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竭的功效与作用】
活血定痛,化瘀止血,生肌敛疮。
【血竭的药名】
血竭
【血竭的别名】
麒鱗竭、海蜡、麒麟血、木血竭。
【血竭的药性】
甘、咸,平。归肝经。
【血竭的应用】
1.跌打损伤、心腹瘀痛 本品味咸入血分,主归心肝经,能活血散瘀,消肿止痛,为伤科及其他瘀滞痛证要药。治跌打损伤,筋骨疼痛,常配伍乳香、没药、儿茶等药用,如七厘散(《良方集腋》);治产后瘀滞腹痛、痛经、经闭及其他瘀血心腹刺痛,配伍当归、莪术、三棱等。
2. 外伤出血 本品既能散瘀,又能止血,有止血不留瘀的特点,适用于瘀血阻滞,血不归经的出血,尤宜外伤出血。既可单用研末外敷患处,亦可配伍儿茶、乳香、没药等,如七厘散(《良方集腋》)。
3.疮疡不敛 本品外用,能活血消肿,祛瘀化腐,敛疮生肌,可用治疮疡久溃不敛,可单用 本品研末外敷,亦可配伍乳香、没药等,如血竭散(《圣济总录》)。
【血竭的用法用量】
内服:多入丸、散,研末服,每次1?2g。外用适量,研末撒或入膏药用。
【血竭的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月经期不宜服。
血竭的故事
有一种和血块相似的红色固体,因自己的形状而得名,叫“血竭”。它虽然与血块相似,但是和真正的血液却没什么关系。它出自棕榈科植物麒麟竭的果实以及树干中的树脂,是一种传统名贵的中药,又名麒麟竭、竭留、海蜡等。
它在我国已有1500多年的应用史,在唐代就已得到广泛应用。正如《唐本草》中所说:血竭“主五脏邪气,带下,心痛,破积血,金创生肉。”它是中医常用的活血散瘀和止血药,其性平,味甘、温、咸,具有良好的活血散瘀、定痛止血、生肌敛疮等功效,主要用于外伤出血、溃疡不敛、跌打损伤、瘀滞等症,外敷一般可治疗跌打损伤,内服可治疗女性痛经,所以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把它叫做“活血之圣药”。
在过去,血竭确实是一种名贵的中药,一般只有宫廷才能享用得到。据传,它的产地在一座山上,有一天,一头正在吃草的黄牛,不小心掉下山崖,砸断了一棵不是很粗的小树,黄牛的腿部因此也被树枝划破了一道很长的口子,就在此时此刻,树枝断裂处流出了像血液一样鲜红的树汁,黄牛用它舔食到自己的伤口上,很快,伤口的血就止住了。这个过程被放牧者看见后,惊喜不已,于是效仿黄牛的方法,也把那种树汁弄一些回家,以后若是村人有受伤出血的,就弄些抹上,结果非常神奇,止血的效果非常好。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用的血竭的由来,因为它的神奇功效,人们又叫它“麒麟竭”。
血竭(古称麒麟竭),这是一种像血与火一样鲜红的珍贵药材,明代中药学家李时珍称它为“活血圣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