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做完射频后复发吗:
凡是肿瘤,一般情况下,都存在复发和转移的问题。在肝癌有一些特殊情况。肝癌往往有一部分病人是多起源的。也就是说两个或者多个肿瘤之间,没有亲属关系,是分别独立发生。有的病人做完射频以后,短期内又发现肿瘤。有一部分病人实际上,当在做射频的时候,这个肿瘤长的不够大,影像学手段没有发现。这是叫并发性的肿瘤。
还有一部分病人是在做完射频以后,短期内又出现新的病灶。这些病灶和原来的病灶有关系,这部分病人叫转移。往往出现的情况,可能是在做射频的时候是个亚临床病灶,就是影像学看不见,这个是转移。还有一部分病人,在射频的部位附近或者是紧邻射频部位附近,又出现新的肿瘤。这一部分叫复发。实际上也就是说有三个概念,一个是复发,一个是转移,还有一个是并行性的肿瘤。这三个概念应该有所区别。作为射频来讲,一定要严格把握适应症。过大的肿瘤,大于五公分的肿瘤,不推荐做射频消融。
肝癌做完射频后复发吗相关阅读
异常凝血酶高是肝癌吗
异常凝血酶高是肝癌吗?肝癌是临床上发病率非常高的一种恶性肿瘤,它的出现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与患者平时的生活习惯、饮食爱好等有很大的关系,而异常凝血酶是检测肝癌的一种常见标志物,那么,异常凝血酶高就一定是肝癌吗?
异常凝血酶原增高,见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肝细胞肝癌,均值可高达900μg/L。40%~50%转移性肝癌也见APT升高,但其均值较低。肝细胞癌时,由于癌细胞对凝血酶原前体的合成发生异常,凝血酶原前体羧化不足,从而生成大量的APT。APT测定是反映肝细胞癌的一种标志物。
甲胎蛋白(AFP)水平较低的肝细胞肝癌,APT往往升高。有人报道,AFP低于400μg/L的肝癌,有57%的病例APT高于300μg/L。因此,同时检测AFP和APT能将低AFP型肝癌的诊断率由48%提高到68%。此外,APT轻度升高还见于慢性肝炎和维生素K缺乏症等,此时补充维生素K后可得以纠正。
在孕妇怀孕期间,甲胎蛋白也会出现明显升高,在32周的时候可达230μg/L左右。但如果异常升高值超过孕期参考值,就要考虑是不是胎儿出了问题,如胎儿脊柱裂,无脑症,先天性食道闭锁或多胎。18%-20%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不会有甲胎蛋白上升,继发性肝癌的患者一般甲胎蛋白也不升高,反而多见癌胚抗原(CEA)升高,所以甲胎蛋白正常并不表示没有肝癌的存在。
所以说,异常凝血酶高不一定就是肝癌的表现,但是需要提高警惕,因为它与肝癌密切相关,此时需要做甲胎蛋白检测,综合两者的报告结果,才能最终判断是不是肝癌,不管是不是肝癌的出现,都希望大家能够以乐观的心态积极去面对。
肝癌有哪些高危人群
(1)年龄:一般为35岁以上的人。调查资料表明肝癌发病率高的地区,青壮年的肝癌发病率较高,而肝癌发病率低的地区,60岁以上年龄的老人发病率较高。即高发区肝癌多发生于青壮年,低发区肝癌多发生于中老年。
我国肝癌的地区分布:沿海岛屿和江河海口地区比沿海其他地区高,沿海地区高于内地,东南部高于西南、西北和华北地区,其地理分布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全国肝癌高死亡水平的省市和自治区是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和广西。
(2)性别:几乎所有地区男性肝癌患者多于女性,男女之比约为2:1,肝癌高发区男女患者比例高于3:1。
(3)HBsAg阳性及有慢性肝病史5年以上:乙型肝炎病毒(HBV)与肝癌有密切、特定的因果关系,乙型肝炎病毒是仅次于烟草第二种已知的人类致癌物。所有HBsAg携带者,如果生存时间足够长,不因其他原因死亡,最终将发生肝癌。40%以上的持续感染者成年后因肝癌或肝硬化死亡。
(4)有肝癌家族史者:已有研究结果提示,某些遗传缺陷患者发生肝癌的危险性增加。肝癌存在家族聚集现象。
(5)酗酒者:在许多欧洲国家、美国及澳大利亚,饮酒是慢性肝病的重要因素,饮酒与肝癌的危险性增加有关。
无法手术的晚期肝癌放射治疗效果如何
原发性肝癌高发于亚洲及非洲,由于肝癌患者多伴发肝硬化,肿瘤多发病灶,容易侵犯肝脏的重要血管等等原因,因此仅仅一部分患者能够接受手术治疗,虽然有报道动脉导管化疗介入治疗使无法切除的肝癌患者生存期延长,但是前瞻性的随机实验中并没有得到证实。局部放疗在局限的肝癌治疗中取得了明显的疗效,但是由于肝脏对放疗的耐受性较差,因此在大肝癌放疗中肝脏的耐受性及放疗剂量一直没有解决。
为解决上述难题,韩国医学中心放疗科教授对59例1998~2002年间的肝癌患者行局部放疗并对放疗的疗效进行了评价。CT模拟定位,放疗剂量为30~55Gy,平均剂量45.3Gy,单次剂量2~3Gy。通过测量CT影像下肿瘤最大径的改变,评价肿瘤应答情况。
结果:59例患者中,治疗有效者为39例,占66.1%。其中肿瘤完全消失(CR)的有5例,34例患者肿瘤缩小大于50%(PR)。等效生物剂量大于50Gy者,CR或PR者占到72.8%,而小于50Gy者,仅有46.7%的患者获得CR或PR,二者间有统计学差异(P=0.0299)。放疗后,2年生存率为27.4%(中位生存期10个月),而2年生存率受肿瘤反应率(CR+PR)的影响(P=0.0640)。对于CR患者,2年生存率为50%,PR患者,2年生存率为21.8%。本组病例中,未出现3、4级急性毒副作用,3例患者出现进展性的胃或十二指肠溃疡。
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放疗的肿瘤反应率(即近期有效率)为66.7%,放疗的副作用能够接受,放疗剂量是预后的显著影响因子,但是放疗的最佳剂量还没有确定,需要进一步剂量递增临床实验来确定肝癌放疗的最佳剂量。
如何诊断肝细胞癌
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推荐:“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Ⅱ诱导蛋白(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 or antagonist-Ⅱ,PIVKA-Ⅱ),又名脱γ羧基凝血酶原(des-gamma-carboxyprothrombin,DCP),是诊断HCC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可与AFP互为补充。”什么是脱γ羧基凝血酶原?这种检查如何与甲胎蛋白互补诊断肝细胞癌?
正常凝血酶原是在肝细胞微粒体内产生的。这些凝血酶原的产生需要维生素K的参与。但是,癌变的肝细胞对维生素K的摄取和利用发生了障碍,产生了一种异常的凝血酶原,被称为“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Ⅱ诱导蛋白”或“脱γ羧基凝血酶原”。这种异常的凝血酶原还具有刺激肿瘤生长、转移和癌旁组织血管细胞增生的作用。血清是脱γ羧基凝血酶原阳性提示可能是肝细胞癌发生。
甲胎蛋白和脱γ羧基凝血酶原检测均有少数患者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造成误诊或漏诊。如果两者结合,可以更准确地对肝癌做出诊断,特异性可以达到96%以上,敏感性可达90%以上。
什么因素影响肝癌预后
肝癌是我国排位第三的常见恶性肿瘤,是预后最差的实体恶性肿瘤之一,每年死亡人数约为11万人,占世界死亡人数的40%。我国肝癌患者多数有肝炎、肝硬化的病史,临床有80%左右的患者因各种原因不能手术。
近年来,现代放疗技术取得了巨大进展,特别是体部伽玛刀在治疗肝癌上获得了比手术切除更好的疗效。因此,采用现代放疗技术综合治疗肝癌已成为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影响肝癌预后的因素有:从性别上看,女性患者的生存期较男性患者长;从肿瘤大小看,病灶小的肝癌患者较病灶大的患者预后好;从肿瘤数目看,单个病灶的患者较多个病灶的患者预后好;有无包膜有无门静脉癌栓等,也影响肝癌预后。
肿瘤发生部位对预后亦有影响,位于肝包膜下的癌结节可由于不断生长或肝内癌结节巨大向肝外赘生,可发生破裂出血至腹腔内;直接脱落进入腹腔的肝癌细胞可引起种植性转移,形成多个癌灶,进而形成腹膜癌症,导致恶性腹水的形成。
此外,肝癌细胞生长极其活跃,侵袭性强,易侵犯包膜和血管,致局部扩散和血道转移。肝癌经血道向肝外器官转移可发生在肝癌早期。晚期肝细胞癌患者中有95%出现周围血白蛋白涨NA阳性,说明肝癌细胞入血。
肺为肝细胞癌肝外最常见的转移器官,约占90%,其次为骨、肾上腺、肾、脑等器官。肝癌转移对预后有直接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是否根据肝癌的分期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直接影响肝癌预后。
采用现代放疗技术综合治疗肝癌已成为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那么,哪些肝癌患者应首选放疗?
一、年老、体弱等不能承受手术的肝癌患者;
二、肝癌早期肿瘤微小,没必要动刀开膛的患者;
三、术后残留或术后局部复发的患者;
四、肝转移癌患者,我常说合适的病人,在合适的时机,选择合适的疗法是科学治疗肝癌的原则,三个合适原则也事关肝癌患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