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核心抗体阳性能转阴吗

乙肝核心抗体阳性能转阴吗: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人体后,进入肝细胞内,HBV-DNA在肝细胞核内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也就是cccDNA,cccDNA转录RNA,以RNA为模板逆转录DNA及翻译各种蛋白。
  而核壳蛋白(HBcAg)是病毒结构蛋白,参与HBV复制,还具有极强的免疫原性,极大多数感染者都产生anti-HBc,同时有T细胞免疫应答。anti-HBc是既往或现症HBV感染的重要指标,在急性HBV感染的早期即可在血清中检测到IgM型的anti-HBc,随后逐渐消失,随之IgG型anti-HBc抗体产生。anti-HBc产生后,无论病毒是否清除,常可持续存在终生。一直以来,anti-HBc是判断个体是否曾被HBV感染的重要指标,一般不会转阴。

乙肝核心抗体阳性能转阴吗相关阅读

肝病人抗病毒治疗后为什么还会发生肝癌

乙肝病人抗病毒治疗后为什么还会发生肝癌呢?是不是抗病毒药物没有改善乙肝病毒对肝脏造成的伤害呢?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看看谁是乙肝疾病进展的元凶?

有一项研究,把病人按最初检测的HBV DNA(基线HBV DNA)水平分为≥105、104和<104拷贝/ml三组,观察这些病人13年后肝癌的发生率。结果发现HBV DNA水平越高的患者将来发展为肝癌的几率越高。

还有一项研究,把病人按最初检测的HBV DNA(基线HBV DNA)水平分为≥106、105~<106、104~<105、300~<104和<300拷贝/ml五组,观察这些病人13年后各组有多少有发展为肝硬化。结果同样发现乙肝的结局与病毒复制有关,HBV DNA越高,将来发展为肝硬化的几率也越高。看来,病毒复制是疾病进展的元凶。

后来,研究者又把这些病人按不同的HBV DNA水平再细分为ALT异常的和ALT正常的两组,观察他们13年后肝硬化的发生率。结果发现,肝功能异常且HBV DNA高者,比肝功能正常者更容易发生肝硬化。

乙肝病毒复制是乙肝疾病进展的元凶。只有用抗病毒药物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才有可能阻止慢性乙肝的疾病进展,而肝功能异常者更需要有效的抗病毒治疗。

我国有一项拉米夫定治疗乙肝肝硬化的研究,其中436人服用拉米夫定治疗,215人服用安慰剂治疗。3年后,服用安慰剂治疗的患者21%病情发生进展,因肝衰竭、肝癌、自发性腹膜炎或消化道出血死亡;而服用拉米夫定的患者只有9%病情发生进展。

如果治疗期间没有发生拉米夫定耐药,肝病进展的发生率更低,只有5%;即使发生拉米夫定耐药,其肝病进展的发生率(13%)也低于没有抗病毒治疗的安慰剂组患者。

尽管抗病毒治疗并不能完全阻断肝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但抗病毒治疗明显减少的肝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改善的乙肝疾病的预后。由于这几年抗病毒治疗的应用,乙肝患者的病死率大大降低,生活大大改善,大多数乙肝病人可以吃着一片药,正常工作、学习、结婚、生育。因此,不要因为个别患者发生的肝癌,就对自己的治疗失去信心。

有肾损害的乙肝患者如何调整药物剂量

乙肝病毒感染可引起乙型肝炎相关肾炎。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不仅可以有效地抑制乙肝病毒复制,阻止肝病进展,而且也是治疗乙型肝炎相关肾病不可缺少的措施之一。另一方面,肾病患者、肾移植患者需要免疫抑制剂治疗,免疫抑制剂是导致乙肝病毒再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理论上应该在治疗前一个月开始抗病毒治疗,在用完最后一次免疫抑制药物后还要继续治疗12个月以上。

干扰素不良反应较多,慢性肾病的患者(尤其是血液透析患者和肾移植患者)对干扰素的耐受性很差,相对疗效也较差,安全性数据较少,且易导致肾移植患者出现急性排异反应,近年来已被核苷(酸)类药物取代。

乙肝病毒感染的慢性肾病患者抗病毒治疗首选恩替卡韦,因为恩替卡韦的抗病毒作用较强,耐药屏障较高,对肾脏影响较小。低病毒复制的乙肝病毒感染者(HBV DNA<106 IU/ml)也可以选用替比夫定治疗,因为替比夫定有改善肾小球滤过率的报道,但要警惕耐药的发生。对于经治耐药的患者可以选择替诺福韦酯治疗,治疗期间严密监测肾功能。

核苷(酸)类药物在体内的清除主要是通过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主动分泌,经肾脏排泄的。肾功能不全和血液透析的病人对药物代谢的速度减慢,需根据患者的肌酐清除率调整药物的剂量。

肌酐清除率受年龄、体重、性别和血清肌酐水平4种因素的影响。老年人和低体重患者无论血清肌酐是否异常,都应注意肌酐清除率的计算。透析患者的服药时间应选择在透析之后。

HBsAg阳性的肾移植患者应在移植前预先使用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在肾移植后应继续使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防止移植后乙肝病毒再活动和肝病进展。需要注意的是,在肾移植前的透析治疗期间每周给药1次;而肾移植后,肾功能恢复正常,则应恢复正常的给药剂量,以免药物用量过低而导致病毒耐药。

如何阻断乙肝小三阳孕妈妈的母婴传播

大多数乙肝小三阳感染者肝病再活动后HBV DNA的水平低于免疫耐受期和免疫清除期乙肝大三阳的感染者。因此,乙肝母婴传播的风险比乙肝大三阳的感染者小。

如果乙肝小三阳的孕妈妈在肝病活动后,肝功能正常或仅轻度异常且HBV DNA<106 IU/ml,可以不使用抗病毒药物,在新生儿出生后给予常规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的方法实施母婴阻断即可。

但有时,乙肝小三阳感染者的HBV DNA也会升高到106 IU/ml以上。这时,其母婴传播的风险也随即增加。对于乙肝小三阳感染的孕妈妈肝病再活动后,如果HBV DNA升高到106 IU/ml以上,即使肝功能正常或轻度异常,从乙肝母婴阻断方面考虑,也推荐在孕28周以后服用替诺福韦酯、替比夫定或拉米夫定,降低乙肝母婴传播的风险。孕期肝功能正常者可以考虑在产后1~3个月内停药。

综上所述,非活动期乙肝小三阳准妈妈在孕期发生肝病再活动后,如果ALT升高到正常值上限2倍以上,保肝药物治疗效果不好,无论在何孕期,都应该考虑选择抗病毒药物治疗,产后继续治疗。

如果肝功能正常或仅轻度异常,但HBV DNA升高到106 IU/ml以上,应考虑在孕28周以后开始服用抗病毒药物,产后可以停药,停药后应加强监测。

哪种乙肝药物对肾脏危害小

“TAF”是替诺福韦艾拉酚胺(tenofovir alafenamide fumarate)的英文缩写。替诺福韦艾拉酚胺是目前在我国上市的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英文缩写:TDF)的换代产品。为了区分这两种药物,故将它们分别称为“替诺福韦(TDF)”和“替诺福韦(TAF)”。有人也把替诺福韦(TAF)翻译成为“艾酚福韦”。

目前在我国已经上市的阿德福韦酯和替诺福韦(TDF)都具有潜在的肾损害。这两种药物的通过肾脏代谢时更容易在肾脏近曲小管蓄积,造成对肾小管的毒性。主要表现为血磷降低和血清肌酐升高。阿德福韦酯治疗5年,血清肌酐升高的发生率大约为3%~8%;血磷降低的发生率稍高,大约10%~20%,但大多数仅为轻度低磷血症,补磷治疗后即可恢复正常。

替诺福韦酯的肾损害低于阿德福韦酯,血清肌酐升高的发生率大约0.5%~2.8%,血磷降低的发生率大约4%。但服用阿德福韦酯出现肾损害的患者换用替诺福韦酯后同样会发生肾损害。

但是,阿德福韦和替诺福韦(TDF)又是治疗乙型肝炎不可缺少的药物。这两种药物与拉米夫定、替比夫定和恩替卡韦没有交叉耐药性,对这三种药物治疗无效或耐药的患者必需使用阿德福韦或替诺福韦(TDF)。不仅如此,替诺福韦(TDF)的抗病毒作用很强,而且耐药率极低,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一线药物。

阿德福韦酯和替诺福韦(TDF)的肾毒性是剂量依赖性的。也就是说,剂量越大,其肾毒性也越大。如果保持药物的抗病毒效果,又减少了药物对肾脏的毒性呢?美国吉利德公司对替诺福韦(TDF)的化学结构进行了改进,成为替诺福韦艾拉酚胺富马酸,即:替诺福韦(TAF)。

替诺福韦(TAF)为什么肾毒性较小呢?原来,具有抗病毒活性的替诺福韦原型药在消化道内是不能被吸收的。替诺福韦(TDF)是替诺福韦的前体药,可以被胃肠道吸收。吸收后在肝脏转化成具有抗病毒活性的替诺福韦原型,发挥其抗病毒作用。但是,替诺福韦(TDF)的半衰期很短,需要较大剂量的药(每日300 mg)才能达到有效的抗病毒作用。

但这样大的剂量也相应增加了药物对肾脏的毒性。而改变了化学结构的替诺福韦(TAF)和替诺福韦(TDF)一样,也属于替诺福韦的前体药,进入体内同样可以转化成具有抗病毒活性的替诺福韦原型。但替诺福韦(TAF)的半衰期比替诺福韦(TDF)明显延长,只需要不到替诺福韦(TDF)1/10剂量即可达到同样的抗病毒疗效,而且大大降低了药物对肾脏毒性。

替诺福韦(TAF)已经在欧美国家上市,我国也完成了替诺福韦(TAF)的临床试验,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用于临床治疗。

乙肝病毒感染者长吃五味子好吗

五味子在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肝炎中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医生早就观察到五味子可以有效地降低血清转氨酶的水平,使肝功能恢复正常。因此,许多治疗慢性肝炎的中成药中都含有五味子或五味子中提炼出现的成分,如五脂胶囊、五仁酯等。

就连西药联苯双酯和双环醇也都是受五味子的启发,化学合成的和五味子结构类似的药物。也确有动物实验发现五味子对药物性肝损害有保护使用。但早在1979年,研究人员通过动物试验发现:“五味子对转氨酶无明显的直接灭活作用,未能减少肝细胞对转氨酶的通透性作用,没有明显地加速转氨酶的清除作用”认为五味子很可能只是一种转氨酶的抑制剂,减少的肝细胞中转氨酶的产生。这样看来,五味子只是起到一个降低转氨酶的作用。

服用恩替卡韦治疗,抑制的乙肝病毒的复制,转氨酶自然就会下降到正常。在转氨酶正常的情况下,没有必要长期服用五味子。不要认为中药就没有副作用,我今天对五味子导致的不良反应进行了检索,也检索到一些与五味子相关的副作用。

五味子属于酸性,剂量较大时对胃肠有刺激作用,伴有反酸、烧心不适等症状。而且中医临床治疗中还发现,五味子降酶作用对无黄疸型、慢性肝炎单项转氨酶升高者降酶的效果较好。但对湿重于热、湿热并重、兼有淤症、黄疸、以及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乙肝核心抗体明显持续“三阳”者的降酶效果较差。

后者用药期间虽能降酶,但停药或减量时,常可使转氨酶反跳,其反跳率可达50%以上[9]。最后强调的一点是五味子降低转氨酶的有效的成分存在于果实的核仁内,且为脂溶性成分,整吞五味子效果甚微,而且可能有副作用。

总之,无论中药、西药,都不能乱吃。吃西药要符合适应证,吃中药须辨证施治。乱吃药很可能治不了病反而致病。

(0)

相关推荐

  • 急性肝炎怎么检查

    急性肝炎怎么检查:   急性肝炎是指各种病因造成的急性肝脏炎症坏死,一般病程不超过6个月。急性肝炎患者就诊时,首先询问病史,既往有无饮酒史、有无特殊药物应用史,家族中有无肝炎患者等…

    11-15
    12
  • 肝疼痛一般在哪个部位

    肝疼痛一般在哪个部位:   肝脏位于人体右上腹,通常说肝疼痛就是肝区疼痛。肝脏本身疾病可以引起肝脏疼痛,肝脏周围的器官如果有疾病,也会引起肝区疼痛。肝脏本身疾病引起肝脏疼痛,常见的…

    10-09
    22
  • 肝腹水是什么症状

    肝腹水是什么症状:   腹水可由诸多因素引起,心源性、肾源性、肝源性等。肝腹水一般出现于肝硬化晚期。肝硬化患者往往由肝炎患者经历大块型、结节型、弥漫型的肝细胞变性,坏死、再生;再生…

    12-22
    44
  • 乙肝大三阳可以治愈吗

    乙肝大三阳可以治愈吗:   乙肝大三阳是指乙肝五项表面抗原、e抗原与核心抗体阳性。成年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往往急性感染,少部分患者慢性化。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大三阳分为两类,其一…

    12-18
    15
  • 脂肪肝与酒精肝的区别

    脂肪肝与酒精肝的区别:   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脂肪肝根据是否饮酒,分为酒精性肝炎与非酒精性肝炎。   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一般有长期饮酒史或短期内…

    12-22
    12
  • 肝炎早期症状有哪些

    肝炎早期症状有哪些:   肝炎分为急性肝炎与慢性肝炎。急性肝炎早期症状为消化道症状,如:食欲减退、消化功能差、进食后腹胀、没有饥饿感、厌吃油腻食物,如果进食便会引起恶心、呕吐,活动…

    11-15
    23
  • 肝炎怎么办

    肝炎怎么办:   肝炎根据是否病毒感染分为病毒性肝炎与非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又分为嗜肝性病毒性肝炎与非嗜毒性病毒性肝炎。   常见的是病毒性肝炎,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有甲、乙、丙、丁…

    11-21
    15
  • 肝硬化晚期饮食的注意事项

    肝硬化晚期饮食的注意事项:   对于肝硬化晚期患者,肝脏经过长期肝细胞损伤,肝功能下降,所以营养状况非常差,更需要进一步注意饮食调理。首先需要加强休息,由于机体消化吸收能力低下、食…

    11-15
    21
  • 肝硬化传染吗

    肝硬化传染吗:   对于肝硬化的传染性来讲,首先要区分肝硬化的形成原因。如果肝硬化它的形成原因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甚至于病人已经到了肝硬化的程度,对乙型肝炎病毒以…

    08-30
    14
  • 什么是药物性肝硬化

    什么是药物性肝硬化:   提到药物性肝硬化,首先来聊聊什么是药物性肝损伤。   药物性肝损伤,是指由各类处方或非处方的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传统中药(、天然药、保健品、膳食补充剂及其…

    12-22
    20
  • 小儿肝病是怎么引起的

    小儿肝病是怎么引起的:   小儿肝病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小儿肝脏疾病的统称。引起小儿肝病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感染性肝炎,如甲乙丙丁戊肝炎,还有梅毒、EB病毒等引起的小儿肝病。…

    12-01
    15
  • 肝破裂症状

    肝破裂症状:   肝破裂是临床上的急诊之一,可由肝脏外伤、肝脏占位性病变等引起。肝脏外伤常见于车祸、外力打击引起。肝脏占位病变由于生长的过快、过大,出现自发性破裂出血,常见于肝脏恶…

    12-22
    15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