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性兴奋或抑制需要做哪些检查

恢复后病人不一定能全部回忆。部分患者表现为伴有强烈情感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或抑制。精神运动性兴奋者,表现为兴奋、激越,躁动不安,言语增多,内容与发病因素有关,带有夸大色彩,夜间睡眠减少等,过去称之为反应性躁狂状态。精神运动性抑制者较少见,表现为对周围环境的退缩,缄默不语,或呆若木鸡,长时间呆坐或卧床,无情感流露,近似于亚木僵状态。那么,它的检查内容都有哪些呢?下面介绍运动性兴奋或抑制症状疾病的检查内容。

1、症状特点
  症状标准是诊断疾病的首要方法,也是内涵标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分为必备症状和伴随症状。出现以下2项及以上即可诊断
  ①反复出现言语性幻听
  ②明显的思维异常,如思维松弛、思维破裂、思维贫乏、强制性思维、思维被中断等
  ③被动、被控制或被洞悉体验
  2、病史检查
  病史检查也是诊断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检查,从病史、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可以找到器质性疾病的证据。
  3、功能性障碍
  不排除出现功能性障碍的情况。

运动性兴奋或抑制需要做哪些检查相关阅读

中年期如何克服心理疲劳

所谓“心理疲劳”,就是在长期思考或者在和别人激烈争吵后,陷入“心力衰竭”的状态。心理疲劳的一般表现是当你长时间从事力不从心的脑力劳动后,会感到精神不支,劳动效率显著下降。尽管造成心理疲劳的原因很多,但最大的原因还是心理因素,例如:烦躁、焦虑、过重的心理压力等。

疲劳既是生理现象又是心理现象,主要是看什么原因引起的,要加以区别。这里有一个简便的方法,如果你在连续工作一段时间或长时间思考后,感到很疲劳了,那么你不妨想一下,你对工作是不是不想干了还是干不了,如果是前者,那属于心理疲劳。一般来说,疲劳在生理上的反映往往不易测定。

心理疲劳是心身疾病的警告信号,如果不加以重视,要硬闯过去,疲劳感觉就会进一步加重,就有可能引起各种心身疾病。这是因为疲劳与人体消耗有关外,主要和大脑皮层的内抑制有关。当刺激量超过大脑所能承受的程度时,就会一起具有保护意义的超限抑制,这时,人就会表现为疲劳。

要想消除心理疲劳,首先要对所从事的职业产生兴趣。如果工作本身枯燥无味,就要想办法努力培养自己的兴趣。

其次要明确目的。无论从事什么活动,一定要确立行动目标,这样才能不断地激励自己,以取得预期的成功。

要注意劳逸结合,强调用脑卫生,工作、学习要安排合理,生活要有规律,注意休息,努力排除外界的不良影响,并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最后一点就是要和周围的同事、同学处好关系。只有生活在融洽的气氛中,才能有愉快的心境,开朗的性格,健康的身体。

什么是浮躁心理?如何调适

浮躁是一种冲动性、情绪性、盲动性相交织的病态社会心理,与艰苦创业、脚踏实地、励精图治、公平竞争是相对立的。其产生原因,在于社会变革期由个人的攀比心理造成,表现为乱碰瞎撞、炒股摸奖、跳槽等等,什么事都干得出,干什么事都无恒心,心急火燎。浮躁使人失去对自我的准确定位,使人随波逐流、盲目行动,对组织、国家及整个社会的正常运作极为有害。浮躁心理主要由心理方面的错误认识引起,因此可以引导其进行自我调适:

1、忌攀比:“人比人,急死人”。当事者通过攀比,产生对社会生存环境的不适应,对自己生存状态的不满意,于是过火的欲望油然而生。

2、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投机主义:当事人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投机主义所蛊惑的躁动化社会心态驱使下,他们奋斗的目标只有一个即为了金钱。但他们的奋斗又缺乏恒心与务实精神,缺乏对自己的智力与发展能力的准确定位,因而显得异常脆弱、敏感、冒险,稍有“诱惑”就会盲从,特别容易陷入由金钱编织的心理误区。

3、给自己准确定位:如今的社会是个开放的格局,每个人都面临着一个在社会结构中重新定位的问题,即使是百万富翁也不能保证他永远挥洒自如。同时,伴随着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利益与结构的大调整,有可能使一部分原来在社会中处于优势的人“每况愈下”,而原来在社会中处于劣势的人反而高了起来。因此,给自己准确定位,保持头脑清醒,做力所能及的事,才能泰然处世,杜绝浮躁心理的发生。

什么是虚荣心理,如何调适

虚荣心是一种为了满足自己对荣誉、社会地位的欲望,而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的社会情感。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是因攀比和不平衡心理导致的虚荣心理。其表现是对物质生活的极度虚荣。虚荣心较强者,为夸大自己的实际能力和水平,往往采取夸张、隐匿、欺骗、攀比、嫉妒,甚至犯罪等反社会手段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其危害于人于己于社会都很大,所以极有必要克服虚荣心。

对于虚荣心较强的患者,应采用启发诱导式的方法,使其完成自我的心理调适。针对因攀比而造成的心理错觉,要知道不同个体与不同的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相联系,取得社会分配利益的方式和各自的需求层次不尽相同。工人只看到农民分了田,而没看到他们由此而承担的经营风险;农民只知道工人“旱涝保收”,却体谅不到在竞争中,他们也会有被淘汰的危险;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只讲个体户的“大把收入”,却忘了自己的工资以外,还有国家和企业支付的相当数额的劳保福利等等。不同的社会群体都以自己的“吃亏点”去比别人的“得益点”,结果必然会产生一种“自己最吃亏”的心理效应。从范围上讲,要立足于健康的而不是病态的比较,如比实绩,比干劲,比投入,而不是贪图虚名,嫉妒他人表现自己。

从程度上讲,要从个人的实力上把握好自己比较的分寸,能力一般的就不能与能力强的相比。社会比较的尺度要由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来控制,完善人格是正确进行社会比较,克服虚荣心的最好方法。“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有虚荣心的人是否定自己有短处的,于是在潜意识中超越自我,有嫉妒冲动,因而表现出来的就是排斥、挖苦、打击、疏远、为难比自己强的人,在评职称、评级、评优中弄虚作假。人生在世要有一定的荣誉与地位,这是心理的需要,每个人都应十分珍惜和爱护自己及他人的荣誉与地位,但是这种追求必须与个人的社会角色及才能一致。面子不可没有,也不能强求,如果“打肿脸充胖子”,过分追求荣誉,显示自己,就会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歪曲。同时也应正确看待失败与挫折,“失败乃成功之母”,必须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从挫折中悟出真谛,才能建立自信、自爱、自立、自强,从而消除虚荣心。攀比虚荣心理的存在,使人们的情绪受到影响,工作和生活的积极性受到挫伤。然而从攀比心理特点来看,它又是一种攀高的心理,即向上比,而不是向下比。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都有一种追求美好、向上的愿望,不论是生活、学习还是工作,总想自己比别人好,这里的关键是与别人比什么和怎么比。单项攀比,往往产生片面的认识,而纵横交叉全面地比,则可以从多角度、多侧面认识问题。消极的比,不分良莠,会产生盲目性;而积极的比应是比那些向上的东西,可以产生行为的激励作用,鼓舞人向上,激励人奋进。

压力的表现及应付方式

通常情况下应付压力的策略:

压力的应付策略就是减轻压力事件对自身影响的各种策略。包括改变个人对压力的看法,改变个人能力的评价,运用相应的情绪应付和行为反应,适当运用社会支持等。

压力面前的问题取向:如果个人有能力或有可能克服困难,就常常把重点放在问题本身,注重减压技巧,控制心态,以有效而建设性的行为直接解决引起压力的问题。集中精力对付那些自己能控制以及能够解决和接受的事情,更有效地对付压力。

压力面前的情绪取向:如果引起压力的问题很难解决,感到压力不可能改变,则往往采用针对压力情绪反应的应付方式,焦点是控制自己在压力下的情绪,不直接处理问题,而是先改变自己的感觉,专注于减轻压力对情绪的冲击,使自己舒服一些。一般是运用心理防御和放松技巧,从而放松情绪。心理应付主要是情绪应付,心理应付也就是心理防御。

心理应付机制是自我支持,可与社会支持想媲美。它通过调整自身的价值系统,从而改变自己对压力的认识和情绪反应,籍以减少痛苦,维护自尊心,求得内心平和。但是心理应付不是最有效的应付,通常见于心理压力过大和心理不太成熟的情况。它不包括处理具体现实问题的思维与行为过程,否则全部心理活动都可以说是对外界刺激的适应,不是心理应付的含义。

此外,应付策略又分:

1、理智反应:调整目标,继续努力;坚持目标、矢志不移;身处逆境,转移活动、另劈新经。

2、非理智反应:攻击;退缩——幻想、冷漠、依赖;退化——埋怨、举棋不定、拖拉;固执。

3、情绪的应付方式和非理智的应付方式容易引起心理和躯体损害。

常见如下应付方式:

1、改变对压力的看法

对压力事件作出与客观现实不符,但易于被自己接受的评价。对不能实现的愿望,有意贬低;对于能够取代与补偿的可以实现的愿望,有意提高评价。

自欺方式:将吃不到的葡萄说成是酸的,有意贬低,把能吃到的酸柠檬说成是甜的,有意升值,求得自我安慰

投射方式:把造成挫折的原因,向外界推委。考试成绩不好时说题太难或题出偏了

合理化的方式:寻找各种理由,为自己的困难局面进行“合理”的解释,做到“名正言顺”

逆反方式:外部言行与内心活动正好相反,以避免暴露真相的难堪局面。本来压力很大,但外表装着很放松,很“开心”。

2、降低自己的愿望,降低对自己的要求,自暴自弃,自卑自怜的适应方式

● 行为退化方式——表现无知无能,幼稚糊涂,以减轻社会舆论方面的压力

● 躯体化方式——出现多种躯体不适感与全身慢性疼痛症状,要求病休、疗养,取得病人角色后,社会支持增加,社会要求增加

● 向亲友倾诉内心苦衷,郁闷感情获得宣泄,获得安慰与同情;逃避问题,责怪他人或听天由命。

● 病态求助方式——打骂自己,呼天叫屈,躺在地上打滚,可使别人立即退却。或以自罚、自伤、自杀等方式向别人威胁、抗议,或为了惩罚他人出现自杀。不少青年因此而死于自杀,它是一种最糟糕的一种应付方式

● 蛮干、铤而走险

● 当精神紧张达到极限,矛盾无法解决时,个别人丧失理智,激情之下毁物伤人违法,寻衅与迁怒无辜,行为不计后果,这是一种危险的应付方式。

躯体疾病引起心理问题的常见原因

1、疾病本身导致脑功能改变引起,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时引起易怒、急躁、情绪兴奋和抑郁等,尿毒症引起的淡漠、呆滞、迟钝等。只要解除躯体疾病,心理问题也就解除。

2、心理反应取决于病人对疾病的认识、病人的心理素质、不同的性格以及病人想象中的病情轻重等。一种轻微的疾病,可因误信江湖庸医的严重估计,或因家属的知识水平以及社会的不适当医学宣传 ,而导致患者惶惶不安,心理反应强烈。如早期冠心病患者可自觉气短、乏力,以致整日卧床。相反,一种威胁生命的严重疾病,患者自认为“与医生无缘”,可能不相信医生的诊断,或者对疾病信息不敏感,没有明显的心理反应。例如,早期胃癌病人,虽然有疾病,但无病感,也不影响社会功能,到了晚期,病人出现胃同及不思饮食,他仍不相信自己是一个病人,强迫自己去工作,直到最后因胃出血或贫血,感到十分虚弱,才不得不找医生诊治。

3、人体对疾病信息的敏感性及耐受性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当疾病使人受损时,如影响就业、升学、提升、婚姻,便可出现讳疾忌医的情况,忽视疾病信息,延缓求治。与此相反,如果疾病能使自己摆脱责任,减轻义务,获得同情,得到公费医疗、营养补贴等“继发性获益”时,病人则听到有病或病重则喜,这种情况多见于工伤、交通事故及斗欧致伤时,尤其出现迁延不愈,被称为赔偿性神经症。

(0)

相关推荐

  • 灾难反应患者在饮食方面要注意什么

    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是指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或严重的受伤,或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后,所导致的个体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

    12-04
    14
  • 病理性赘述治疗期间饮食需要注意什么

    病理性赘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多见,主要见于癫痫及其他器质性脑损害患者,也可见于精神分裂症。该症状的出现不但给患者的身体造成严重的侵害,同时还影响着患者的心理健康。因此对于病理性赘…

    09-29
    8
  • 患上断毛癖吃什么好

    有些病人用双手将毛发撕断或用剪刀将毛发剪断,谓之断毛癖。断毛癖是精神心理疾病之一,可能是精神紧张焦虑等心理因素或家庭因素所致。其特征是冲动性的拔毛导致毛发丢失,这不是对妄想或幻觉的…

    12-13
    22
  • 哪些疾病会引起情绪性疲劳

    情绪性疲劳的主要表现为行为的改变。人体的各个部位,从中枢大脑皮层细胞到骨骼肌基本收缩单位都能产生疲劳。产生心理性疲劳的原因有多种,生理上的疲劳也可能导致心理性疲劳,但主观方面的原因…

    12-04
    17
  • 抑郁症能吃什么药

    抗抑郁症的药笼统来讲有十来种。有时会对症治疗,比如有些人会有失眠、早醒,也会给用到安眠药;抑郁症的病人有一部分会出现情绪不好,有时候虽然情绪是闷闷不乐但是会发脾气、易激惹,也会用一…

    11-30
    11
  • 病理性赘述有哪些预防措施

    病理性赘述目前无有效的根治方法,一般采用药物治疗。患者要严格按时按量遵医嘱服药,不要认为病情轻了,好了,就擅自减、停服药,要始终与医生保持联系,由医生根据病情指导调整和减停服药。另…

    11-30
    19
  • 病理性赘述治疗期间饮食需要注意什么

    病理性赘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多见,主要见于癫痫及其他器质性脑损害患者,也可见于精神分裂症。该症状的出现不但给患者的身体造成严重的侵害,同时还影响着患者的心理健康。因此对于病理性赘…

    11-15
    13
  • 抑郁症是如何分类的

    抑郁症是躁狂抑郁症的一种发作形式。以情感低落、思维迟缓、以及言语动作减少、迟缓为典型症状。抑郁症严重困扰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约15%的抑郁症…

    11-14
    15
  • 如何检查癫痫引起的病理性赘述

    癫痫是慢性反复发作性短暂脑功能失调综合征。以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反复痫性发作为特征。癫痫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之一,患病率仅次于脑卒中。癫痫的发病率与年龄有关。一般认为1岁以内患病率最…

    11-15
    10
  • 如何诊断喃喃重复自语

    颞叶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痫性放电通常起源于努叶或也叶内侧,额可起源于其他部位,由于起源、扩散途径及速度不同,临床表现有较大差异。可先出现单纯部分性发作(时间可长可短),再出现意识…

    12-04
    13
  • 从心理上如何预防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从心理层面上来看,可以分为两个方向。1.外在因素:可以多参加社会的积极性群体的活动或自己感兴趣的一些活动等。在这种过程中对于自己的心理建设有很好的促进作用。2.内在因素:从…

    11-19
    9
  • 未分化躯体形式障碍的鉴别诊断

    未分化躯体形式障碍患者诉述一种或多种躯体症状,为此感到痛苦,还有些患者不善于表达内心冲突,描述躯体不适比情感表达更容易,甚至于达到难以区分内心感情和躯体不适,有人认为患者在情绪体验…

    12-04
    8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