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的功效与作用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湿尿少、脾虚泄泻。
茯苓皮利木,消肿。用于水肿腹胀。
赤茯苓行水利湿热。用于小便不利、淋浊、泻痢。
茯神木平肝安神。用于惊悸健忘、中风不语、脚气转筋。
茯苓
【茯苓的原文】
茯苓,味甘,平。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邢、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止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魄养神,不饥延年。一名伏菟。生山谷。
【茯苓的注释】
[1]胸胁逆气:《狩木》脱“胸胁”二字。“逆气”《御览》作“疝气”。
[2]忧恚惊邪恐悸:《御览》作“忧患惊恐”。
[3]止:《证类》、《纲目》、《本草经疏》、《本经疏证》、《品汇》、《图考长编》、《孙本》、《顾本》无“止”字。《新修》、《森本》有“止”字。
[4]魄:《证类》、《纲目》、《品汇》、《本草经疏》、《孙本》、《顾本》、《图考长编》无“魄”字。《新修》、《森本》有“魄”字。
[5]年:《黄本》、《问本》作“季。
[6]一名伏兔:《大观》、《大全》注为《别录》文。
茯苓
【茯苓的译文】
茯苓,《本经》指白茯苓而言。它味甘,性平,主治胸胁间气逆上冲,内心忧闷愤恨,由于惊吓而出现的心悸或恐惧不安的病症;能治疗胃脘部气滞而引起的扭结疼痛,作冷发热,胸中烦躁满闷,咳嗽,且气向上冲逆作喘,口焦舌燥的症状;还能利水通小便。长期服用,能安定精神,不觉饥饿,延长寿命。
【茯苓的形态分布】
1-172茯苓
多孔菌科茯苓。寄生或腐生。菌核为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重0.5~5kg不等,大者直径达20~30cm,或更大。表面粗糙,淡灰棕色或黑褐色,呈瘤状皱缩,内部粉质微红,由无数菌丝组成。子实体平伏,生于菌核表面,初白色后渐浅褐色,孔为多角形,孔缘渐变齿状。主产安徽、湖北、河南、云南等地。生于赤松或马尾松的根部,现大量栽培。药用干燥菌核。7~9月采挖。
茯苓
【茯苓的药材特征】
1-173茯苓茯苓片
药材
呈球形、纺锤形或不规则的形状,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体重质实,不易破开,断面呈颗粒状有棱角;周边部分淡棕色或淡粉色;内部白色细腻,质坚实,粉性强。味淡,品口爵粘牙。
饮片
一般为小方块或薄斤。
1-174茯苓皮赤茯苓
药材
茯苓皮:是茯苓的外皮,多为长条形,或不规则状,大小不等。外面黑褐色或棕褐色,内部白色或灰棕色,体软质松略具弹性。赤茯苓:是茯苓皮层下的淡红色部分。大小不等的薄片或碎块,均为淡红色或棕黄色。
1-175茯神木
药材
是获等中间的木心。多为弯曲不直的松根或松枝。外部带有残留的茯苓,呈白色或灰白色,内部仍是木质性状。质松体轻而无皮,略似朽木。
【茯苓的附方】
以茯苓500~1000克,为细末,每服6克,白开水冲服,每日2次,以发根生出为度,父子均服2~3个月,头发丛生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