?应该怎样回答病人的问题?医生可以不知道,但不能不懂装懂,不能信口开河,不能毫无依据乱说。不懂装懂,信口开河,毫无依据乱说很有可能伤害病人、延误病情,也会失去病人的信任。

妊娠期HBV感染,无论是慢性感染还是急性感染,都不会导致胎儿在子宫内的发育异常,也不会增加先兆子痫的发生率。妊娠期急性乙型肝炎不会引起胎儿畸形,但由于肝功能异常,可能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导致低体重儿和早产的发生率增加,甚至发生胎儿死亡。

妊娠期急性乙型肝炎可以造成乙型肝炎的母-婴垂直传播,导致后代感染。但妊娠不同时期的母-婴垂直传播率不同。在新生儿没有实施乙肝疫苗免疫的情况下,妊娠早期和中期感染急性乙型肝炎,后代出生后的乙肝病毒感染率大约10%;但妊娠晚期感染急性乙型肝炎,后代乙肝病毒的感染率高达70%~100%。

乙肝病毒感染者的性生活应注意什么

乙肝病毒感染者的性生活主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采用安全的性生活方式,二是选择适当的生育时机,三是避免过度劳累的性生活。

所谓安全的性生活方式并不是提倡乙肝病毒感染者在性生活时都使用安全套。一是因为正常的夫妻生活传播乙肝的几率很低,而且可以通过注射疫苗来预防。二是乙肝感染者是可以生育的,如果使用安全套,怎么能生小孩呢?但是,乙肝病毒感染者应该避免婚外多个性伙伴及两种危险的性接触方式:肛交和月经期性生活。

肛交一般发生在同性恋中,肛交时常常会导致肛门严重损伤,容易传播乙肝病毒,尤其是肛交的被动者。如果女性是乙肝病毒感染者,月经期阴道血液中含有病毒量较多,如果男性的阴部有损伤,容易被感染;如果男性是乙肝病毒感染者,女性月经期免疫力下降,子宫内膜有损伤,也容易被感染。

乙肝病毒感染者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应注意避孕:

①无乙肝感染的一方尚未注射乙肝疫苗,或注射疫苗后尚未产生抗体应避免无保护的性生活,防止乙肝病毒的性传播;

②慢性乙肝活动期,肝功能异常时应推迟生育时间,尤其是女性的乙肝病毒感染者,防止肝病加重;

③乙肝抗病毒治疗期间应注意避孕,尤其是使用干扰素治疗期间,防止药物对生育产生影响。

乙肝病毒感染者应注意避免过频的性生活。过频的性生活无论对男性或女性都要花费很大的体力,还常常会影响睡眠。过度疲劳很可能导致肝病活动,肝功能异常。因此,乙肝病毒感染者的性生活要有节制,保证晚上充足的睡眠,以免诱发肝病活动。

乙肝病毒感染者应如何定期监测

乙肝病毒感染者在经常到医院检查,监测疾病和药物治疗的情况,防止疾病进展和肝癌的发生。不过,不同状况的乙肝病毒感染者监测的重点不同。我总结了一下,大概分为治疗前监测、治疗期间的监测和治疗结束后监测3个部分。

治疗前的监测

治疗前监测主要指肝功能正常的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监测。其监测的主要目的是及时发现疾病进展,及时把握治疗时机。肝功能正常的乙肝病毒感染者无论其体内病毒复制的情况如何,都需要定期随访,加强监测,发现异常,及时治疗。

尽管目前的《乙肝指南》都不建议免疫耐受期的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过早治疗,但已有许多研究表明,高病毒载量是乙型肝炎肝病进展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内外环境的改变(生育、劳累、药物治疗等),有可能出现肝病活动。肝病进展有时悄无声息,不易被人察觉;有时又是一触即发,突然加重。如果不定期监测,常常延误治疗。因此需要定期随访,加强监测。

尽管大多数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的预后良好,很少发生肝病进展,肝细胞癌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其他三个时期的乙肝病毒感染者,但是,乙肝病毒并没有被清除,它们只是受到了免疫系统的抑制,在肝细胞内“装死”或“冬眠”,只要遇到时机,它们就会“反扑”,再次在肝脏内发动“战争”,导致乙型肝炎再活动。即使病毒未“反扑”,但它们以前在肝脏内导致的病变在一定条件下也有可能癌变,发生肝细胞癌。因此也需要定期监测。

治疗期间的监测

抗病毒治疗期间应定期到医院随访和监测,这一阶段监测的主要目的是监测抗病毒药物的疗效、用药依从性,以及耐药和不良反应。

患者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到医院随访,进行必要的化验检查,请医生判断药物的疗效,及时发现耐药和不良反应。患者在与医生的沟通中还可以了解更多的乙型肝炎科普知识和治疗进展,提高治疗依从性,取得更佳的疗效。

干扰素的不良反应较多,治疗期间检查频度较高,尤其是治疗初期,每1~2周就需要检查一下血常规,每月检测肝功能。少数病人使用干扰素治疗初期肝病可能突然加重,那就需要随时对肝功能进行监测。另外,干扰素有导致甲状腺疾病、糖尿病、间质性肾炎等副作用,每3个月应该对甲状腺功能、血糖和肾功能进行监测。

核苷(酸)类药物相对比较安全,监测的频度一般每3~6个月1次。但治疗是长期的,天长日久容易被病人忽视,放松了监测。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必须要求患者有较好的依从性,不能随便漏服,否则容易产生耐药。除了每3~6个月对乙肝病毒学、肝功能进行监测外,替比夫定治疗期间应定期监测CK,必要时进行肌红蛋白、乳酸、肌电图等检查,防止替比夫定相关性肌病和周围神经病。阿德福韦和替诺福韦治疗期间应定期监测血清肌酐和血磷,必要时做骨密度检查,防止肾小管损害和骨质疏松。

抗病毒治疗可以减少肝癌的发生,但无法完全阻止。因此,治疗期间仍需要监测肝癌。

 治疗结束后监测

治疗结束后对停药患者进行密切随访的目的在于能够评估抗病毒治疗的长期疗效,监测疾病的进展以及肝细胞癌的发生。

无论是干扰素还是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成功达到了停药标准,停药后仍有可能发生HBV DNA反弹,肝炎复发或乙肝病毒再活动。因此,在结束抗病毒药物治疗后还要经常到医院去检查,监测肝功能、HBV DNA和其他与乙型肝炎疾病进展有关的指标,防止肝炎复发或乙肝病毒再活动。

在停药后3个月内应每月检测1次肝功能,HBV血清学标志物及HBV DNA;之后每3个月检测1次肝功能,HBV血清学标志物及HBV DNA,至少随访1年时间,以便及时发现肝炎复发及肝脏功能恶化。此后,对于持续ALT正常且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者,建议至少每年进行一次HBV DNA、肝功能、AFP和超声影像检查。对于ALT正常但HBV DNA阳性者,建议每6个月检测1次HBV DNA和ALT,AFP和超声影像检查。

停药后的随访除了监测乙型肝炎复发或乙肝病毒再活动外,还需要监测肝细胞癌的发生。一些患者,尤其是肝硬化患者,即使HBsAg消失,仍有可能发生肝细胞癌,因此仍需要定期监测,长期随访。对于肝硬化患者,应每3个月检测AFP和腹部超声显像,必要时做CT或MRI以早期发现肝细胞癌。对肝硬化患者还应每l~2年进行胃镜检查,以观察有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其进展情况。

(0)

相关推荐

  • 打乙肝疫苗不能吃什么

    注射疫苗之前,不要吃一些油腻辛辣的食物,否则会对注射的情况造成影响,尽量选择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来食用。此外,还可以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若是在疫苗接种以后,则不要吃一些发物,否则会影…

    08-20
    17
  • 慢性乙肝如何传染

    慢性乙肝如何传染:   慢性乙肝是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的简称,是感染乙型肝炎病毒超过六个月。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危害全世界健康问题之一。   乙型肝炎病毒传播通过以下途径:母婴垂直传播…

    09-05
    18
  • 乙肝的传播方式

    乙肝的传播方式很多,首先是母婴传播,比如宫内感染传播、围生期传播、分娩后传播等;其次是血液传播,如输血、应用不合格的血制品、使用没有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等;第三是接触传播,性接触、生…

    11-02
    12
  • 孕期服用乙肝抗病毒药物对胎儿影响大吗

    在孕期要严格控制孕妇使用的药物,避免某些药物成分到达胎儿体内影响其生长发育,由于患有乙肝的孕妇体内存在乙肝病毒,可能会通过母体传播感染胎儿,通过乙肝抗病毒药物可以控制病情的发展,只…

    08-14
    22
  • 乙肝有什么并发症

    乙肝的并发症,首先就是关节炎,影响了患者的活动能力;其次就是糖尿病,伤害了患者的身体健康;再者就是脂肪肝,跟患者吃了太多油腻食物有关系;然后就是肝硬化以及肾炎,危害性很大;最后就是…

    10-08
    14
  • 抽血查甲肝乙肝可以吃饭吗

    在进行甲肝乙肝的检查中,是可以吃饭的。检查甲肝乙肝的数据是具有特异性的,并不会因为吃饭或服用药物而造成改变。并且为了避免肝脏疾病的出现,需要注意日常的饮食,可以避免肝脏的过度劳累,…

    12-16
    21
  • 丙肝与乙肝的区别

    丙肝与乙肝虽然都是肝脏发生的疾病,但它们之间是有很大不同的。丙肝与乙肝感染的病毒不同,在急性感染后的结果也是不同的。乙肝传染性较丙肝更强,两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方法都有很…

    11-04
    15
  • 乙肝疫苗有效期是多久

    乙肝疫苗是宝宝出生后的第一种疫苗,也是预防乙肝的有效手段。接种完乙肝疫苗后,可以有效的预防乙肝病毒,但究竟乙肝疫苗有效期是多久呢?   乙肝疫苗有效期是多久 乙肝疫苗的有效期是3年…

    12-01
    16
  • 什么是乙肝

    什么是乙肝:   什么是乙肝?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肝脏炎症,是目前我国乙类传染病之一。该病潜伏期一般为3-6个月,感染后患者常感觉身体乏力,可伴轻度低热,逐渐出现厌食…

    10-08
    13
  • 打了乙肝疫苗就不会得乙肝了吗

    在进行乙肝疫苗接种以后,还是会有一定的几率患有乙肝疾病。接种疫苗以后身体中的抗体滴度不足,很容易会造成防御效果下降,需要及时补充疫苗。另外,接种的时间过长,也会导致其效果下降。所以…

    08-20
    9
  • 乙肝病毒携带者饮食

    乙肝病毒携带者饮食:   乙肝携带者只是感染了乙肝病毒,但是还没有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也没有出现肝功能的异常等的变化。乙肝携带者只需要定期的复查,大约3到4个月复查一次。乙肝携带者…

    09-09
    13
  • 打过乙肝疫苗还能被传染吗

    国家都是要求每个出生的新生儿都要打乙肝疫苗,一般打三针,出生的时候打一针,六个月打一针,最好是打完三针以后,要去查乙肝两对半,看是否有抗体,如果没有抗体,那有可能还会得乙肝。要看自…

    09-20
    13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