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乙肝的危害性非常大,全世界每年死于肝癌的病人是50万,其中中国就占25万。它的危害主要有两点,危害一是它具有传染性,如果乙肝病人不好好管理,可以传染另一个人。危害二是它有严重并发症,一种是肝硬化,一种是肝癌。
乙肝有哪些危害相关阅读
乙肝活动期严重吗
乙肝的活动期或者说乙肝病人发病之后,对于当时来说没有一个非常严重的危及生命的事情发生,但是如果出现下面这种情况,就会让病人出现问题。第一种情况是乙肝活动之后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使得这种乙肝活动长期存在,会让肝脏出现纤维化。如果纤维化得不到有效治疗,经过10年、/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就会发展为肝硬化,一旦发展为肝硬化,患者就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这个时候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疗,在5年以内就会丧失生命。第二种情况是肝炎发作之后容易发生肝癌。肝癌的发生率一般在没有肝炎发作的人群中极低。而在肝炎发作之后,尤其是肝炎反复发作,发生了肝硬化之后,它的发生率就会大大的提高。所以对于有肝炎发作的人,不仅仅是害怕他的转氨酶升高,也不仅仅是害怕他将来会变成肝硬化,更害怕的是这些病人会出现肝癌。因为肝癌是现在最难治的一种癌症,在所有的癌症的治疗过程中,只有肝癌没有很好的化疗药,也没有很好的靶向药物治疗,只能是在早期发现之后,通过手术得到根治。如果肝癌发现的时候已经到了中晚期,那么几乎就没有很好的根治的手段。第三种情况是肝衰竭。虽然大部分的乙肝病人在肝炎发作的活动期阶段都是转氨酶升高,经过一些保肝治疗之后能够恢复正常。但是也有极少一部分人可能在某次猛烈的发作之后,让肝脏失去了一个功能,这个时候称为肝衰竭。肝衰竭的病人一旦被确诊,存活率可能不到50%,也就是说普通的乙肝病人即使发作,在短期内也不会造成一些影响,但是一旦出现了严重的肝炎发作,真正的出现了肝衰竭,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不做肝移植,大部分人可能会在很短的时间内,约1到2个月的时间内就会失去生命。总体而言,临床上不太害怕乙肝病人的肝炎发作或者是进入肝炎活动期。因为进入肝炎活动期,只要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以让病人保持一个长期的健康。但是如果出现了下列三种情况,出现了肝硬化,出现了肝癌,出现了肝衰竭,会危及生命。所以对于一个乙肝病人,应该强调的是按时的复查,同时一旦发现肝炎发作,就应该及时的治疗。
得乙肝的原因是什么
乙肝主要有四种传播方式,第一种是母婴垂直传播,得了乙肝的母亲可能把乙肝遗传给孩子,这种传播极少数由宫内感染引起,大多数是因为围产期、围手术期管理不严格造成。第二种传播方式是血液传播,主要由输血传播,是国内比较常见的传播方式。第三种传播方式是性传播,乙肝是性病中的一种,但患有乙肝的成年人通过性行为传播的几率相对比较小。第四种是医源性传播,医学上很多侵袭性的操作行为可能会造成乙肝的传播。另外需要注意,日常接触,如拥抱、亲吻、一起吃饭不会造成乙肝的传播。
和乙肝大三阳的人吃饭能不能传染
乙肝有四种传播方式,更多的是通过血液、性传播,日常生活的接触不会传播乙肝,也可能会有意外的情况,比如接触了过多乙肝患者的体液,而自身在饮食的过程中存在胃溃疡或消化道黏膜破损的情况,这时可能会出现乙肝的传播,但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而且成年人之间传播乙肝的几率非常低。所以不应该歧视乙肝的病人,在日常接触时应保持平和的心态。
乙肝病毒携带者能不能生孩子
乙肝病毒携带既然说病毒携带那肯定他并不是阳性的,我们可以在她怀孕到24周到28周之间,给她抗病毒治疗。让她病毒量下降甚至阴性,可以减少传给胎儿,然后孩子出生以后,马上打乙肝疫苗加免疫球蛋白,所以说乙肝病毒携带者要孩子是没有问题的。
乙肝是不是很严重的病
乙肝如果你是成年人感染乙肝,特别是成年人感染乙肝,90%都能自己好,不好的一部分人就是小孩,特别是围产期婴幼儿的时候感染,他的慢性化很高,可能达到90%都变成慢性了,所以乙肝你要看你是什么时候得的,如果成年人得的话你不用担心,绝大多数都能自己好。
乙肝抗毒药物的副作用
乙肝抗病毒药物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干扰素,它的有效率比较低,副作用比较大,会出现发热、骨髓造血抑制、甲状腺功能异常,甚至继发血糖代谢的异常,但它一旦进入有效范围,就相当于提高自身免疫力去抵抗病毒,效果是持续性的。还有一类是核苷酸类似物,这类药物在应用期间的副作用比较少,可能会有肌酸激酶升高,主要是横纹肌溶解,也可能会有肾脏方面的问题,如替诺福韦或阿德福韦酯,副作用的发生率都比较低,但是需要长期服用,不能间断停药。两者有各自的优缺点。
乙肝五项怎么看
乙肝五项最早是评测乙肝病毒在体内感染状态的标志物,乙肝五项包括病毒的两项,即乙肝病毒的表面抗原和乙肝病毒的e抗原,以及身体对病毒反应的三项,即表面抗体、e抗体以及核心抗体。如果能检测到病毒的两项抗原,表面抗原和e抗原,以及体内的核心抗体,则诊断为大三阳,如果只检测到病毒的表面抗原,并检测到身体对病毒反应出现的e抗体和核心抗体,这时诊断为小三阳。存在大三阳和小三阳时,更倾向于检查血液中病毒的DNA情况,一旦血液中存在活性病毒,就需要到医院定期复查和治疗。
乙肝病毒携带者需要治疗吗
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这一部分人,因为他没有肝炎的表现,它只是乙肝病毒核酸阳性,但转氨酶是正常的,对于这一类人需不需要治疗,我们要根据情况来定。但是如果年纪比较大的40岁以上的,有肝纤维化或者肝硬化,或者家里有肝癌肝硬化的家族史,那我们就要治疗。
乙肝表面抗体是什么意思
乙肝表面抗体是一种保护性抗体,也是一种综合性抗体。当乙型肝炎病毒侵入人体后,刺激人的免疫系统产生的免疫反应,人体免疫系统中的B淋巴细胞随即分泌出一种特异的免疫球蛋白,就是表面抗体。有了表面抗体,表明人体已经产生免疫力。
甲肝、乙肝、丙肝哪个更严重
甲肝、乙肝、丙肝都是病毒肝炎,但是它们是三个不同的病毒,传染途径不同,感染方式不同,造成的结果也不相同。甲肝以消化道传播,基本可以治愈。丙肝的危害性比乙肝大,因为丙肝没有疫苗预防,丙肝病毒变异率较高,使得丙肝的治疗比乙肝更麻烦。
如何预防乙肝病毒对核苷(酸)类药物发生耐药
乙肝病毒对核苷(酸)类药物产生耐药的原因与患者的感染状态、病毒复制水平及其抵抗力、药物的选择及患者治疗的依从性等因素有关。处于免疫耐受期的乙肝病毒感染者绝大多数都是自幼感染,乙肝病毒在人们免疫功能还不能认识它们时“乘虚而入”,与免疫系统“和平共处”。
在没有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情况下,深深隐藏在肝细胞核内的乙肝病毒cccDNA很难清除,抗病毒药物疗效较差,容易发生耐药。因此,目前对于肝功能正常,无明显肝纤维化证据的免疫耐受期乙肝病毒感染者暂不建议治疗,以免长期治疗后的病毒耐药。
在乙肝病毒复制中起重要作用的聚合酶是一种逆转录酶,缺乏校正能力,且错配率较高,发生变异。病毒复制水平越高的患者药物很难将它们“一网打尽”,没有被药物彻底抑制的病毒在药物的“压力”下更容易发生氨基酸配置错误,导致病毒耐药性变异。免疫耐受期的乙肝病毒感染者的病毒复制水平往往较高,容易发生耐药。
乙肝病毒的抵抗力与乙肝病毒的“准种”相关。乙肝病毒也和人一样,形态各异,“秉性”不同。医生们把一些“长得”相似的病毒称为一个“准种”,其中一些“准种”先天性就对药物的抵抗力较强。医生们的研究发现,这些抵抗力较强的病毒“准种”在治疗前就“预存”在感染者体内。好在这样的病毒“准种”较少,不占“优势”,因此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对大多数病人是有效的。
但是,在长期药物治疗过程中,那些抵抗力较弱的病毒“准种”被抑制住了,而少数抵抗力较强的病毒“准种”不仅没有被抑制住,反而因长期与药物接触,发生了变异,锻炼得不怕药物攻击了,就成了“耐药株”。医生们的研究还发现,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体内“预存”的病毒“准种”最复杂。所以,肝硬化患者也更容易发生耐药。
医生们把抗病毒药物比喻成为乙肝病毒设置的“屏障”。尽管药物不能清除乙肝病毒,但在这个“屏障”的阻碍下,病毒难以越过“屏障”复制后代。如果病毒发生了变异,“长了本事”,“跨越”过药物“屏障”,即是发生了耐药。因此,医生们也把这种“屏障”称为“耐药基因屏障”。不同的核苷(酸)类药物的“耐药基因屏障”有高有低。
拉米夫定的“耐药基因屏障”最低,病毒很容易“跨越”,耐药的发生率较高。治疗第1年,24%的患者发生耐药,第4年的耐药发生率高达67%,5年以后70%以上的患者都发生了耐药。其次是替比夫定,治疗2年的耐药发生率与拉米夫定治疗1年的耐药率相差无几,3年后其耐药率紧紧追上拉米夫定。阿德福韦的耐药率算中等的,在临床试验中5年的耐药率大约29%。
但一些国产仿制品耐药率可能高于原研产品。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酯为乙肝病毒设置的“耐药基因屏障”最高。这两种药物不仅对乙肝病毒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且很少发生耐药。恩替卡韦对于核苷(酸)类药物初治的患者,3年的耐药发生率仅1.7%;替诺福韦酯在国外的临床试验中,8年未检测出耐药相关的病毒变异。因此,被医生们称为“高效/低耐药”的药物,在我国2015年版《乙肝指南》中被推荐为初治患者的首选药物。
我们在治疗的开始就应该注意预防耐药的发生,选择适当的治疗时机、高效/低耐药的药物,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定期监测,发现耐药及时处理,这样才能保证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成功。
什么是核苷(酸)类药物的优化治疗
“优化治疗”最早是根据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全球临床试验结果提出来的。“优化治疗”的概念就是根据病人在治疗前HBV DNA水平的高低,再结合病人治疗6个月时的疗效对治疗进行适当的调整,以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
在替比夫定两年的研究中,医生发现治疗6个月的时候,病人的疗效可以预测将来疗效和耐药发生。如果治疗6个月时病毒DNA下降较明显,治疗两年后,病毒会保持持久的抑制,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比较高,且耐药发生率比较低;反之,治疗两年的疗效较差,许多病人会发生耐药,HBV DNA反弹。
对于替比夫定治疗24周应答不佳的患者加用阿德福韦“优化治疗”后,大提高了HBV DNA的阴转率,减少了耐药的发生。
根据这个研究结果,美国教授当时提出了一个核苷(酸)类药物优化治疗的“路线图”,使医生能够更清楚地根据病人服药后的早期疗效预测将来疗效和耐药发生,及时调整病人的治疗方案。
“路线图”概念很快得到大多数医生的认同,因此被写入我国的《乙肝指南》。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药物都以6个月检测结果来预测以后的疗效。阿德福韦酯的抗病毒作用较慢,因此可延迟到1年以后预测疗效或改变治疗方案。
服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的乙肝患者何时能够停药
核苷(酸)类药物的治疗尽管不一定终生治疗,但也是很漫长的过程。过早停药往往导致疾病复发,前功尽弃。尽管以往大多数指南推荐的停药指征是达到完全的病毒学应答,ALT复常的e抗原阳性患者患者,在e抗原血清学转换持续至少1年的患者可以停药。
但近年来的临床实践证实,许多e抗原阳性患者即使达到上述标准停药后的复发率也是较高的。e抗原血清学转后,巩固治疗的时间越长,停药后的复发率越低,最好达到HBsAg阴转后再停药。因此,大多数医生建议患者尽可能延长治疗时间。
2015年更新的《亚太地区乙型肝炎临床管理指南》中指出:对于没有肝硬化HBeAg阳性患者,核苷(酸)类药物的最佳疗程是不确定的。HBeAg血清学转换后巩固治疗至少1年可以停药,但最好巩固治疗3年后再停药。
我国2015年版《乙肝指南》明确提出:对于没有肝硬化HBeAg阳性患者,核苷(酸)类药物的总疗程建议至少4年,在达到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ALT复常、HBeAg血清学转换后,再巩固治疗至少3年(每隔6个月复查一次)仍保持不变者,可考虑停药,但延长疗程可减少复发。
e抗原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核苷(酸)类药物的疗程更难确定,停药指征更严格。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没有e抗原血清转换这一显著的有效性指征,疗程更难以确定,停药后复发率高,因此更需长期治疗。
我国2015年版《乙肝指南》建议e抗原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服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的停药指征需要达到HBsAg消失且HBV DNA检测不到,再巩固治疗1年半,方可考虑停药。
乙肝病毒感染后自然发展史
围产期或婴儿期感染乙肝病毒后,一般都属于肝功能正常的免疫耐受期。随着年龄增长,90%~100%会发展到HBeAg阳性的免疫清除期,出现肝功能异常(即: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大多数(90%)可以发生HBeAg/抗HBe的血清学转换,但其中20%~40%的感染者HBeAg还会重新出现,仍保持HBeAg阳性的免疫清除状态,肝功能持续异常。
HBeAg/抗HBe的血清学转换后80%~90%进入乙肝病毒的非活动期,但仍有10%~20%的感染者转变为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
非活动期乙肝病毒感染者后,病毒复制明显减少或检测不到,肝功能正常,并且每年有0.5%~1.0%的感染者自发性HBsAg清除。但是,仍有20%~40%的感染者体内病毒发生前C区/C区变异,乙肝病毒再次活动,发展为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
HBeAg阳性或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如果不采用抗病毒治疗,病毒持续复制,肝组织炎症持续存在,肝纤维化逐渐加重,最终则可能发展为肝硬化或原发性肝细胞癌。
乙肝妈妈能不能给孩子喂奶
我常常收到许多乙肝新妈妈的来信,她们在自己孩子出生的同时,又有着深深地恐惧:她们害怕自己的孩子也像她们一样感染上乙肝病毒。她们想亲亲孩子,又怕嘴上的唾液沾到孩子的脸上;她们想抱抱孩子,又担心自己身上的汗液带有病毒;她们更希望像其他妈妈一样让孩子吸允着自己胀满乳汁的乳房,但更担心孩子吸入带有病毒的乳汁。
她们在孩子还没有完成三针乙肝疫苗接种的时候,就三番五次地抱着孩子到医院,硬着心肠让护士把那尖锐的针头刺进孩子那微细的血脉,抽取那本来就不多的血液,查查孩子体内的乙肝抗体还省多少,生怕抗体的减少不足以帮助孩子抵御来自母亲身上的病毒。
她们常常产后抑郁,像发了疯一样地自责,认为自己使孩子感染上乙肝病毒,一封封地来信,只想从我这里得到一些安慰,直到孩子7个月后,证实母婴阻断成功,她们才转悲为喜。这就是许多乙肝妈妈的真实写照!今天,我就想谈谈有关乙肝妈妈给孩子喂奶的那些事。
乳汁中有没有病毒?
乙肝妈妈的乳汁中确有病毒!1974年,两位科学家首次从母乳中检测到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证实了乙肝病毒感染母亲的乳汁中存在乙肝病毒。后来,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和乙肝病毒的核酸(HBV DNA)也相继从母乳中检出,使人们产生了乙肝病毒感染母亲可能通过乳汁感染婴儿的担心。由于这种担心,乙肝病毒感染的母亲母乳喂养率普遍低于其他母亲。
乳汁能不能传乙肝?
确有一些研究认为母乳喂养可能是乙肝母婴传播的危险因素之一。但更多的研究认为,母乳不会增加乙肝母婴传播的风险。为了更科学地找出乙肝母亲母乳喂养是否增加乙肝母婴传播风险的证据,2011年以来,几位医生分别对国内外有关乙肝母亲母乳喂养的文献进行了荟萃分析。结果均显示,乙肝病毒感染的母亲,无论其感染状况如何(“大三阳”或“小三阳”,HBV DNA水平高或低),在新生儿正规免疫后母乳喂养均不会增加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风险。
更有一些医生进行了一些大样本的研究,调查乙肝母婴传播与母乳喂养的关系。我国湖北武汉的一些医生,调查了4个研究中心的1150例乙肝妈妈母乳喂养与乙肝母婴传播的情况,进一步证实乙肝妈妈母乳喂养没有导致乙肝母婴传播的发生率增加。
有病毒为何不会传乙肝?
乙肝妈妈的乳汁中有病毒,但不会影响其后代乙肝母婴阻断的结果,这取决于许多因素。
原因之一:乙肝妈妈的乳汁中虽然有病毒,但病毒含量极低,仅为母亲血液中病毒含量的1/10000~1/1000。且初乳中病毒含量较高,到产后个月再检测,大多数母亲的乳汁中HBV DNA已经检测不到,仅有18%HBV DNA≥10的6次方拷贝/ml的母亲乳汁中还能检测到微量的HBV DNA。
原因之二:乳汁中的乳铁蛋白具有杀菌和抗病毒的活性。许多研究都发现,乳铁蛋白可以抑制丙肝病毒、乙肝病毒、腺病毒、艾滋病毒、轮状病毒的活性,因此可能抑制了乙肝病毒的感染性。
原因之三:人的消化液可以使乙肝病毒失去活性,因此,乙肝病毒不会通过消化道传播。甚至有人认为乙肝抗原通过消化道后,可能促进免疫系统抗体的产生。
原因之四:孩子出生时暴露于母亲羊水、血液中的乙肝病毒量远比母亲奶水中的病毒量高得多,母乳喂养接触到的那点儿病毒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原因之五:经过主动+被动联合免疫,孩子已经具备了抵御乙肝病毒感染的能力。这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在以前的多篇博客中我已经反复说过,只要孩子体内“抗HBs抗体≥10 mIU/ml,则可视为机体已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具备了抵御能力。”
出生时注射的乙肝免疫球蛋白在注射后15~30分钟开始发挥作用,其血浓度在注射后3~7天达到高峰,半衰期一般可维持17.5~25天,对新生儿的有效保护作用可维持42~63天,4个月后基本清除。再接种3针乙肝疫苗,新生儿都能足够的抗体抵御来自母亲体内的乙肝病毒。因此,乙肝妈妈与孩子亲近及母乳喂养都不会把病毒传播给孩子。
经过这些年的研究,乙肝妈妈能不能母乳喂养的答案已经十分肯定。无论是世界卫生组织,还是国内外的乙肝指南都已经明确,乙肝妈妈可以母乳喂养。只要孩子经过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的正规免疫接种,乙肝妈妈母乳喂养不会增加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