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乙肝

什么是乙肝
  什么是乙肝?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肝脏炎症,是目前我国乙类传染病之一。该病潜伏期一般为3-6个月,感染后患者常感觉身体乏力,可伴轻度低热,逐渐出现厌食、恶心、呕吐等表现。病程延长病情加重后,肝功能损伤严重,可使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高,也就是黄疸症状。部分患者会有轻微右上腹不适,触诊可触到肝大。化验肝功能可见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均不同程度增高。
  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三大方面: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性传播。母婴传播包括生产时的垂直传播和生活中密切接触造成的水平传播,血液传播常出现在医护易暴露职业人群、应用未经严格消毒医疗器械及注射器、静脉内滥用毒品者,性传播主要出现有多个性伴侣者。确诊乙肝后要及时治疗,治疗目标是最大限度的消灭乙肝病毒,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延缓肝细胞的纤维化,预防肝炎向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的进展。

什么是乙肝相关阅读

乙肝妈妈产前“见红”会造成胎儿宫内感染吗

妊娠妇女在分娩前子宫颈口开始活动,使子宫颈口附近的胎膜与该处的子宫壁分离,毛细管破裂而经阴道排出少量血,并与宫颈管内的粘液相混而排出,这种阴道流出的血性粘液被人们称为“见红”。

见红一般是临产前的一个信号,一般在见红后24~48小时内就开始阵发性宫缩,进入分娩阶段。也有一些妈妈见红后几天甚至一周后才分娩。因此,见红是每个妇女在分娩前都会出现的症状。那么,见红会不会造成乙肝病毒的宫内感染呢?

大家可以看一看我国最近新发布的《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第1版)》。指南中有关“剖宫产分娩不能减少母婴传播”一段写道:既往认为,自然分娩时因子宫收缩“挤压”胎盘,促使母体内病毒进入胎儿,引起宫内感染,故而理论上剖宫产能减少HBV的母婴传播。

但近期的研究证明,慢性感染孕妇的新生儿经正规预防后,剖宫产与自然分娩的新生儿HBV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剖宫产并不能降低HBV的母婴传播。因此,不能以阻断HBV母婴传播为目的而选择剖宫产分娩。

在新生儿采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后,乙肝妈妈可以和其他母亲一样提倡阴道自然分娩,不必为母婴阻断实施剖宫产手术。大家想想看,阴道自然分娩的妈妈不可避免都会出现产前见红的症状。

如果见红会造成胎儿宫内感染,医生们不可能得出“剖宫产与自然分娩的新生儿HBV感染率比较无明显差异”的结果。所以,网络上所说的乙肝妈妈产前“见红”就会造成胎儿宫内感染是没有依据的,乙肝妈妈不要因为害怕见红而提前剖宫产。

乙肝患者如何知道自己是否已经肝硬化

正常肝脏在显微镜下像一片树叶,一个个肝细胞整齐地排列在一起,被一些像叶脉一样的膜分割成许许多多的肝小叶。那些分割肝小叶的“叶脉”中含有血管和小胆管。人类的肝脏中,大约有150万个肝小叶。

慢性乙肝患者由于肝脏长期发炎,肝细胞不断坏死,就刺激了肝脏内纤维组织过度增生。这些纤维组织就是肝脏里的“疤痕”。疤痕增生多了,也像肝脏中的“叶脉”一样把一些肝细胞分割成不规则的一块一块的,形成一个一个的“假小叶”,并使肝脏变得又硬又小,这就是肝硬化。

肝脏的代偿能力很强,只要有30%的肝细胞工作,就可以维持人的正常生活。肝硬化早期,肝脏的基本功能尚可以由肝细胞中的残兵败将们完成,维持白蛋白的正常供应,产生凝血因子,保证肝脏的代谢功能,因此还没有发生腹水、出血、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医学上把这种早期肝硬化称为“代偿期肝硬化”。如果肝硬化继续加重,肝细胞几乎被纤维组织代替,甚至“全军覆灭”,临床上就会出现腹水、出血、肝性脑病或肝衰竭,这就是“失代偿期肝硬化”了。

肝硬化早期除慢性肝炎的表现外,可以没有其他特殊症状,被称为“代偿期肝硬化”。但随着肝脏内纤维组织的增多,把一些肝细胞裹在一起,形成一个个肝脏“假小叶”。

这些假小叶使肝脏内正常的血管受压,血流受阻,像河道阻塞一样,肝脏门静脉血管内压力增大,“上游”的血管出现“分流”,或形成静脉曲张。食道和胃底的静脉曲张,一旦受到食物磨擦或其他外界因素影响,极易发生消化道出血。痔静脉曲张可引起痔疮出血。

由于肝脏产生白蛋白减少,加之门静脉高压的影响,使腹腔血管内压力增加,血浆渗透压下降,血管里的液体渗出到腹腔,造成腹水。腹水形成后,肠道内的细菌可随着腹水进入腹腔,发生腹腔感染。

肝硬化患者由于肝脏解毒功能减弱,血中的内毒素和血氨升高。这些有害毒素可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肝性脑病(即肝昏迷)。

肝硬化患者的门静脉高压,可使脾脏瘀血而引起脾肿大。脾脏是白细胞和血小板等血细胞灭活的场所。正常情况下,脾脏会“吃”掉一些衰老和异常的血细胞,维持血细胞的正常代谢。肿大的脾脏会把正常的血细胞也“吃”掉了,造成病人血小板减少、粒细胞减少和贫血。这就是医生们所说的“脾功能亢进”。

一旦发生了脾功能亢进、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腹水等并发症,就提示肝硬化已经到了晚期,肝脏失去了代偿功能,称为“失代偿期肝硬化”。

早期肝硬化可能通过B超检查发现。肝硬化患者的肝脏在B超下可见肝脏形态失常,肝脏缩小,肝表面不光滑,肝实质回声增粗、增强,分布不均,严重者可见肝硬化结节。另外,肝硬化患者的B超还可以发现门静脉扩张(≥1.3cm)、脾肿大、腹水。

肝穿刺活组织检查也可以诊断肝硬化,但这是一项有创性检查,不仅存在一定风险,而且花费较高。现在,有一种能检查出肝脏硬度的机器,通过检查肝脏的弹性判断患者是否发展为肝硬化了。

服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的乙肝患者何时能够停药

核苷(酸)类药物的治疗尽管不一定终生治疗,但也是很漫长的过程。过早停药往往导致疾病复发,前功尽弃。尽管以往大多数指南推荐的停药指征是达到完全的病毒学应答,ALT复常的e抗原阳性患者患者,在e抗原血清学转换持续至少1年的患者可以停药。

但近年来的临床实践证实,许多e抗原阳性患者即使达到上述标准停药后的复发率也是较高的。e抗原血清学转后,巩固治疗的时间越长,停药后的复发率越低,最好达到HBsAg阴转后再停药。因此,大多数医生建议患者尽可能延长治疗时间。

2015年更新的《亚太地区乙型肝炎临床管理指南》中指出:对于没有肝硬化HBeAg阳性患者,核苷(酸)类药物的最佳疗程是不确定的。HBeAg血清学转换后巩固治疗至少1年可以停药,但最好巩固治疗3年后再停药。

我国2015年版《乙肝指南》明确提出:对于没有肝硬化HBeAg阳性患者,核苷(酸)类药物的总疗程建议至少4年,在达到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ALT复常、HBeAg血清学转换后,再巩固治疗至少3年(每隔6个月复查一次)仍保持不变者,可考虑停药,但延长疗程可减少复发。

e抗原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核苷(酸)类药物的疗程更难确定,停药指征更严格。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没有e抗原血清转换这一显著的有效性指征,疗程更难以确定,停药后复发率高,因此更需长期治疗。

我国2015年版《乙肝指南》建议e抗原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服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的停药指征需要达到HBsAg消失且HBV DNA检测不到,再巩固治疗1年半,方可考虑停药。

乙肝男性不要因为生育放弃抗病毒治疗

乙肝男性服用核苷(酸)类药物不影响妻子怀孕,但许多患者仍然误认为服药期间不能生育,延误了自己的治疗,导致肝病进展或者病毒耐药。现在,我国2015年更新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也支持了这一观点。

新的乙肝指南是这样说的:“男性抗病毒治疗患者的生育问题:应用干扰素α治疗的男性患者,应在停药后6个月方可考虑生育;应用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的男性患者,目前尚无证据表明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对精子的不良影响,可在与患者充分沟通的前提下考虑生育。”

目前被批准用于抗乙肝病毒的药物中,只有干扰素有明确的抗生殖作用,不建议男性患者治疗期间妻子怀孕。而且,干扰素的副作用较多,在治疗期间也会影响男性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性功能。所以,男性患者在停用干扰素后,最好恢复6个月以上再考虑生育问题。

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酯在研发期间都做过遗传毒性和生殖毒性的试验,均没有发现遗传毒性,也未发现对雄性动物生育力的影响和其他生殖毒性。检索国内外医学文献,未检索到抗乙肝的核苷(酸)类药物对精子和男性生育造成影响的证据。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药物在妊娠期间的安全程度分级只针对妊娠女性,大多数药物对男性生育的影响较小。因此,使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的男性乙型肝炎患者在生育期间不要中断治疗,也不必换用女性妊娠期间安全程度的B级药物。

小三阳孕期出现肝病活动怎么办

孕期出现肝病活动对母亲和胎儿均可能产生影响。肝功能异常的乙型肝炎女性患者妊娠期不仅早产、妊高征、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因肝病加重的住院率增加。

而且,母亲体内病毒复制也增加了胎儿或新生儿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风险。因此,非活动期乙肝小三阳准妈妈在孕期出现肝病再活动,应及时在医生的指导下治疗。

小三阳准妈妈孕期肝病再活动后如何治疗?

我国2015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推荐:“对于妊娠期间慢性乙型肝炎发作患者,ALT轻度升高可密切观察,肝脏病变较重者,在与患者充分沟通并权衡利弊后,可以使用替诺福韦酯或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

非活动期乙肝小三阳准妈妈在孕期发生肝病再活动的治疗也是一样的。如果ALT轻度异常,可以密切观察。如果肝功能继续升高,可以使用保肝药物治疗。由于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流行国家,以往在乙型肝炎无有效的抗病毒药物的时期,女性妊娠期肝功能异常是很常见的。

当肝功能异常时,我国医生多用传统的保肝降酶药物治疗,积累了较多的临床经验。但从疗效角度上看,这些保肝降酶药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对病毒无抑制作用,仅可以降低ALT或改善临床症状,部分患者无效,一些患者停药后ALT再次升高。从安全性角度上说,我国没有对这些保肝降酶药在妊娠期的安全性方面进行分级,只能参考药品说明书对妊娠期用药的提示和医生以往的经验对妊娠妇女进行治疗。

因此,对保肝药物治疗无效或者起病较急、ALT较高的孕妈妈应该考虑使用替诺福韦酯、替比夫定或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在我们收治的23例非活动期乙肝小三阳孕妈妈中,9例ALT升高到正常值上限的2倍以上的孕妈妈均在孕16~28周开始服用抗病毒药物并取得良好疗效。

需要注意的是,孕期肝功能异常的母亲在抗病毒治疗后不能随便停药,产后仍需要继续服用抗病毒药物治疗,直到达到乙肝表面抗原阴转或血清转换后方可考虑停药。

(0)

相关推荐

  • 乙肝病毒携带者是什么

    乙肝病毒携带者它是指表面抗原阳性,也就是说乙肝病毒核酸阳性,但是他转氨酶正常,没有乙肝病人这种恶心乏力肝区疼,没有乙肝肝炎的这种临床表现,甚至做肝穿,肝脏也没有明显的炎症,所以这一…

    12-19
    15
  • 乙肝疫苗多少钱

    乙肝疫苗是我国目前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方法,不论婴幼儿还是成年人,都需要进行乙肝疫苗的接种。这时候乙肝疫苗多少钱,接种乙肝疫苗贵不贵就成为大家所关注的焦点,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乙肝…

    08-17
    11
  • 乙肝注意什么

    乙肝病人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少用药或不用药,很多乙肝病人认为出现乙肝就需要吃很多药物来控制,这种认识不科学,吃药本身会加重肝脏的负荷。第二个需要注意的是生活规律,在养护肝脏的过程中要注…

    09-19
    15
  • 乙肝会变成肝癌吗

    患者出现了乙肝会变成肝硬化的,而在不断产生不断修复中,肝脏会出现萎缩,肝硬化之后的肝萎缩,肝细胞修复过程之中,总会出现走样的,而走样细胞会变为癌细胞,那么患者就会出现肝癌的,出现此…

    12-17
    10
  • 如何保护肝胆

    如何保护肝胆:   肝脏是人体的一个最重要的能量供应器官。我们每次的进食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能量储存的过程。当我们不吃饭的时候,由肝脏把这个能量就释放出来,供人体所用,吃饭的时候再…

    11-07
    23
  • 乙肝患者能喝酒吗

    乙肝患者能喝酒吗:   乙肝患者我们在门诊会经常碰到,包括乙肝的携带状态,或者是慢性乙肝活动状态的患者,通过服药治疗以后稳定的状态下,都会有时候来问,说医生,我现在病情很稳定,我是…

    09-02
    17
  • 乙肝治疗方法有哪些

    乙肝治疗方法有哪些:   乙肝是由乙肝病毒感染引起来的,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的传染病。要根据乙肝病毒DNA的数量,还有肝功能,肝胆的彩超等综合情况来决定是否服用抗病毒的药物和保肝的治…

    09-09
    11
  • 乙肝预防的措施

    预防乙肝的措施,首先就是戒烟以及戒酒,抽烟以及喝酒都是不良嗜好,会损害肝脏;其次是远离致癌物质,包括含有黄曲霉素的食物;再者是定期参加体检了解自己的肝脏健康;还有就是接种乙肝疫苗预…

    08-20
    15
  • 怎么知道自己得没得乙肝

    想要知道自己是否患了乙肝,首先可以从自身的症状加以判断。乙肝患者会有食欲下降、恶心、脸色发黄、尿液发黄、肝区疼痛、发热等症状,如果有以上症状的,应积极到医院进行乙肝五项检查以及肝功…

    12-17
    14
  • 患有乙肝的孕妇产后可以母乳喂养吗

    患有乙肝的孕妇在产后是可以进行母乳喂养的,因为乙肝病毒虽然会通过母婴传播,但是其传播途径并不是通过母乳来进行传播的,只要在分娩前后能够进行有效的干预治疗,还是能够基本隔断母婴传播的…

    12-14
    26
  • 打过乙肝疫苗还会被传染吗

    国家都是要求每个出生的新生儿都要打乙肝疫苗,一般打三针,出生的时候打一针,六个月打一针,最好是打完三针以后,要去查乙肝两对半,看是否有抗体,如果没有抗体,那有可能还会得乙肝。要看自…

    09-23
    12
  • 乙肝可以治好吗

    乙肝并不能达到治愈目的,只能通过治疗有效控制乙肝病毒复制,降低肝功能失代偿一类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建议确诊患者要积极使用干扰素制剂等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且可对症使用免疫调节药和保肝护…

    12-16
    18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