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会心跳加快吗:
糖尿病是可以引起心跳加快的,因为糖尿病它是一个累积多个器官的一个疾病,它可以累积到全身各个器官,包括心脏的大血管的病变以及微血管病变导致大血管狭窄,甚至更堵塞,引起冠心病,引起心肌缺血,出现心率增快,心痛等等症状。
另外如果引起微血管的病变,可以引起糖尿病的心肌病,也可以引起症状。可能引起糖尿病心脏的一个植物神经病变在进行状态下也可以引起心率增快,可以大于90次以上,那么这种情况也可以考虑糖尿病心脏植物神经病变。因为如果所谓单纯的一个心动过速,还要考虑心脏本身的一个疾病,所以有时候糖尿病可以出现心跳,那么我们要积极的控制血糖,尽量的减少糖尿病引起的危害,保护心脏以及其他的重要器官。
糖尿病会心跳加快吗相关阅读
(美国)ADA糖尿病诊疗标准,医学营养建议
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制定的《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是指导糖尿病医生临床实践的重要指南之一,每年更新和修改,且一贯重视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的管理。在2018年版中,ADA给出了详细的生活方式管理建议,包括饮食营养、运动等几个方面。
1.推荐所有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患者接受由注册营养师制定的个体化的医学营养治疗——这个在中国落实最差,一是没有那么多靠谱营养师,二是有营养师也没有病人去找。
2.健康素养或计算能力有限、年龄较大、容易发生低血糖的没有使用胰岛素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考虑采用简单有效的方法来强化血糖控制和体重管理,强调份数控制和选择健康食物——连年轻的中国病人也很难进行份数控制和选择健康食物。
3.因为糖尿病营养治疗可以节省花费B并可改善结局(如降低A1C)A,医学营养治疗应该由保险公司及其他支付者充分支付——这在中国是做梦。
4.通过生活方式改变联合限制能量摄入,中等程度减轻体重(>5%)对超重或肥胖的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和有糖尿病风险的个体有益。推荐减轻体重的干预项目——肥胖糖尿病患者必须减肥(>5%),否则就是治疗失败,这一点在中国还不是共识。
5.所有糖尿病患者并没有一个理想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热量来源比例;所以宏量营养素的分配应根据总热量摄入和代谢控制目标进行个体化评估——碳水化合物可以多一点,也可以少一点,这取决于总热量以及病情治疗需要。
6.建议碳水化合物来自于蔬菜、水果、豆类、全谷类和奶制品,特别是纤维较高和糖负荷(GL)较低的食物,而非其他碳水化合物来源(包括精制谷物),尤其那些加糖食品(如饮料等)——经常有人傻傻分不清“主食”与“碳水化合物”的关系,以为两者是一回事。
7.对于每天应用固定胰岛素剂量的患者,保持稳定的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时间和量可以改善血糖控制,减少低血糖风险。对于处方灵活使用胰岛素治疗的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患者,教育使用碳水化合物计算,有些情况下估计脂肪和蛋白质的克数,以决定餐时胰岛素的剂量,能够改善血糖控制——使用胰岛素之后,碳水化合物摄入量的计算变得非常重要,很多人不知道这一点,影响了胰岛素的疗效。
8.糖尿病患者或有糖尿病风险的患者,应该避免含糖饮料的摄入,以控制体重和减少心血管病及脂肪肝的风险,而且应减少含蔗糖食物,以更健康营养丰富的食物代替——这个建议大多数糖尿病患者都能遵循。
9.2型糖尿病患者摄入蛋白质似乎能增加胰岛素应答,但不升高血糖浓度。所以含蛋白质较高的食物物不应用于治疗或预防低血糖——高蛋白食物升高餐后血糖的作用很弱。
10.目前的证据不足以建议糖尿病患者理想的脂肪总摄入量;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与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地中海式饮食结构可能对血糖控制和心血管危险因素有益,可以推荐为低脂高碳水化合物饮食结构有效替代之一——地中海饮食结构与我们绝大多数中国人饮食结构相差十万八千里。
11.许多饮食方式对于管理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是合适的——糖尿病患者并不是一定要遵循唯一的平衡膳食模式,也可以选择其他膳食模式。
12.推荐富含长链ω-3脂肪酸,如富含脂肪的鱼类(EPA和DHA)及坚果和种子(ALA)的食物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病;然而证据不支持补充ω-3脂肪酸的有益用——不用吃鱼油补充剂。
13.没有明确的证据支持对不缺乏的患者饮食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中草药或香料,而且长期摄入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可能存在安全性问题——不用补充维生素或保健品,除非有明确的缺乏指征。
14.如果成年糖尿病患者选择饮酒,建议饮酒量应适度(成年女性每天≤1份,成年男性每天≤2份)——1份是指14克酒精。
15.饮酒可能增加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风险,尤其是应用胰岛素或促胰岛素分泌剂的患者。保证使患者如何识别和知晓治疗迟发低血糖的教育——饮酒可以降低酒后血糖,但这不是治疗,而是风险。
16.推荐普通人群减少钠摄入至
代谢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新突破
糖尿病危害健康:
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慢性病,得了糖尿病就相当于被判了终生监禁。你需要终生监测血糖,终生服药,甚至终生注射胰岛素。全世界每年糖尿病有700余万新增病例,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3.8亿。这样数字虽然可怕,更为可怕的是糖尿病的并发症:每年有100多万人因糖尿病而被迫截肢,50多万人因糖尿病而导致肾功能衰竭,30多万人因糖尿病而发生失明。
外科手术可降糖:
糖尿病既往是内科治疗为主,但糖尿病治疗历时长,需要不断监测血糖,调整治疗方案,病人较难长期配合,内科治疗效果难以持久。代谢减重手术治疗糖尿病已在欧美发达国家发展成熟。大量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该手术能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能长期维持正常血糖,多数的病人术后不需要服用降糖药物。这种神奇效果是因为,第一,手术减少胰岛素抵抗,增加敏感性;第二,减少胰岛细胞的凋亡,促进胰岛细胞增殖。第三,改善代谢失衡状态,改善肠道菌群及微环境。
科学防治糖尿病:
糖尿病的治疗是世界性的难题,防治糖尿病刻不容缓!为加强糖尿病的科普、减少糖尿病危害、让全社会远离不良生活方式,我科减重与糖尿病代谢外科专业团队常规于世界糖尿病日举办义诊活动。
为什么选择手术治疗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一组以糖代谢紊乱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早在我国《黄帝内经》中就有对糖尿病论述,称其为“消渴”。但到目前为止,人们对糖尿病的病因仍然不清楚,目前对糖尿病的治疗实质上都是对症治疗。
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08年中国糖尿病和代谢疾病研究报告,我国20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总体患病率为9.7%,其中男性10.6%,女性8.8%。由此推算我国糖尿病患病总人数达9240万,位居世界第一。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高达15.5%,估算人数约为1.5 亿。并且近年来其患病率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2010年数据显示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1.6%。在所有类型糖尿病中,2 型糖尿病患者约占90%。
糖尿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之一,其引起的冠心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及神经病变等是造成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有研究报告,50%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已伴有一个或多个并发症。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反映人体近3个月血糖控制情况的重要指标。目前研究表明HbA1c的水平与糖尿病的并发症关系密切。当HbA1c超过7%后,随着HbA1c的升高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会明显升高。英国著名研究同样也证实:当HbA1c每减低1%,糖尿病相关的死亡率可下降21%,心肌梗死率下降14%,中风下降12%,因周围血管疾病导致截肢率可下降43%。因此,我国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也制定了相应标准,其中HbA1c
糖尿病患者该如何科学饮食
糖尿病患者完全不吃水果是不适宜的,因为水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纤维素和矿物质,这些对糖尿病人是有益的。水果中含的糖分有葡萄糖、果糖和蔗糖,其中果糖在代谢时不需要胰岛素参加,所以,糖尿病人在血糖已获控制后并非一概排斥水果。
对于血糖控制稳定的患者,每天可以吃150克左右含糖量低的新鲜水果。如果每天吃新鲜水果的量达到200-250克,就要从全天的主食中减掉25克(半两),以免全天总能量超标。
吃水果的时间最好选在两餐之间,饥饿时或者体力活动之后,作为能量和营养素补充。通常可选在上午9点半左右,下午3点半左右,或者晚饭后1小时或睡前1小时。不提倡餐前或饭后立即吃水果,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的碳水化合物,致使餐后血糖过高,加重胰腺的负担。
含糖量为3%以下的蔬菜,有以下几种,可供糖尿病人选食:大白菜、圆白菜、菠菜、油菜、韭菜、茴菜、苘蒿、芹菜、苤蓝、莴苣笋、西葫芦、西红柿、冬瓜、苦瓜、黄瓜、茄子、丝瓜、芥蓝菜、瓢菜、塌棵菜、蕹菜、苋菜、龙须菜、绿豆芽、鲜蘑、水浸海带等。
每百克食品量在10克以下的有青梅、西瓜、甜瓜、椰子乳、橙、柠檬、葡萄、桃、李、杏、枇杷、菠萝、草莓、甘蔗、椰子、樱桃、橄榄等,糖尿病人 可以选用。含糖量在11-20克的水果有香蕉、石榴、柚、橘、苹果、梨、荔枝、芒果等,就得小心选用。
超过20克的有枣、红果,特别是干枣、蜜枣、柿饼、葡萄干、杏干、桂圆等,其含糖量甚高,则禁忌食用。不少蔬菜可作为水果食用,如西红柿、黄瓜、菜瓜等,每百克的糖含量在5克以下,又富含维生素,完全可以代替水果,适合糖尿病人食用。
不同时段血糖自我监测的适合人群
国外大规模糖尿病临床研究显示,严格控制血糖,使血糖接近正常水平,可降低和延缓多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国际糖尿病联盟在糖尿病治疗指南中明确提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值是:糖化血红蛋白<6.5%,空腹血糖<6.0mmol/L和餐后2小时血糖<8.0mmol/L。
但在我国糖尿病患者人群中,血糖控制达到上述标准的比例很低,即使在城市大医院就诊的糖尿病患者中也只有25%左右。其中的原因很多,但没有进行科学的血糖自我监测是很多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达标的重要原因之一。
血糖自我监测可以及时全面地掌握病人的血糖控制情况,为指导病人合理饮食、运动及调整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是糖尿病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糖化血红蛋白常常被看作血糖控制的金标准,也是临床医师评估糖尿病血糖控制好坏的重要手段。糖化血红蛋白的高低是由全天24小时的血糖决定的,因而一日多次的血糖监测更能准确反映患者血糖变化的全貌,一次血糖监测影响因素很多,如果根据一次血糖测定结果调整治疗,往往会出现偏差。
因此,理想的自我血糖监测,应当是每天多时点测定血糖。然而,从经济学和病人依从性方面考虑,这样做并不现实。我们只能通过选择一天中具有特定意义及代表性的若干时点,通过测定其血糖值来反映全天血糖的变化情况。
那么,我们通常选择哪些时点?各个时点的血糖又分别代表什么意义呢?血糖自我监测的频率如何掌握呢?
血糖监测的时间和频率,要根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来决定。血糖控制差的病人或病情危重者应每天自我检测4-7次,直到病情稳定,血糖得到控制。当病情稳定或已达到血糖控制目标时可以每周监测1-2天全天五个点或七个点血糖。
使用胰岛素治疗者在治疗开始阶段每日至少测血糖5次,血糖达到控制目标后每日监测血糖2-4次;使用口服药和生活方式干预的患者,血糖控制达标后每周监测血糖2-4次。每天7个点的血糖为三餐前及三餐后2小时和睡前血糖。
有下列情况时应加强监测:
①开始使用胰岛素(尤其带胰岛素泵者)治疗的患者。
② 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
③ 血糖控制不好的患者。
④ 有低血糖发生的患者。
⑤ 药物更换或调整剂量的患者。
⑥ 怀孕的糖尿病患者。
⑦ 出现了一些异常情况的糖尿病患者,如:生病、手术、外出、激动等。
另外,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还要进行随机血糖监测。例如,糖尿病患者在运动前后和饮酒之后容易发生严重低血糖,这个时候检测血糖很有必要。另外,病人在感冒发烧、情绪波动、自我感觉不适时,也需要加测血糖。