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瘀血经闭。熟大黄泻火解毒力缓。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
【大黄的注释】
{1}大黄:《纲目》大黄条释名下有“黄良”二字注为《本经》文,《证类》对此二字作黑子《别录》文。
{2}血闭:《御览》无“血”字。“闭”《大全》误作“闲”。
{3}水谷:“水”,《大全》误作“冰”。“谷”字后,《御览》有“道”字。
{4}化食,安和:《御览》无“化”、“和”二字。
大黄
【大黄的译文】
大黄味苦,性寒。主要功能为消散齡血,可治疗女子经闭,恶寒发热,积聚肿块;它还能涤荡肠胃中的宿食积垢,有推陈致新,通利水谷,改善消化,调和五脏功能的作用。
【大黄的形态分布】
蓼科药用大黄。多年生草本,高1.5m左右。根茎及根部肥厚,黄褐色。茎直立,中空。基生叶有肉质粗壮的长柄,叶片圆形至卵圆形,掌状浅裂不达到叶片的1/2;圆锥花序大形,分枝展开;花小,数朵成簇,黄白色、粉红色至紫红色;花被片6枚,2轮;雄蕊9枚;花柱3枚,柱头头状。痩果有3棱,沿棱生翅,顶端微凹。花果期6~7月。主产于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生长于山地。根及根茎入药。秋季采收。
蓼科掌叶大黄。多年生草本,高2见左右。根及根茎粗大,肉质肥厚。与药用大黄植物形态的主要区别:叶片掌状5~7深裂,裂片全缘,稀有2~3浅裂,花序分枝松散。花期6~7月,果期7~8月。主产于青海、甘肃、四川、陕西等地。生于山地林缘半阴湿处。根及根茎入药。秋季采收。
蓼科唐古特大黄。多年生草本,高1~2m。根及根茎粗大肉质。茎粗壮直立,中空。基生叶大,具肉质长柄,叶片分裂极深,小裂片再作羽状深裂。茎生叶小,互生,有短柄。托叶鞘膜质筒状,密生短毛。圆锥花序顶生;花小,数朵成簇;花被6片,两轮排列,紫红色或绿白色;雄蕊9枚,花柱3枚。痩果三棱形,沿棱生翅,棕色。花期6~7月,果期7~8月。主产于青海、甘肃、四川、西藏等地。生于山地林缘或草坡,野生或栽培。根及根茎入药。秋末或次春发芽前采挖。
大黄
【大黄的药材特征】
药材:呈圆柱形、圆锥形或不规则块片状,长3~17cm,直径3~10cm。除去外皮者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未去外皮者表面黄棕色,有横皱纹及纵沟。质坚实,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根茎髓部宽广,可见星点(异型维管束)排列成环或散在。根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及形成层环纹,无星点。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砂粒感,唾液被涂成黄色。以质坚实、断面具槟榔纹、气清香、味苦微涩者为佳。
饮片:大黄片:不规则的竖切片,表面黄棕色或黄褐色。大黄块:较规则的小方块,表面黑褐色。大黄炭:不规则的片状,表面焦黑色,断面焦褐色,质轻而脆。
【大黄的附方】
1.泻心汤:大黄100克,黄连、黄考各50克。上二味,以水3升,煮取1升,顿服之。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金匮要略》)
2.治疗汤烫火烧方:大黄90克,黄柏、黄连、黄芩各15克,赭石60克,寒水石30克,冰片6克。共为极细面,炼香油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