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阻心脉证,中医病证名。是指痰浊阻痹心脉,血行不畅,以胸闷心痛,体胖多痰,身体困重,面色暗,舌淡紫,苔腻或滑,脉滑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常见于心悸、胸痹等疾病中。
病因
脾失健运,聚津成痰,痰浊阻遏胸阳所致。
临床表现
胸部憋闷,心胸作痛,痛引肩背,时发时止,心中悸动,怔忡不安,形体肥胖,喉中多痰,身体困重,面色晦暗,舌质淡紫,舌苔白腻,脉象弦滑。
症情分析
阳气不足,心失温养,故见心悸怔忡;心阳不足,推动无力,又由于痰浊阻于心脉,不通则痛,故见心胸憋闷疼痛;由于手少阴心经循臂内,出腋下,直行上肺,故痛引肩臂内侧;身重困倦,体胖痰多,舌苔白腻,脉沉滑,均为痰浊内盛之象。
常用中药
栝蒌实、薤白、半夏、白酒。
常见病
1、心悸
症见心悸短气,心胸疲闷胀满,痰多食少,舌苔白腻,脉弦滑。治宜理气化痰,宁心安神,方用导痰汤(《济生方》)加酸枣仁、柏子仁、远志。
2、胸痹
症见胸闷心痛时作,胸闷重,心痛轻,痰多身困,面色暗,舌淡紫,舌苔腻,脉滑。治宜化痰除湿,宣痹通阳,方用瓜蒌薤白半夏汤(《金匮要略》)。
预防调护
1、注意调摄精神,避免情绪波动。精神情志变化可直接影响于心,导致心脏损伤。故防治本病必须高度重视精神调摄,避免过于激动或喜怒忧思无度,保持心情平静愉快。
2、注意生活起居,寒温适宜。本病的诱发或发生与气候异常变化有关,故要避免寒冷,居处除保持安静、通风,还要注意寒温适宜。
3、注意饮食调节。中医认为,过食膏粱厚味易于产生痰浊,阻塞经络,影响气的正常运行,而发本病。故饮食宜清淡低盐,食勿过饱。多吃水果及富含纤维素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另外烟酒等刺激之品,有碍脏腑功能,应禁止。
4、注意劳逸结合,坚持适当活动。发作期患者应立即卧床休息,缓解期要注意适当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坚持力所能及的活动,做到动中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