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中断的预防方法

思维中断(blocking of thought) 又称思维阻滞。患者无意识障碍,又无外界干扰等原因,思维过程突然出现中断。表现为患者说话时突然停顿,片刻之后又重新说话,但所说内容不是原来的话题。若患者有当时的思维被某种外力抽走的感觉,则称作思维被夺(thought deprivation)。两症状均为诊断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症状。其预防方法如下。

1、及时发现复发的先兆,及时处理:精神分裂症的复发是有先兆的,只要及时发现,及时调整药物和剂量,一般都能防止复发,常见的复发先兆为病人无原因出现睡眠不好、情绪不稳、无故发脾气、胡思乱想、说话离谱等。这时就应该及时就医,调整治疗病情波动时的及时处理可免于疾病的复发。
  2、减少诱发因素:家属及周围人要充分认识到患者病后精神状态的薄弱性,帮助安排好日常的生活。经常与病人谈心,帮助病人正确对待疾病,正确对待现实生活,帮助病人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鼓励病人增强信心,使病人在没有心理压力和精神困扰的环境中生活。
  3、开展社区精神病防治工作:要早期发现病人,早期治疗,预防复发,必须在社会建立精神疾病的防治机构,在基层医疗保健组织普及精神疾病的防治知识。建立社区精神病防治机构以来,精神分裂症的复发率有较明显的下降。

思维中断的预防方法相关阅读

大龄青年有哪些心理特点

大龄青年是指超过适婚年龄(一般男35岁,女30岁)而仍未结婚的单身青年。单身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专注于事业而忽略了感情的,有害怕“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而不敢走进“围城”的,有遭受过爱情挫折而没有勇气再次面对的,有过于理想主义而始终未找着如意对象的……与那些正享受着甜蜜爱情、幸福婚姻的同龄人不同,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大龄青年有着自己独特的心理特征:

(1)焦虑。当看着周围的朋友一个个结婚成家时,心里不免有些着急,加上亲朋好友的催促、旁人的随意猜测,使着急演变为焦虑,这种焦虑不一定表现为行动上的烦躁不安,而是用一种“隔离”反应来进行心理防卫:尽量回避与别人谈论恋爱、婚姻的话题,没办法一定要触及时,表面上虽是轻描淡写地带过,不作多言,心里却不痛快。同时,与那些成双成对的朋友慢慢疏远,性格外向的会去结交一些单身的新朋友,在同类人中获得一种认同和归属感,求得心灵的慰藉;性格内向的会朋友越来越少,生活在一个孤寂的世界里,在这种自我封闭的状态下逐渐发展下去,就会到讨厌看到卿卿我我的情侣、敌视那些婚姻幸福的人的地步,这是要竭力避免的。

(2)自惑。这种恋爱中的心理障碍在大龄青年中表现尤为明显。理想主义的壮志豪情使他(她)们早就在头脑中有了自己的“梦中情人”、“白马王子”;也可能是“曾经沧海难为水”的经历使他(她)们很难与眼前的现实调和起来。不是身高不够,便是学历太低,要么内涵还欠丰富,反正总有不如意之处。于是“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相当多的大龄青年自身条件都比较优越,觉得要自己降格以求,让心中的那份幻影从此破灭,总是心有不甘。犹豫摇摆是不会让人作出决定的,还是只有等下去,等那未知的将来。

(3)自信与自卑的冲突。由于自身的良好条件,心中那份自信仍固执地存在,一定要找一个胜人一筹的伴侣;但是经历了许多次的感情风波之后,在内心深处也难免会生出自卑感,怀疑自己某方面的能力,认为己不如人而轻视自己。这份自卑将会压抑自己与异性交往的欲望,不敢与对方交往。即使是鼓足勇气迈出了第一步,但在自卑意识的作用下,仍会有情绪不稳、局促不安等不正常表现,影响恋爱获得成功。一面是对自己看得太高而有一份孤傲的自信,一面是年龄偏大、受到挫折而产生情感上的自卑,这两种对立的心理就在大龄青年的内心剧烈地撞击,很可能产生独身意识。

(4)超脱。干脆把爱情抛在一边,全身心地投入到事业中去。通常这样的青年都非常自尊、自爱、自强,当看到事业与爱情难以统一时,会作出这样的选择。当爱的需要无法满足,就去追求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老年人如何战胜忧虑恐惧心理

忧虑、恐惧心理对健康危害很大,尤其是老年人,机体承受能力较差,遇到不如意或产生忧虑恐惧心理时,应采取有效方法及时排除。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要把忧虑和恐惧埋藏心底。有些人特别是内向性格的老年人有什么忧虑和不安,总是默默地埋在心里,不肯坦白说出来。这种做法不可取,只有像竹筒倒豆似的把内心的郁闷忧虑都痛痛快快地倒出来,才可以减轻心理压力,也有助于他人帮助寻找解决忧虑恐惧的办法。

2、不要害怕因难。人老了特别是离退休之后,面对新的生活,难免会遇到很多因难,只有不怕因难,才能有效地战胜因难并取得成功,也才能使精神和心理得到安宁。

3、遇到不愉快的事,要尽快解决掉,不要留待明天才去处理。否则这些让人心烦意乱的事,留的时间愈长,愈让人心绪不宁。心烦意乱之事,解决得越早对心理健康越有利。

5、自己办不到的事就不要去做,也不要去想它。每个人的能力大小不同,别人能做到的,自己不一定能做到。如果总想去做自己一时还做不到的事,就会令人心绪焦虑不安,影响健康。

6、不要随便在别人面前诉苦。自己生活上有什么因难,或内心有什么苦闷,是可以向要好的人诉说和求助的,但过多地在别人面前诉苦,虽然可以博取别人的同情,同时也给自己心理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增加自己的心理负担。

7、一觉醒来,最好马上就起床,不要懒在床上胡思乱想。闲来无事时,也不要过多地去想那些不愉快的事。否则,久而久之,紊乱的思绪就会干扰和影响你的正常思维,烦恼在所难免。

8、合理安排生活。生活无节律是造成忧虑烦闷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一些离退休老人,过去的生活节奏和规律被打乱,又没有一个新的更科学合理的生活安排,整天无所事事,便胡思乱想,甚至忧郁烦闷,很不开心。只有合理安排生活,让自己每天都有一些事做,才可以减少一些无谓的忧虑和烦恼。

躯体疾病引起心理问题的常见原因

1、疾病本身导致脑功能改变引起,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时引起易怒、急躁、情绪兴奋和抑郁等,尿毒症引起的淡漠、呆滞、迟钝等。只要解除躯体疾病,心理问题也就解除。

2、心理反应取决于病人对疾病的认识、病人的心理素质、不同的性格以及病人想象中的病情轻重等。一种轻微的疾病,可因误信江湖庸医的严重估计,或因家属的知识水平以及社会的不适当医学宣传 ,而导致患者惶惶不安,心理反应强烈。如早期冠心病患者可自觉气短、乏力,以致整日卧床。相反,一种威胁生命的严重疾病,患者自认为“与医生无缘”,可能不相信医生的诊断,或者对疾病信息不敏感,没有明显的心理反应。例如,早期胃癌病人,虽然有疾病,但无病感,也不影响社会功能,到了晚期,病人出现胃同及不思饮食,他仍不相信自己是一个病人,强迫自己去工作,直到最后因胃出血或贫血,感到十分虚弱,才不得不找医生诊治。

3、人体对疾病信息的敏感性及耐受性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当疾病使人受损时,如影响就业、升学、提升、婚姻,便可出现讳疾忌医的情况,忽视疾病信息,延缓求治。与此相反,如果疾病能使自己摆脱责任,减轻义务,获得同情,得到公费医疗、营养补贴等“继发性获益”时,病人则听到有病或病重则喜,这种情况多见于工伤、交通事故及斗欧致伤时,尤其出现迁延不愈,被称为赔偿性神经症。

什么是催眠治疗

一、什么是催眠治疗

在各种心理治疗中,最为神秘的莫过于古老的催眠治疗。催眠治疗是催眠术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是众多心理治疗的方法之一。催眠,广义上指人类活动中与催眠现象有关的一切文化现象,包括巫术、气功、瑜伽、禅修、冥想、宗教、人体特异功能、各种神秘现象等。狭义的催眠是指催眠术实施的过程。被催眠和自我催眠是生物本能之一,生物通过催眠躲避危险、自我保全、维持健康、延续生命。催眠术是催眠师使被催眠者进入并保持于催眠状态特殊的方法,以实现预设目标,如治疗疾患、沟通情感、破译秘密、表演特技、开发潜能等。催眠状态是指催眠术中被催眠者进入的一种特殊意识状态。被催眠者受暗示性明显提高,能与催眠师保持密切的感应关系,会不加批判地接受其暗示指令;催眠师则能有计划地调控被催眠者的感受阈限和忍受阈限,使之呈现出清醒状态下不可思议的功能。

 二、催眠治疗的适用人群

催眠和睡眠之间的关系很密切,公众往往认为催眠就是“催人睡眠”,把催眠治疗当成治疗睡眠障碍的方法。实际上,催眠治疗的适应证远不限于睡眠障碍。催眠治疗师可以不用药物而治愈很多难治的疾病和障碍,包括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癔症等心理障碍,和睡眠障碍、进食障碍、性功能障碍、高血压、糖尿病、肥胖、慢性疲劳综合征等躯体障碍,以及厌学、冲动、口吃、各种成瘾行为、不良习惯等行为障碍。

 三、催眠治疗的操作技术

在催眠师的诱导下,接受催眠者的意识由清醒变得恍惚,进而如醉如痴,其身体或柔若无骨而瘫软在床,或坚如木石而足以载人。被催眠者对催眠师惟命是从,心无旁骛。催眠结束后,被催眠者由混沌状态逐渐恢复意识,似大梦初醒,对刚才发生的一切印象模糊,恍如隔世,通常的体会是:“像睡了一大觉,舒服极了!”

四、催眠治疗的注意事项

催眠师的任务是为人解除痛苦,带来放松和快乐,恢复身心健康,而不仅仅是帮助其睡眠。治疗前,催眠师与被催眠者都要相互信任,消除误解,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被催眠者要解除身心约束、排空大小便、妥善处理好随身物品。治疗中,被催眠者身体放松,呼吸平缓,精神集中,杂念减少,彻底进入全身心的休息状态。催眠实际上较睡眠更为有效,可以理解为一种事半功倍的休息方式。治疗结束后,催眠师要将被催眠者逐步唤醒,并与其讨论治疗体验。通常,很多人在治疗后感慨:“可惜时间过得太快了,意犹未尽,真不愿醒来啊!”

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

在孩子早年的心理发展中,与母亲的关系几乎决定着每个人内心是否具有足够的安全感、亲密感、快乐感和成长动力。而父亲是孩子最初成长和自我认同中重要的伴侣和领路人。

教子之道实在没有一定的良方,有的话,也不是可以盲目跟随。成功的父母亲都知道,要养育下一代,夫妇间经过无数的考验和错误,从错误中学习,又再犯错误,那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如果两个人有商有量,则道路虽苦尤甘。如果因为有困难就把孩子送到老师或专家的手中,就连学习和处理的机会都失掉了。

婚姻失败的夫妇,其实可以一样成功的当父母,只是他们被困在彼此的怨恨中,不但没有尽父母的责任,反而往往让孩子受到无尽的牵连,

事实上,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确对孩子具有无限的影响力。父母能否接纳孩子的无知,给予足够空间让孩子探索自己的道路;要求孩子尽责,却不一定要以自己的榜样为榜样,准则为准则;父母能否不以孩子的成败当作自己的成败,尊重孩子是个有思想有感觉的独立体,并不真的是你们的骨和肉;父母能否学会与孩子做朋友,从孩子身上学习,而不是永远做个训话的老师,以上种种,是建立亲子关系的基本要求。

(0)

相关推荐

  • 心理上怎么预防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从心理层面上分成两个大的方向:1.外在原因:多参加一些社会的积极性群体活动和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对于自己的心理建设有很好的促进作用。2.内部因素: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积极的…

    12-15
    21
  • 儿童离别焦虑的原因是什么

    分离性焦虑症(separationanxiety)的诱发因素包括强制性的分离,如父或母的亡故、患病或父母离异。这些因素对那些有遗传素质的儿童来说,易诱发焦虑。儿童离别焦虑发生在六岁…

    12-03
    12
  • 心理不正常才要去看心理医生吗

    不断地听到身边的朋友说“心理咨询是针对有问题的人,是治病,所以总是聚焦在问题和疾病上。”其实做心理咨询就像感冒了去看医生一样那么普通。人感冒了发烧、头痛、咽喉痛,“心理”同样也会“…

    12-05
    18
  • 走出消极情绪的心理自我疗法

    研究证实,人的体力、智力和情绪都是有一定周期的。当你情绪低落时,不妨劝慰自己:“这几天可能正是我情绪周期处于低落的阶段,过几天会自然好起来的。”作为一种心理疗法。 情绪是指人们对客…

    11-15
    12
  • 心境不良的预防工作有哪

    心境不良首先影响到大脑等中枢神经系统,继而再影响到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通过这些系统的中介,最后使内脏器官发生病变,从而导致心身疾病。心境不良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可能与…

    12-08
    11
  • 如何预防未分化躯体形式障碍

    未分化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常见的症状有疲乏无力、食欲缺乏,以及胃肠道或泌尿系统不适。这一临床类型可看作不典型的躯体化障碍。其症状涉及的部位不如躯体化障碍广泛,也不那么丰富,其病程不一定…

    11-15
    15
  • 运动性兴奋或抑制症状是怎么引起的

    运动性兴奋或抑制症状疾病是由于突然而来且异乎寻常的剧烈的精神刺激,应激性生活事件或持续困境的作用下引发的一过性精神障碍。其发病原因诸多,下面为大家一一介绍运动性兴奋或抑制症状是怎么…

    11-15
    18
  • 哪些疾病会引起情绪性疲劳

    情绪性疲劳的主要表现为行为的改变。人体的各个部位,从中枢大脑皮层细胞到骨骼肌基本收缩单位都能产生疲劳。产生心理性疲劳的原因有多种,生理上的疲劳也可能导致心理性疲劳,但主观方面的原因…

    11-14
    13
  • 摸空症的食物禁忌

    摸空症多见于重病谵妄时,做到茶饭有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有效的预防摸空症的发生。那么,对于这种病症,在饮食方面,我们需要忌吃油腻难消化食物;忌吃油炸、熏制、烧烤、生冷、刺激…

    12-20
    16
  • 如何检查未分化躯体形式障碍

    未分化躯体形式障碍的主要特征是一种或多种躯体不适,持续6个月或更长时间,有显着的社会功能障碍,出现疲乏无力、食欲缺乏、胃肠道不适等症状,医学检查未发现任何器质性病变。那么如何检查未…

    12-04
    27
  • 断毛癖患者需要检查什么

    断毛癖患者习惯性地动手拔下自己的头发,导致秃头。心理医师指出,断毛癖常出现在幼年时期,通常肇因是焦虑或无聊。有报道拔毛癖患者与强迫症临床表现相似,及其一级亲属中强迫症出现率较高,同…

    11-10
    18
  • 儿童离别焦虑患者吃什么食物好

    儿童离别焦虑患儿需多吃蔬果,补充维生素C,提高身体免疫力。多吃主食补充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可以帮助血清素增加,促进愉悦感增加。多吃对肝脏有益的食物,增加愉悦感。下面介绍一下儿童离…

    11-14
    14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