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肝危害

丙肝危害
  丙肝是指的丙型病毒性肝炎,是有感染丙型病毒性丙型肝炎病毒来导致的肝脏炎症。它的危害主要就是可以导致肝脏的炎症。肝脏的炎症可以导致肝脏功能的受损,使肝脏的功能受到影响,出现恶心、乏力、呕吐,甚至于出现黄疸。
  炎症逐渐的发展,可能会导致肝脏的纤维化,纤维化进一步发展,可以导致肝硬化,肝硬化进一步发展可以导致肝癌,这个规律还是存在的。肝炎的病人可以出现一些肝脏炎症的表现,乏力、腹胀、恶心、呕吐等等。肝硬化可以出现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肝昏迷、以及黄疸。更进一步严重的可以导致肝功能的衰竭,这是丙型肝炎所导致的危害,如果不进行治疗,后果还是比较严重的。

丙肝危害相关阅读

如何预防丙型肝炎的性传播和母婴传播

丙型肝炎的性传播和母婴传播均明显低于艾滋病和乙型肝炎。有研究表明,丙型肝炎夫妻间的感染率大约为10%,但其感染因素并非性传播所致,而主要为夫妻间生活中的血液暴露所致,如共用注射器、剃须刀、牙刷、纹身等,这种血液暴露的情况也可以导致家庭其他成员感染丙型肝炎,而在没有血液暴露的情况下丙型肝炎在夫妻间的传播率很低。

美国的5项研究证实,在没有血液暴露的情况下,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长期性生活,配偶间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率平均为1.5%,估计单个配偶间的感染率为每年0~0.6%,性乱人群的感染率为每年1%。大多数文献报道,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率在2%~8%之间。

有文献分析,若对所有检测出丙型肝炎抗体阳性的孕妇,母婴传播率平均为1.7%;若对同时检测出HCV RNA阳性的孕妇,母婴传播率平均为4.3%~7.8%。预防丙型肝炎在家庭内部传播和性传播应注意家庭成员不要共用注射器、剃须刀、牙刷等,穿刺和纹身等用具应严格消毒,防止血液暴露感染丙型肝炎病毒。

对有性乱史者应定期检查,加强管理,采用安全的性交方式,避免丙型肝炎的性传播。40%~82%的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可以通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的治疗达到痊愈。因此,治疗丙型肝炎是预防丙型肝炎在家庭内部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最好的方法。

所以,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女性应该在生育前进行治疗,治好了再怀孕。未治愈或已经怀孕的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母亲,应进行丙型肝炎病毒复制指标HCV RNA的检查。如果为HCV RNA阳性,应避免羊膜腔穿刺,尽量缩短分娩时间,保证胎盘的完整性,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尽量避免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

使用阿舒瑞韦治疗丙肝应注意哪些问题

阿舒瑞韦与西米普韦一样,属于第二代蛋白酶抑制剂。但它与西米普韦不同,丙肝病毒NS3蛋白酶存在Q80K变异时,对阿舒瑞韦的疗效无明显影响。因此,患者在治疗前无须进行Q80K变异的检测。

阿舒瑞韦主要在肝脏代谢,通过胆汁从粪便排出体外。在与达拉他韦联合治疗基因1b型丙肝病毒感染的临床试验中,大约15.8%和12.6%的患者在治疗期间发生ALT和AST升高,4.5%的患者因ALT明显升高而中断治疗,但没有肝衰竭的病例发生。

文献中罕见严重肝毒性的报告,表现为发热、皮疹及变态反应性肝炎。因此,在使用含有阿舒瑞韦方案的药物治疗时,应注意监测肝功能。建议在治疗开始后每2周检测1次肝功能,治疗12周后每4周检测1次肝功能。

在治疗期间,若ALT升高10倍以上,或小于10倍但有明显的肝病进展症状(乏力、恶心、呕吐、黄疸),应立即停药,给予保肝及支持治疗。若ALT升高小于10倍,且无明显临床症状,应严密监测,并给予适当的保肝药物治疗。

2016年有一项研究显示,基线血清白蛋白水平<36g/L的患者在治疗4~8周后阿舒瑞韦的血药浓度明显高于基线血清白蛋白水平≥36 g/L的患者;ALT升高与阿舒瑞韦的血药浓度相关,54.5% ALT明显升高(≥300 U/L)的患者阿舒瑞韦的血药浓度≥800 ng/ml,而阿舒瑞韦的血药浓度<800 ng/ml的患者仅有17.6%的患者ALT明显升高。

丙肝是怎样被发现和攻克的

在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人们先后发现了甲型肝炎病毒(简称:甲肝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简称:乙肝病毒),同时也认识到甲型肝炎通过消化道传播,乙型肝炎通过血液传播。但是,1974年英国医生普林斯(Prince)发现有些输血后肝炎患者的血液中查不到乙肝病毒抗原。

他提出,很可能还有另一种通过血液传播的肝炎病毒。普林斯医生的观点很快得到了许多医生支持。医生们发现,尽管对献血者进行了严格的血液筛查,但仍有许多人在输血后得了肝炎。于是,医生们把这种输血后未知病毒引起的肝炎称为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

为了寻找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的病因,科学家们将这些肝炎患者的血液进行了检查,试图发现他们血液中病毒抗原或抗体成分。尽管人们先后使用了电子显微镜、人工培养和免疫学等多种方法寻找病毒,但这种“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似乎非常不稳定,难以捉摸。

直到1989年,美国科学家利用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分子生物学方法,终于找到了这种引起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的病毒基因。由于这种病毒是人们发现的第三种专门感染人类肝脏的“嗜肝病毒”,因此被命名为丙型肝炎病毒。

丙肝病毒被发现以后,德国科学家拉尔夫·巴尔特恩斯科拉格(Ralf F.W. Bartenschlager)和美国科学家查尔斯·莱斯(Charles M. Rice)对丙肝病毒的结构和复制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创造了一种使丙肝病毒能够在实验室培养的人体细胞内复制的方法,发现了丙肝病毒复制之谜。

随后,美国药物研究科学家迈克尔·索菲亚(Michael J. Sofia)根据丙肝病毒复制机制,研制出一种能够有效抑制丙肝病毒复制的新药——索菲布韦(sofosbuvir),大大革新了丙型肝炎的治疗,终于使丙肝病毒从发现走向彻底治愈。这3位科学家也因此在2016年9月13日获得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拉斯克奖”(Lasker Awards)。

丙肝新药的研究是怎样的

丹诺瑞韦(Danoprevir)是由中国研制的一种非共价结合大环羧肽类蛋白酶抑制剂。在体外研究中,丹诺瑞韦对基因1、4、5、6型丙肝病毒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在临床研究中,丹诺瑞韦对基因1型和4型丙肝病毒感染者有良好的疗效。

在我国的一项Ⅱ期临床研究中,69例基因1型、初治非肝硬化的丙肝病毒感染者使用丹诺瑞韦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及利巴韦林治疗12周(MAKALU研究),停药12周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达到96%。安全性良好,与丹诺瑞韦相关的不良事件只有恶心和腹泻,丹诺瑞韦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及利巴韦林3联方案的不良反应与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2联方案相似,少数病人有轻度ALT和AST异常。

3例病人(4%)停药后复发。在我国台湾的一项研究中,基因1型肝硬化患者使用丹诺瑞韦联合干扰素及利巴韦林治疗24周,停药12周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达91%。少数病人可发生耐药,常见的耐药性变异位点位于NS3蛋白酶R155和D168部位。

丹诺瑞韦与利托那韦有相互作用,利托那韦可抑制丹诺瑞韦药物代谢的酶系统,使药物代谢减慢,提高丹诺瑞韦的疗效。丹诺瑞韦+干扰素+利巴韦林+利托那韦4联药物治疗初治丙肝患者24周,持续病毒学应答24可达96.6%,4型丙肝持续病毒学应答24高达100%。我国台湾基因1b型非肝硬化丙肝病毒感染者使用这种4联方案治疗12周,停药后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达100%。

用索磷布韦治疗丙肝应注意哪些问题

继今年4月盐酸达拉他韦片和阿舒瑞韦软胶囊获批上市之后,今年9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又批准另一种治疗丙型肝炎的药物索磷布韦上市,今天介绍索磷布韦治疗期间的安全性和注意事项。

索磷布韦80%通过肾脏排泄,治疗期间应注意监测肾功能。存在严重肾损害的患者使用(eGFR <30 ml/min/1.73 m2)应慎用索磷布韦。索磷布韦在轻度肝损害患者体内血药浓度无明显改变,但中度以上肝损害患者体内索磷布韦的血药浓度可增加。

索磷布韦(Sofosbuvir)属于核苷类聚合酶抑制剂,但它不抑制人类DNA和RNA聚合酶,也不是线粒体RNA聚合酶的抑制剂,不良反应少见。在动物试验中,索磷布韦没有遗传毒性和生殖毒性,属于妊娠期安全程度B级药物。索磷布韦单药治疗12周的临床试验中未发现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

在Ⅱ期和Ⅲ期临床试验中病人耐受性好,少数患者有轻度疲劳和头痛,罕见有肌酸激酶和脂肪酶轻度升高,但没有影响临床治疗。索磷布韦联合干扰素和利巴韦林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一般都是由聚乙二醇化干扰素或/和利巴韦林所致。

即使索磷布韦与聚乙二醇化干扰素或/和利巴韦林联合治疗,由于大大缩短了疗程,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也明显优于聚乙二醇化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方案,因不良反应而中断治疗的患者明显减少。

由于索磷布韦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好,适用于所有丙肝病毒感染者,包括艾滋病和丙肝病毒共感染者,肝硬化、肝细胞癌和准备肝移植的患者。但是,由于索磷布韦抗丙肝病毒的“泛基因”特性,随着临床上含索磷布韦方案的广泛应用,近年来也有一些含索磷布韦方案导致不良事件的个案报道。导致肝功能恶化和肝衰竭的病例多发生在失代偿期肝病、肝移植或与艾滋病病毒共感染的患者中,但也有1例基因2型代偿期丙型肝炎患者使用索磷布韦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后发生自身免疫性报道。

心脏损害多与胺碘酮并用的相互作用的关,主要表现为心动过缓;但也有未使用胺碘酮的患者发生。其他不良事件有:乳酸酸中毒、肾损害、肺动脉高压、结肠炎、癫痫发作、皮肤损害、眼损害等,但仅为个案报道,与索菲布韦的因果关系尚不能完全确定。

少数药物与索磷布韦有相互作用,如:抗癫痫药(如卡马西平、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奥卡西平)、抗结核药(如利福布丁、利福平、利福喷丁)、抗艾滋病病毒的蛋白酶抑制剂(如替拉那韦、利托那韦)及贯叶金丝桃草等药物与索磷布韦合用,可降低索磷布韦的血药浓度,影响其抗病毒疗效。

2015年3月,美国FDA收到9例服用胺碘酮治疗的患者在使用含有索磷布韦方案的药物治疗丙型肝炎后发生严重的心动过缓,其中1例心脏停搏死亡,3例需要安装起搏器治疗。因此,美国FDA发出警告,提醒医生和患者索磷布韦与胺碘酮可能有相互作用,导致严重的心动过缓,正在服用胺碘酮治疗的患者不能使用索菲布韦治疗。

胺碘酮的半衰期较长,停药几个月后仍可与索菲布韦发生相互作用。2016年欧洲丙肝指南指南建议:没有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在胺碘酮停药3个月后才能开始索菲布韦的治疗。2016年欧洲丙肝指南指南还指出,由于索磷布韦的心脏毒性,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是否有相互作用尚缺乏相关数据,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患者如需要索磷布韦治疗应特别慎重。

(0)

相关推荐

  • 丙肝是什么回事

    首先,丙型肝炎可以通过输血以及血制品来进行传播,这种传播方式比较常见;其次,丙型肝炎可以通过注射针刺、器官移植以及血液透析等等方式进行传播;再者,生活密切接触以及性传播也是一种方式…

    11-26
    17
  • 丙肝患者平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丙肝如不及时医治,丙肝病毒感染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及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所以丙肝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饮食以清淡为主,小心药物和病毒,注意低糖低脂饮食,戒烟酒,保证…

    08-15
    14
  • 丙肝喝酒危害

    丙肝喝酒危害:   丙肝是指感染了丙型病毒导致的肝脏的炎症。丙肝本身就可以造成肝细胞的损伤,导致肝脏炎症的出现,可以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喝酒,酒主要的成分就是乙醇,乙醇…

    11-05
    16
  • 伴有肾病的乙肝和丙肝患者的治疗

    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都可以引起肾脏疾病。乙型肝炎可以引起膜性肾小球肾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小管间质性肾炎。丙型肝炎可以引起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冷球蛋白血症和糖尿病。病毒性肝炎也可以影…

    08-29
    11
  • 丙肝抗体的正常值是多少

    丙肝抗体的正常值0~1。如低于3.8,这个时候在实际工作中就发现它有的是假阳性,丙肝这个抗体越高,就代表着感染了丙肝的病毒。但是它比较低的情况下,这时需要一个复测,就是看一下它是不…

    10-29
    16
  • 丙肝为什么会自愈

    大概有15%~40%的急性丙肝患者可以自愈,这和自身的免疫状态有关系。如果能避免其他损伤肝脏的疾病、小心药物和酒精、学会放松、合理饮食等,提高自身免疫能力,自动清除入侵身体的病毒、…

    12-21
    42
  • 如何治疗丙肝

    如何治疗丙肝:   丙肝是丙型病毒性的肝炎,是有传染性的肝脏疾病,是可以通过性生活,血液传播,还通过母婴垂直感染,丙肝的治疗主要的就是抗病毒治疗,采用干扰素的治疗,利巴韦林治疗,主…

    12-10
    7
  • 丙型肝炎能治好吗

    丙型肝炎是需要医治的,而且还可以治好,但是患者需要在发病初期就进行治疗,这样才可以治愈的,如果病情严重,治疗也会困难一些。丙型肝炎需要戒烟戒酒,避免距离的运动,在治疗期间也不要怀孕…

    08-24
    31
  • 丙肝后期的表现

    丙肝分为急性丙肝和慢性丙肝两类,急性丙肝到后期后,会出现恶心、食欲下降、腹痛等肠胃不适症状;还会有黄疸、肝区疼痛、浑身无力的表现。慢性丙肝发展到后期时,会有皮肤异常、肝脾肿大、肝腹…

    11-01
    10
  • 丙肝是怎样引起的

    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有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三种,如果不小心输了含有丙肝病毒的血液,或者使用了含有丙肝病毒的血制品,与丙肝患者共用针头、剃须刀,与丙肝患者同房等,都可能会被感染上…

    08-27
    12
  • 丙肝做什么检查

    丙肝目前主要有三种检查方式,第一种检查方式叫丙肝抗体的检查,这种检查主要是检查此人是否曾经接触过丙肝的病毒,并产生了相应的抗体,抗体叫非保护性抗体,这种检查只能知道这个人是否曾经得…

    11-05
    10
  • 丙肝抗体是怎么回事

    丙肝这种疾病的出现,对于患者的身体健康伤害,是非常大的。患上丙肝的话,患者首先要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已确定丙肝抗体是否属于阳性。如果属于阳性的话,那么就需要进行科学的治疗了,千万不…

    10-23
    10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